能力立身,智慧處世

能力立身,智慧處世

不論哪個時代,能力都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也是我們發展的根本。而生活在當前社會的大環境中,只有能力似乎並不能將個人魅力發揮到極致。

與能力同等重要的,是找到一種智慧的方式,與他人和世界優雅相處。

而社會眾生百態、事態變幻萬千,怎樣找到為人處世的良好方法,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能力立身,智慧處世

學會很好的處世之道真的很難嗎?其實,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經典著作中找到答案。

8月24日,在天下女人研究院集中上課的課堂上,著名人文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於丹教授講道:

“閱讀經典是打開人生的正確方式。在每部偉大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辨識出我們自己忽略掉的思想,它們以帶有一種陌生感的尊嚴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作為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于丹教授就《論語》中體現的處世之道進行了深度解讀:

“仁”和“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並非讓人一味地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

01、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

“以德報怨”只是今人的斷章取義,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的是用正直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人生在世,要用適當的方式去處理不同的事情,保持人格的尊嚴和人生的效率。

02、行為的分寸、原則,要把握尺度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

對於君子,你可以讓他一去不回,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卻不可以愚弄他。行為有尺度,做事有原則,是為人處世的一大關鍵。

03、對待自己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

對待自己,孔子不允許自己身上出現四種毛病:

毋意:不憑空臆測;

毋必:不絕對肯定;

毋固:不固執己見;

毋我:不自以為是。

孔子教導我們,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們應該放下經驗中的自我,以全新的眼光與姿態去面對。放得下別人是慈悲,放得下自己是智慧。

04、對待他人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

孔子教導我們要仔細觀察,通過由小見大、見微知著來識人、知人,公平公正地解決矛盾、處理問題,將他的言語和行動對照起來加以觀察。

05、對待社會評價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篇》

孔子認為,在知人論世上必須獨立思考,對一個人不應該以眾人之是非標準來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一定要實事求是地進行考察。人言可畏,輿論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須切實地加以辨析和核查。

06、對待具體事務

孔子把做事分成三個階段,各個階段都有專門的要求:

第一階段:謀劃階段,此時專注於好謀而成;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孔子認為,做事要先做好謀劃,空手搏虎、赤足過河,盲目冒險的人,是不足以與之為謀的。

第二階段:執行階段,此時要按部就班。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孔子教導我們,做事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第三階段:瓶頸階段,此時要堅持理想。

子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第十八》

孔子認為,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堅持最初的理想,不忘初心,按照大道去做事,就不用再改變什麼了。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我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