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不是小病

夏奶奶今年81岁,身体一直挺好。一个星期前因为打了一个喷嚏就开始腰痛,贴了几天膏药也不见起色,起床、下床愈加困难。到医院一查原来是脊柱压缩性骨折。家人不解,怎么打个喷嚏就能引发骨折呢?医生解释,“真凶”其实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不是小病

据统计,我国目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例数已达3000万,而且正以每年181万例的数量增加,相当于每17.4秒就增加1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以说,如今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继高血压和糖尿病之后又一大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且未被高度重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沉默的“健康杀手”

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随着人体骨质的逐步流失而出现症状,晚期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摔成骨折。

骨质疏松不是小病

这里我们以夏奶奶发生的脊柱压缩性骨折为例,来加深一下大家对骨质疏松后果的认知。我们知道,脊柱是人体上半身负重的主要结构,而随着年龄增长,其组织中的矿物质和骨基质渐渐发生变化,骨的密度逐渐降低,导致骨的强度和抗折性降低,脆性增加。在重力的长久作用下,已经疏松的骨会逐渐压缩变形呈楔状,最后整个锥体变成后阔前窄的梯形,造成脊柱的弯曲变形。大多数老人之所以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就是因为这种变化造成的。此时只要出现摔伤,或受到轻微的外力,比如搬运花盆、稍剧烈的扭腰、弯腰捡东西,甚至是一个喷嚏,就可诱发骨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5%~17%的人有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影响身高,而且还会腰疼,有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以为人老了就会“缩”了,其实是椎体脆性骨折造成的。因此,老人受外伤后,不论受伤轻重、是否有严重疼痛,最佳的应急处理办法就是呆在原地保持受伤部位稳定不活动,同时呼救等待救援,经医生检查排除脆性骨折后才能站立或行走。

骨质疏松不是小病

饮食和运动是基础

我们的骨骼需要很多种营养素来共同维护健康,比如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而所有这些营养素我们无法从单一食物中摄取,因此必须要做到饮食多样性,才能均衡摄入所需营养素。那么该怎样做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平均每天摄入12种、每周25种以上食物,且摄入的食用应该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水产品、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几大类。

骨质疏松不是小病

另外,运动对防治骨质疏松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老年人除了要注意饮食,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积极锻炼。建议有氧运动天天做,并适当进行力量型运动和柔韧性运动。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刺激我们皮肤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3,它可以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所以,运动时最好选择户外项目。

骨质疏松不是小病

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程度较高者,需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防止症状进一步恶化。常用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钙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雌激素和维生素D等一些抑制骨吸收的药物,甲状旁腺激素、氟化物和合成类固醇等促进骨形成药物。

常用组合为:钙剂+维生素D,是老年性骨质疏松治疗的基本选择;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或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是骨质疏松治疗的最常用手段,3种药物联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避免彼此不足;雌激素+“1”,即雌激素+维生素D、雌激素+双膦酸盐,或雌激素+降钙素,适用于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