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

相信很多處於職場初期的小夥伴都有這樣的心態:哎呀我畢業時間不長,什麼都不懂,平時還是謙虛一些。對於做事,就會常常思考別人做同樣的事有什麼優勢值得自己學習?對於做人,也會想小A好聰明,我應該學一下;小B特別會接人待物,我也應該學一下...

總結來說,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那你一定也比較認同子曰的“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

可有意思的是,我們往往在職場上已經夠低調了,也特別虛心地向別人學習了,但升職加薪、重大機遇這樣的好事好像從來與我們無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保持謙遜、虛心學習有什麼錯嗎?

那麼在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呢?

首先,不同場景下對人評價標準的變化,導致“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在職場上基本失效。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公司歸根結底是一個盈利機構,因此在職場上對一個人的首要評價標準往往是他能給公司帶來利益的大小,簡單來說職場更需要的是“能人”。而在更廣範圍的社會上,我們做人做事的評價標準則更加多元,比如是不是熱心公益等等,簡單說社會上更需要的是“賢人”。

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

迴歸這句話的出處《論語》,這部在古代被奉為只讀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神作,很顯然其更適用於構建和維持社會這個大的架構,更適合培養“賢人”,而在更小範圍的職場上則不會那麼好用。這也印證了為什麼古今很多熟讀論語的“賢人”,為什麼無法成為朝堂上的“能人”了。

其次,身在職場,篤信“三人行,必有我師”往往會步入“大數定律”的魔咒。

大數定律(law of large numbers)是一種描述當試驗次數很大時所呈現的概率性質的定律,也即當我們大量重複某一相同的實驗的時,其最後的實驗結果可能會穩定在某一數值附近。


迴歸到個人職場發展,如果你入職了一個水平很差的公司、又在公司的邊緣部門,這時候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篤信會引導我們滿足於所處的團隊與身邊的朋友圈子,長此以往,我們會和身邊的人越來越趨同,有同樣的工作、做同樣的項目、接觸差不多的人,有同樣的認知,最終重複著類似的人生實驗,過著大多數人的平凡生活。

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

最後,篤信“三人行,必有我師”可能會陷入過分自謙的陷阱中,有可能失去自我。試想,一個人在職場上如果在做事和做人方面,過分看重別人的意見,並試圖通過學習別人的品德、技能使自己越來越高尚、越來越全面而升職加薪,這樣的事情成功率會有多高呢?現實告訴我們這隻會像東施效顰一般失去自我,而且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別人添彩。


談到這裡,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和運用孔老夫子這句話呢?

首先應分場景、分對象地認識和應用這句話。如上所述,初入職場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和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努力成為一個“能人”,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可,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不斷成長。

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

如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中所展現的那樣,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男孩李晨,在自身實力最弱的情況下一開始並沒有思考自己在同期競爭者中的優勢,而是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讓情緒裹挾了理智,導致各位帶教律師沒有看到他的亮點。

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師”,對於這“三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要求。我們在職場上打拼,很重要的目的是賺錢,從而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而選擇與什麼樣的人為伍,往往能決定我們賺錢的方式和速度。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身邊的圈子已經跟不上自己發展的腳步,那則應勇敢地建立或融入新的圈子,因為舊有的圈子往往會帶給你認知的侷限,而這種認知的侷限長久則會發展成偏見,偏見又會阻礙你很開放地看待這個世界並取得進一步發展。

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

說到這裡筆者有件很慚愧的事情,我之前覺得賣保險的人很煩,心裡多多少少會對這份職業會有排斥,而當我接觸並知道在香港很多人讀完碩士都去賣保險,並且很賺錢後,我的認知才得以改變。之後因為這件事情,我甚至改變了對於銷售這個行業的整體看法。

後來覆盤這件事情,我才知道自己原來的圈子都是工薪族,都是靠出賣自己勞動時間獲取報酬,而銷售這種靠成單拿提成的收入模式對於我們來說有會認知上的挑戰,所以這也展現了固有圈子認知的侷限性。

最後,職場發展初期,應該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儘快建立和展示自己的職業品牌,擺脫“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過分自謙。建立自己的職業品牌,小到同事、領導會對你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知道你擅長什麼,什麼事情交給你會比較放心,而這反過來會反促進你不斷加深自己的職業修養。大到求職,專業而又精準的職業定位,會更有利於你高效對接人才市場的定向需求,增加自身求職成功率。

職場上,為什麼“三人行,不必有我師”?

以從事市場營銷的筆者為例,之前我定位自己為全棧營銷人,後來發現這樣的定位太過寬泛,導致自身技能沒有相對的長板,而別人也並不會為“全棧職場人”這個定位買賬。直到有一次我下定決心將自己在公司內部聊天軟件的簽名改為“公關內容策劃”,別人才開始對我有了個清晰的認知,之後我便越來越多承擔部門公關的任務。

而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只有你的想法,才能證明你存在的價值,才不會在初入職場時就淪為職場小透明。

總體來看,“三人行,必有我師”更多利於處世,而不利於做事;更多訴諸安於現狀,而不提倡圈層突破;更多引導過分自謙,而不鼓勵個人精神,看到這裡,你還覺得“三人行,必有我師”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