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分餐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擔後果。”4月29日,張文宏在參加上海“健康餐飲新時尚”雲講壇時再爆“金句”。

“公筷公勺”倡議一直是飲食文化的熱點話題之一,那麼使用公筷公勺究竟有多必要?張文宏提出的靈魂拷問“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又該如何解答?

近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和檢驗中心的專家們為此專門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小實驗……

40分鐘,11名專家面對佳餚,

只能眼睜睜地看,就是不能動筷…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11名疾控專家組成的實驗小組就近選擇了一家餐館。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所長朱冰攜帶了一個藍白相間的“特殊拉桿箱”——取樣箱,裡面裝有無菌袋、手套、口罩、酒精燈、鑷子、剪刀、記號筆等,內部還配備了冰排,可冷藏運輸採樣標本。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雖然從照片上看有滿滿一桌子的菜餚,但其實這餐飯,專家只點了6道菜。

那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多?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黃利明副所長解釋道,每道菜都被分為了兩份:一份使用公筷進食,一份不使用公筷進食;另外,還特意點了一道菜,作為空白對照。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這一餐飯,太特別了。

一桌人眼睜睜看著菜在跟前晃,但就不能動筷,需要等採樣。黃利明副所長換上了白大褂、帽子、無菌手套,用酒精燈對鑷子進行消毒——他需要在動筷前採集食物樣本作為本底,每份至少25克樣本,經過小心翼翼的嚴格無菌操作採樣後放入無菌樣品袋並迅速存放到採樣箱冷藏。此時大家已經飢腸轆轆地等待了40分鐘。

每個就餐者都要經過“上崗”培訓,

動筷子前,還需要再三思考…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沒想到的是不僅採樣費事,吃飯也成了燒腦的技術活。

每個“就餐者”都要經過“上崗”培訓,核心要求就是:夾取同一道菜必須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交替進行,以最大限度保證每道菜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兩盤被同一人夾取的次數相同。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要這麼小心翼翼地吃飯也真是頭一遭”,一位參與‘實驗’的人員打趣道,生怕一不小心用錯筷子前功盡棄。而且大家還不能放開肚子吃,因為每道菜都要留下一小部分待第二次採樣。

臨近用餐結束,黃利明用同樣的步驟再次進行取樣。餐前餐後一共取了19份食物樣本。

48小時後結果出來了,

TA終於露出了馬腳…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這次實驗採集的樣本通過冷鏈運送至實驗室後,定量進行稀釋,取稀釋液加入培養基後培養48小時等待菌落生長。這一系列的高大上的專業操作,最終是為了檢測樣本中生長的菌落總數。

如果樣本本身攜帶的細菌較多,那麼培養48小時後生長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總數也多,反之亦然。通過菌落總數的比較來反映就餐中是否使用公筷對菜品受微生物汙染程度的影響。

48小時後,實驗結果出爐了:

實驗共對6道菜品食用前後的樣本進行了菌落總數的檢測,沒有使用公筷的菜品菌落總數均高於使用公筷的同種菜品。

使用公筷會明顯減少菜品中的細菌汙染,不使用公筷的情況下,一方面大家可能會把自身口鼻腔攜帶的細菌通過筷子傳遞到菜品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細菌的交叉汙染(尤其是冷菜),這些因素都增加了細菌滋長的機會。

為解答張文宏的靈魂拷問 杭州疾控專家盯了6道菜40分鐘

比如涼拌黃瓜這類涼菜,因為沒有經過高溫烹調,本身攜帶的細菌數量會多一些。餐前樣本檢測結果為14000cfu/g,用公筷的剩菜中為16000cfu/g,沒用公筷的則高達45000cfu/g;乾鍋茶樹菇沒用公筷的結果為79000cfu/g,而用公筷的只有4600cfu/g。

那我們再來看看那“空白對照”——與剩菜同時採樣、但完全沒吃過的香辣牛蛙。我們可以發現,經過1個多小時放置,菌落總數受環境影響從開始的60cfu/g增長到130cfu/g,趨近使用公筷的剩菜中的150cfu/g,而沒用公筷的則達到560cfu/g。

專家呼籲:在外就餐時,

提倡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

在此,專家們還是想提醒廣大市民,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它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

一是乾淨衛生、預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減少對菜品的汙染,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胃幽門螺桿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體的傳播。在疫情期間,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二是減少浪費、文明餐飲。使用公筷公勺可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在外用餐沒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減少浪費的同時,還培養了人們環保節約的良好風尚。

總而言之,無論是杜絕病從口入,保護家人健康,還是倡導餐飲文明,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這次疫情的流行對於改變我們傳統的中式共餐習慣是一次加強引導的契機。關鍵要轉變觀念和認識,通過每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成為代代相傳的健康生活方式。

所以專家們再次呼籲:在外就餐時,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筷公勺。

在使用公筷公勺時,很多人嫌麻煩,容易混淆,專家們也給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規”:

在家吃飯時,可以採用分餐制,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裝到家庭成員各自專屬的餐、飲具中,大家只是同桌吃飯;如果餐、飲具做不到完全獨立,至少要養成每個菜都用公筷(公勺)夾取(盛取)的習慣。在外就餐時,則應主動要求店家配備一菜一勺(一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