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取多少,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抗疫时期静读梭罗《瓦尔登湖》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喧闹的生活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时间突然宽裕,紧绷的神经无限放松,每日闲来翻书,竟不知所云,直到静读《瓦尔登湖》

索取多少,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抗疫时期静读梭罗《瓦尔登湖》

借阅《瓦尔登湖》有对畅销书单跟风之嫌,月余,翻了几页便束之高阁。记得徐迟先生曾说,繁忙的白昼将信将疑,觉不出它的好处,直到黄昏,或夜深万籁寂静之时,烦躁的心寂寞恬静下来,才能读懂它的寂寞,它的深味。先生对它的评价为:“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这次疫情,长期居家,心情沉静,便决定认真读完此书。为了集中精力,也为对学者的尊重,晚上家人熟睡后,一个人静坐灯下,静静走入梭罗的思想世界及他的瓦尔登湖。

我生在农村,从小接触田园、土地、庄稼、牲畜,也曾随四季变换参与农作,所以对书中的大自然充满亲切不陌生。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差不多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生活。这里不仅仅是他栖身的居所,更像是它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修建木屋、捕鱼、种豆,用最简单基础的必需品维持生命且保持活力;读书、写作、思考,为心灵找到可以安放的故乡。假如1847年的冬天,我们在街头遇见从瓦尔登湖边隐居归来的梭罗,应该也是“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状态吧,当然,遇见“怪人”,我们与他不一定会搭讪。

索取多少,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抗疫时期静读梭罗《瓦尔登湖》

梭罗在他的时代是孤独寂寞,不被人理解的存在。他一生生活的地域不大,一辈子在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周边的山水之间徜徉。他熟悉自己的家乡,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湖,却独特“另类”,与周边的人民大众格格不入。也许,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方能保持独特性与完整性。也唯有寂寞,才能一叶知秋,看尽一年四季湖水状态,水草形状、不同鱼类习性、各种树木生长、才能听电闪雷鸣、雨雪飘落、冰层融化,与野兽为邻,与飞禽唱和,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文章开始且对我触动最大的,便是《节俭》,梭罗说:“人类经常挨饿,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缺少奢侈品”,现代人类追求名利,渴望拥有享受最多最好的东西,在追逐的路上仿佛永远看不到尽头。2020年伊始,中国肺炎、美国流感、澳洲大火、东非蝗灾……我们忍不住想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细想之下,种种“天灾”,归根结底却逃不过“人祸”。为了口腹之欲、奢华服饰,猎杀野生动物;为了政治扩张,领土争夺,一再发动战争;为了生活舒适,过度挖掘能源,砍伐森林,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诚然,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为了欲望,又像生活在最坏的时代。

索取多少,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抗疫时期静读梭罗《瓦尔登湖》

索取多少,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梭罗说:“简单、简单、再简单!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得这么匆忙,这样浪费生命?”“一个人能够放得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是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中国《论语》记载,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中国古人亦是推崇安贫乐道,精神愉悦的简单生活。当小鸟落在梭罗耕作时的肩头,当松鼠为了省路,从他的皮鞋上爬过,当野兔住到小木屋的地板下过冬,我们相信,简单安静下来,我们会对快乐更为敏锐,内心更为澄澈透明及充实

记得几年前曾看过一部短片《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世间万物,谁又是谁的主宰?过度索取,任性而为,生物灭绝,灾难频发,不善待大自然,打破平衡,越过界限,将面临怎么的惩罚,我们不敢想象。

索取多少,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抗疫时期静读梭罗《瓦尔登湖》

抗疫还未结束,全球灾难还不间断频发,梭罗说:“只有从我们称之为甘愿贫苦的有利地位,才能成为人类生活的不带偏见的,明智的观察者。”人类有不足之处,却也有很多闪光的优点,比如向善、比如痛定思痛,经历一场场灾难,我们终将学会反思、学会换位,于发展中寻求平衡。而作为小小个体的我们,也要学着简单生活,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能减排,多做慈善,让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星球更健康、更美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