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原著小說,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缺憾之處在這裡

作為一個金牛座的Loser,看任何事,我腦子裡始終有“機會成本”幾個字浮現著。也就是說,你想要得到什麼,必須要付出些什麼、放棄些什麼,這樣才是符合邏輯的。

例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大家耳熟能詳,可是從“機會成本”角度而言,我始終還是更喜歡原著小說。雖然相比小說,電影的情節更加緊湊、某些設置也更能刺激人的腎上腺素,可我覺得,斯蒂芬·金的原著更能經得起推敲,讀者不僅能從小說中看到“機會成本”在起作用,更能看到人應該有的頑強“生命力”。

相比原著小說,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缺憾之處在這裡

在此,我們來對比一下《肖申克的救贖》電影、小說中,對於金錢的處理。

在監獄中,安迪有多少錢?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對於安迪在監獄中有多少錢,始終沒有交待。他買的部分東西,倒是都有提到:兩個錘子、幾張海報、不知道多少塊磨石布、口琴等。在看電影過程中,大家在潛意識中可能會認為,這些錢,是安迪在監獄中勞動所得。如果大家不太敏感,這其實沒有任何問題。

可在小說中,安迪進監獄時,交待得很清楚:他帶進去了500美元。這非常重要。

相比原著小說,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缺憾之處在這裡

小說中說:

“每個人入獄時都要先經過一番檢查,他們會強迫你彎下腰來,然後仔細查看你的某個部位。不過那部位空間不少,有決心的人想瞞天過海還是有辦法,東西直往裡塞,表面上甚至看不出來,除非碰巧檢查你的那個人居然有心情戴上橡皮手套,往裡面猛掏。”

作為一名銀行家,安迪知道金錢的力量,尤其知道金錢在監獄這種地方作為稀缺品的力量。他當然也知道,想把錢帶進監獄,有多麼困難。可是,他做到了,他把500美元藏在肛門中,帶進了監獄。

電影中,為了保持安迪“乾淨”的形象,這一情節被“省略”了。可這個設置,不僅能從一個側面表現安迪的有備而來,更可以解釋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

例如,在電影中,那些同性戀最終不再找安迪麻煩,是因為安迪幫助了獄警哈德利,作為交換,哈德利懲罰了“姊妹”的頭兒博格斯。但是在小說中,解決這個大麻煩,安迪靠的是的錢——買通獄警,揍了博格斯。

相比原著小說,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缺憾之處在這裡

同樣的道理,安迪挖洞那麼多年,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在電影中,這是個奇蹟。

要知道,在肖申克監獄中,每週都要查房,經常還會有突擊檢查,能把牢房翻個底朝天。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在十幾二十幾年間,那些獄警難道都是吃素的嗎?如果考慮到這一點,電影僅用一張海報便成功瞞天過海的設置,未免顯得過於單薄了。

而在小說中,敘述者瑞德推測:有錢能使鬼推磨,安迪花了錢,賄賂了警衛。有錢了,檢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這才是最符合邏輯的劇情。表面上看,電影中安迪手段靈活、強硬,性格堅韌,其實這些情節的設置,是讓安迪離普通人更遠了。

而從小說的情節安排來看,安迪的自信,有其性格因素,有其對世態人情的洞察,更有著背後金錢的支撐。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安迪越獄後得到的錢,從哪來的?

對於安迪越獄後成為富翁,電影和小說的說法截然不同。

在電影中,安迪是把替典獄長洗的黑錢存進了自己另一個身份的賬戶中。最後,典獄長殺人洗黑錢東窗事發,自殺身亡。

在小說中,安迪的錢,是在進入監獄前,通過自己和朋友的操作,加上時間因素,慢慢積累的。最後,典獄長諾頓辭職了。

僅從效果上來看,似乎電影的設置更能使大眾滿意。因為觀眾看後,都會拍手稱快,認為電影懲了惡揚了善,大快人心。

相比原著小說,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缺憾之處在這裡

不過,我們知道,安迪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謹小慎微到,他可能早就挖通了牆壁,但是直到完全考慮成熟了,才付諸行動。在電影中,安迪幫典獄長洗錢,所有程序典獄長都清楚,那麼,安迪逃出去,他怎麼就能算準,典獄長一定會自殺,而不是說出所有犯罪事實,爭取寬大處理?那麼,安迪能夠確保自己的安全嗎?所以,這樣的安排,把安迪“神化”了,這不太符合他的性格。

相比較而言,在小說中,安迪在進入監獄之前,能通過朋友,對自己的財富進行投資,為出獄的那一天做打算,這樣的算計、這樣的冷靜、這樣的自信,才是鼓舞、激勵普通人奮鬥的真正力量。肖申克對於越獄後的他而言,已經什麼都不是,更不可能再有仇恨。

“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肖申克的救贖》,是很多人人生旅途中不斷重溫的經典電影。安迪對自由的嚮往、身處絕境時沉著冷靜的表現、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喚起了無數人(包括我)對未來的希望。這是一部好電影。在這裡,我只是“吹毛求疵”,談一談自己認為的電影中存在的缺憾,希望大家不要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