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科技林晴:主動式風險管理是銀行的制勝之道

新冠疫情的爆發給各行各業帶來了衝擊,而金融科技是其中為數不多受影響較少的行業,甚至還助推各類金融機構在疫情大背景下創造出了較好業績。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普遍開始再次深度思考金融科技的力量與能量,更為積極地擁抱金融科技。

“的確,在阻止不確定性向風險轉變的過程中,科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睿智合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智科技”)首席戰略官林晴表示。他非常認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富蘭克•奈特的風險管理理論。最近與同事一起和銀行客戶開會時,他特別引用了奈特於1921年說過的一句話:真正的盈利機會只存在於真正的不確定性面前(Real opportunities for profit only exist in the face of genuine uncertainty)。

睿智科技林晴:主動式風險管理是銀行的制勝之道

睿智科技首席戰略官林晴在一本財經第三屆金融科技風控大會上發表演講


“沒有人能完全準確地預測未來經濟走勢,需要提前做好風險管理。當風險來臨時,將損失降到最小,這就是風險管理的精髓所在。”林晴說道。

金融科技成為銀行核心競爭力

如今,銀行業對金融科技的著墨越來越多。近期披露的多家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顯示,其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比重在繼續提高。金融科技已然成為眾多銀行未來的主攻方向,這個關鍵詞甚至被寫入了一些銀行的章程裡。

國外大型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資預算普遍較為慷慨。據瑞銀(UBS)發佈的關於美國銀行業科技支出的研究報告,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和花旗銀行名列美國銀行業科技預算排行榜前四位。2019年,這四家銀行的技術預算分別為114億美元、100億美元、90億美元和80億美元。

整體來看,與國外銀行敢於在科技改造方面投入10%的營收力度相比,中國銀行業的整體科技投入仍處於偏低水平。據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銀行業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有近千億元,上榜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從此前普遍佔總營收的1%升至2%,部分城商行的金融科技投入佔比超過了3%。2018年,中國排名前五的銀行金融科技投入佔總營收的比例均達到2%以上。

“未來,金融科技會成為銀行金融產品的一個核心競爭力。”林晴認為,如今銀行的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金融科技能為其形成獨特的競爭力打下基礎。對於銀行來說,擁有獨立的科技實力、產品和服務能力,就意味著比別的銀行擁有更多競爭優勢,佔取的市場份額可能會更大。

“在我看來,金融科技的本質還是金融,科技只是一種服務於金融的手段。”林晴表示,當金融行業面臨很大不確定性,或面臨很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時,“對於科技的應用是應該加深的。”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金融行業的業務操作需要更加精細化。“怎麼做到更精細化?只能依靠科技力量來做加法。此外,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需要對整個金融信貸的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林晴表示,在這樣的壓力環境下經歷了大量各類不確定性因素後,就會真正從金融信貸的原理開始做出思考,這時,來自經驗的判斷就變得尤為重要。

“風險是可以量化的。”林晴說道,而科技是化解不確定性風險的一種力量。科技之於風險的意義,就在於能把不確定性變得更可知一些,進而轉化為對風險的管理。從不確定性的風險向可管理的風險轉化,在科技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還有經驗在起作用。“經濟週期不是一個可以大量重複實驗的概念,大的經濟週期一百年來一次,每次的表現還不一樣,這裡面的不確定性就很大。需要把智慧、經驗和對金融原理的理解與科技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把不確定性的風險向可管理的風險轉變,才能把概率算清楚,把結果變為可知,這才是最有效的。”

在林晴看來,風險管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來源於技術、經驗、智慧、時間的沉澱等各種因素的積累,一個公司的基因如何,要看這些因素的綜合構成水平。睿智科技是一家技術、經驗俱佳的公司,其核心成員具備高度的風險管理智慧,幫助國內排名前列的眾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大數據風控、科技賦能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優異的成績。

加入睿智科技以來,林晴明顯感受到公司的團隊在快速成長,專業人才在持續積累。同時,中國金融科技行業整體的快速發展也讓他感到驚喜。

主動式風險管理最重要

林晴將金融科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金融服務科技,如遠程服務、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無接觸服務等,它們會改變消費者使用金融產品的方式和習慣,屬於改變客戶體驗的科技;另一種是金融信息科技,如大數據風控、信用風險評估等。

“哪些科技比較重要?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自己的盈利目標、戰略規劃等要求因地制宜地判斷並引入。特別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預算較緊張,有限的資源投在哪裡?還是要根據各家機構的具體狀況而定。”林晴表示。

但是林晴強調,不論採用什麼形式的金融科技,風險管理一定要做到前面。

風險管理分為兩種,一種是被動式管理,一種是主動式管理。被動式管理主要是通過一整套的報表監控系統,對機構的資產分層進行按月、按季度的時間段監控來實現的。“比如說,高風險資產佔比不能超過5%或10%,中風險資產佔比不能低於多少。高質量資產當然越多越好,但一般來講,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低風險資產的收益肯定不如高風險的資產,這就需要做出權衡。”林晴表示,“各機構大都有對風險胃口的約束,各類資產的佔比會受到額度限制,並按月或按季度進行調整,也包括對額度的調整與修正。”

在林晴看來,在監管要求下,每個機構都會做被動的風險管理,但能真正把這套體系落實到平時所有的風控策略裡面去的就為數不多了。“額度策略怎麼管理?從高風險產品到低風險產品,各要投入多少,佔比多少?實現對風險的真正管理,而不是被動的規避,這才是主動式的風險管理。”

在摩根大通銀行擔任董事總經理的八年多時間裡,林晴有效地融合了美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的經驗教訓,並主持制定了摩根大通銀行的風險偏好體系,創建了業內領先的信貸決策體系,從而把風險偏好與每一筆信貸決策有機地結合起來。

“當初我在摩根大通銀行主要做的就是制定這個風險管理體系,完成後又在信用卡業務內部做了一套主動式風險管理體系,並完完全全落實到平時的信貸策略中去,這在當時是比較獨特的。”林晴說,即使是現在,能做到主動式風險管理的金融機構也並不多。

要實現主動的風險管理,需要有足夠多的數據來印證對不確定性的假設。睿智科技的核心業務“大數據評分”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條件對廣大無徵信、短徵信、薄徵信的人群進行精準的風險評價,可以對高風險人群進行有效篩選,為金融機構縮小不確定性風險創造了充分的可行性。“降低不確定性是風險管理的一個宗旨,這種主動風險管理的方式和能力,正是睿智科技所擅長的。”林晴說道。

林晴坦言,風險管理工作是個苦力活,需要理論、實踐加苦幹,需要在實踐中不停地摸索、總結,形成智慧。“只有把智慧、經驗和科技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形成最有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