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如王安石和范仲淹,仅是宋朝重文轻武吗

唐宋时期文化繁荣,诞生了很多名师大家,唐诗宋词更是不少列入教材,但细读历史会发现,与唐朝相比,宋朝的文人大多身居高位,或者说宋朝的高官大多很有才,比如担任过丞相的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韩琦等人,都是才高八斗之人。

为什么宋朝的高官大都很有才?这主要有4方面原因:

为何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如王安石和范仲淹,仅是宋朝重文轻武吗


其一:宋朝重文轻武,文人才子大多身居高位

宋朝高官很有才,离不开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定下的重文轻武国策基调。既然习武之人得不到重用,高官厚禄自然会被文人所把持。

这一基调下,很多能诗善赋之人,就成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只要你的文章写的好,书法好,都有机会得到重用。

在唐朝,文人大多担任文职,强盛的大唐,是武将的天下,文人只是陪衬,却不是主角,甚至对文人的夸夸其谈有偏见。宋的重文轻武,正好把这一现象颠倒过来,这也是宋朝的文人才子大多能够身居高位,宋朝的高官也自然大多很有才华。

为何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如王安石和范仲淹,仅是宋朝重文轻武吗


其二:相比于唐朝,文化更加繁盛

唐朝时期,强盛的国力,包容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国度,文化得到快速发展,诗逐渐成为唐朝主格调,唐诗成为唐朝的代名词。

历史进展到宋朝,大宋王朝对文人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盛,表达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的词赋,成为宋朝的主要文化表达方式。

相比于唐朝,文化的繁荣,重视文人的气氛,大宋王朝整个朝政充满了文化的气息,歌词唱赋,成为达官贵人和官场的重要交流方式,这也使得宋朝的高官,大多都是有才华的人,就算是奸臣秦桧,也是文章书法很不错的人。

为何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如王安石和范仲淹,仅是宋朝重文轻武吗


其三:科举制完善,却没有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文化禁锢

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这和宋朝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有很大关系。科举制始于隋唐,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取士,使大多数高官文采都很不错,毕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采,也很难被录取为朝廷的官员。

另外,宋朝的科举制又没有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文化禁锢。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和八股文,限定了文章内容和才气的发挥,一些死读书、读死书和咬文嚼字的人反而被录取,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却不一定金榜题名,比如清朝时期《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数次考试数次落榜,从年轻时一直考到中老年,却依然不中。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得到完善,却又没有明清时期的限制和诸多避讳,文人可以尽情的发挥才智,这种风气,让更多有文采、有见地的才子被录取,加入宋朝的官僚队伍,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如王安石和范仲淹,仅是宋朝重文轻武吗


其四:经济繁荣,更多人可以读书

宋朝虽然也有西夏和辽的边患,但是并不像唐朝那样经常发生战争,而且大多数时间内部稳定,边患很少危机腹心之地,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消耗,宋朝的经济非常繁荣。

宋朝虽然每年都会给辽进攻岁币,但是宋朝发达的经济优势,却从辽人那里赚取更多,相对稳定的国内形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解决了温饱问题,很多人才有机会读书,读书识字的风气,整体上提高了宋朝的国民素质,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另外,造纸术的改进,以及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极大的提高了书籍的传播,经典书籍可以迅速的刊印和流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让底层读书人可以读到更多的书籍,有才人士精妙绝伦的诗词也能广泛流传。

这种情况下,各种书馆也越来越多,说书评史论时事,成为大宋臣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欢珍藏典籍,比如李清照夫妇,就非常喜欢收藏碑文石刻,名人字画,夫妇两人每获得一珍品,高兴的谈论欣赏。

为何宋朝高官大多很有才?如王安石和范仲淹,仅是宋朝重文轻武吗


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宋朝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科举取士的完善,读书人的增多,大多数有才能的文人都能够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官场,提高了宋朝官僚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这是宋朝官员大多都很有才华的重要原因。

大家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文化、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欢迎大家转发分享,原创不易,严禁抄袭,侵权必究!】

参考文献:

《宋代职官志考证》,

《宋史》,

《中国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