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前不久,杭州一位林媽媽發了一條曬娃的朋友圈

內容讓人哭笑不得

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1、孩子有苦不敢說,誰之過?


正在讀小學的俊俊在網上找了一名教育專家說起了自己的煩惱,但又怕專家覺得自己是小孩子弄不靈清,便以“媽媽”的身份和專家聊了起來。

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俊俊說他這麼做,其實是想借用“專家”的話來“教育”爸爸媽媽怎麼當父母。

於是,林媽媽和家裡人同時收到了俊俊發來的聊天記錄截屏,裡面是俊俊以一個媽媽的身份和“教育專家”的對話。俊俊說,發給家裡的大人們看看,需要好好反省如何教育孩子。

記者給林媽媽打電話時,俊俊正好在邊上,他說他要發言。結果一說就停不下來了,他說爸爸太兇了,不敢發給爸爸看。


一說起爸爸的教育方式,俊俊一肚子的委屈:

明明最喜歡游泳,偏偏要給他安排足球。

一言不合就要操傢伙,什麼衣架也要拿來打。被打了還不能哭,再哭就要再打。

明明妹妹自己把東西搞不見,爸媽還要怪他把把東西搞丟了……

面對俊俊的訴苦,爸爸卻有點不以為然。爸爸覺得踢足球挺好的,但孩子怕曬,爸爸便覺得孩子不能吃苦,自己當然忍不住要批評。

也許俊俊爸爸可能也很委屈,我怎麼就兇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兇自己是意識不到的,因為我們有比孩子明確的目的導向。

就像《爸爸去哪兒》裡陳小春為了趕緊回家,不斷催促Jasper,直到Jasper拿著大喇叭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才意識到自己的著急,在孩子看來,已經是暴風雨般的生氣。

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俊俊很聰明,能想到這樣的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困擾,但從孩子在網絡尋求幫助看,確實還是家長平時跟孩子溝通不夠。

孩子其實很希望家長能和他們平等交流,這樣才更有利於親子關係。

像俊俊爸爸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專制式養育,一味的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大人在家庭裡的權威已經讓孩子感到害怕,甚至到了不敢反抗的地步。

權威型的父母往往喜歡用命令來壓制孩子,規定孩子該怎麼做,不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2、權威的背後,是孩子的噩夢

很多父母總是想用自己的權威來教育孩子,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展示出極強的控制慾。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母便是一個極為強勢的母親,一家上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她說了算。


“我們的房子,賣力還需要徵求你的意見啊,你大哥去美國不需要錢,你二哥找工作也不需要錢,不賣房子我們供得起他們嗎?”


為了把大哥送出國,蘇明玉的房間直接被蘇母賣掉,備考之際要和父母住在一起。蘇明玉想考清華,蘇母以經濟條件為由,將蘇明玉安排到了免費的師範大學。


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蘇母的一言一行,都未考慮過女兒的感受。作為一家之主,她理所當然的安排著家裡的一切。然而,這種家庭專制最後帶來的是母女關係的破裂。

專制式的家庭教育,究其根本,往往都是帶有反人性的色彩。

任何事情,孩子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自主的做出選擇,孩子的成長空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最後帶來的傷害一般也會是雙向的。

3、父母的專制,傷害了孩子的一生

王朔在《致女兒書》中寫過一段話:

我不記得我愛過父母;小的時候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點,但是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到他們就心裡難過。

父母早年對王朔的專制式養育已經成了他心裡的一道疤,這種恐懼的陰影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就像王朔承認的,自己未曾記得愛過父母,也未能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家庭中的嚴厲與專制已經把他逼到了麻木的境地,在這個家庭裡,他與父母之間像是豎起了一面牆,阻擋了多年的情感交流。

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不愛父母,正常嗎?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世上父母有兩種,一種成為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樣,一種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活得像父母那樣。

看完這個回答,不得不令人深思起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何其的重要。家庭教育以何為本,父母在家庭中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大多數父母未曾考慮過的。

專制式的養育壓迫著孩子的天性,父母習慣性的在孩子面前擺弄權威。如果說嚴厲也是愛的話,那這份嚴厲起碼也應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4、好的教育,是溝通與陪伴

前幾天,有位媽媽後臺留言:

他們家孩子是個五六歲的男孩,喜歡攔住年輕的姑娘,見到有阿姨穿絲襪,總愛去抱人家的腿。弄得這位媽媽又羞又氣,批評教育都不管用,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懷疑孩子心理是不是有問題。

我問,你和孩子聊過這個問題嗎?有沒有問過他,為什麼想這麼做?這樣做有什麼感覺?

這位媽媽說,她沒有和孩子交流的習慣,平時忙這忙那就已經很累了,也沒有時間去和孩子聊這些。

忙,是一個很糟糕的藉口。只能說明,這件事在一個人的價值觀念裡不重要。只能說明,工作、家務都比了解孩子的內心更重要。

男孩假扮媽媽訴苦,專家:父母的專制,會傷害了孩子一生

孩子五六歲時,你覺得沒時間、沒必要和孩子交流。

孩子十五六歲時,你想和他交流,他已經向你關上了心門。

五六歲種下的因,不用太久,十年後就得到了果。

所以,當你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和你說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是你親手關上了孩子的心門?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節奏,父母平時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也應尊重孩子的個性,而非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塑造孩子的性格,用自己的權威否定著孩子的思想。

家庭應該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地方,也會是他們長大後心靈寄託的歸屬。父母之愛,本就不需用權威或打壓的方式呈現出來。

好的家庭教育是能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不斷的發現自我,塑造自己的性格。

你覺得專制、權威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嗎?

歡迎分享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