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塘出蝦2000斤,大學生淡水養海蝦,效果喜人!

提到海蝦,

我們可能都認為

它們必須得生活

在有一定鹽度的海水裡。

然而在當下,

很多“必須的魔咒”

正在被有志者一一打破。

第一塘出蝦2000斤,大學生淡水養海蝦,效果喜人!

海蝦淡養的探索

在距三亞城區50多公里外的崖州區抱古村,通過扶貧技術員和村民近半年的摸索試驗,“海蝦淡養”成為了現實,這也是三亞第一家用淡水養殖海水蝦的試點。三亞市海洋漁業、市生態環境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這一技術將在水資源豐富且水質好的抱古村推廣,帶動村民依靠水產養殖業脫貧致富。

第一塘出蝦2000斤,大學生淡水養海蝦,效果喜人!

第一塘出蝦2000斤,大學生淡水養海蝦,效果喜人!

科技扶貧 "讓海蝦淡養”成為現實


抱古村地處美麗的大隆水庫自然保護區,連綿起伏的山林,碧波盪漾的湖田,在藍天白雲下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抱古村過去產業結構單一,主要是以種植業為主、養殖家禽牲畜為輔的收入結構。2016年,抱古村被列為三亞整村推進的扶貧村。

抱古村雖然貧窮,卻有一個天然的優勢資源——位於寧遠河下游,轄區內有大隆水庫和抱古水庫,水資源豐富且優質,非常適合進行生態水產養殖。彼時的三亞市海洋和漁業局作為該村的精準扶貧駐點單位,在養殖方面有非常豐富的技術儲備,為了優化抱古村的產業結構,帶動抱古村發展、將科研技術轉化為發展成果,該局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將南美白對蝦引進抱古村養殖。

眾所周知,海蝦具有肉質鮮美、肥厚,經濟價值高等特點。其中南美白對蝦還具有適應性強、生長週期短(3~4個月)、效益高等特點,目前在三亞市場價格在每斤30元左右。

2018年8月28日,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主要負責人帶隊前往抱古村檢查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在考察完當地情況之後表示,要繼續加大力度支持產業扶貧項目,利用自身優勢發展魚蝦養殖產業,以點帶面,全面發展養殖產業,爭創全市乃至全省養殖脫貧示範基地。

在該局的幫助下,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養殖業主高真康和返鄉大學生洪敏傑開始創建抱古村淡水養殖試驗基地。他們實地考察學習養殖技術,對淡水魚池塘消毒改造。“先引海水過來,把魚塘裡的水慢慢地調到低鹽度才能放苗。”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監測中心工程師裴明海說。

高真康和技術人員一起到保亭先後購買了6000尾脆鯇魚苗和46萬尾南美白對蝦苗,投放到調好鹽度的魚塘。“放苗後,再利用自然淡水的流動,慢慢把魚塘裡的水沖淡,淡化過程要20天左右,現在水已經完全淡了。”裴明海說,養殖過程中,監測中心不定期地派出技術人員前往抱古村開展技術指導,對養殖水體水質進行跟蹤採樣和檢測。“這是一種生態環保的養殖方式,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基本上不會造成影響。”裴明海說。

2019年3月25日上午,三亞日報記者來到抱古村實驗基地,高真康與洪敏傑正忙著下網打撈魚塘裡的蝦,過秤包裝,準備往外送貨。三亞日報記者看到打撈上來的南美白對蝦個個蝦體晶瑩剔透,每隻都有一掌長左右。“我們昨晚撈了一部分,今天一大早又接著撈。”高真康告訴三亞日報記者,這些天陸續有家中辦喜事的村民和南濱居的餐飲店來買蝦,當天就有家單位的工會向他們訂購了80斤蝦。

“現在整個池塘能夠收穫2000斤左右的南美白對蝦,說明這次試驗是成功的,也說明我們這裡的水資源是可以養殖南美白對蝦的。”高真康說,接下來,他要將養殖技術在全村進行推廣,帶動抱古村發展,增加村民收入。

第一塘出蝦2000斤,大學生淡水養海蝦,效果喜人!

致富帶頭人 甘當扶貧路上的"小白鼠"

利用技術開闢新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對抱古村的致富帶頭人高真康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

早在2016年,高真康就結合抱古村水資源豐富的地理環境,想到嘗試種植蓮花來發展產業經濟。他的這一想法得到村委會和崖州區政府的支持,隨後崖州區政府提供蓮花種苗,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高真康負擔地租和人工費,開始在抱古村試驗種植蓮花。

通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去年6月,抱古村成立了三亞市崖州區抱古村香水蓮花農民專業合作社,集蓮花種植、鮮花包裝銷售、蓮花茶葉等產品加工為一體,通過種植睡蓮壯大村集體經濟及產業幫扶,帶動全村130戶、585人實現持續穩定增收。三亞日報記者在採訪中得知,該睡蓮基地規劃種植面積約200畝,去年已開始實現產出,並接到三亞南山旅遊文化區一年100萬元的訂單。“一朵睡蓮一元錢,一天大約採摘3000朵。”高真康說。

無論是種植睡蓮還是淡水養殖海蝦,高真康都是那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甘願成為扶貧路上的“小白鼠”。“我們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投入了資金、勞動力、時間,卻得不到應得的回報。說白了就是怕虧本。”高真康說,無論是什麼事,都要去嘗試了才知道行不行得通。那麼既然是嘗試,就會有風險,萬一賠了怎麼辦?對於三亞日報記者的追問,高真康坦言,他也想過風險,害怕風險,“做什麼事都有可能成功或失敗,但是如果怕失敗就不去做的話,那也就沒有成功了。”

第一塘出蝦2000斤,大學生淡水養海蝦,效果喜人!

返鄉大學生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我是從抱古村走出來的,只有家鄉發展好了,我的親人們、鄰居們、抱古村的村民們才能過得好,我也才能為此感到自豪。”2016年畢業於長沙理工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洪敏傑,曾經在深圳從事通訊行業工作,因為心繫家鄉發展,最終選擇回到家鄉。

“我回鄉就是想創業,高真康大哥帶著這個項目找我合夥,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慶幸的事情。”洪敏傑認為,只有自己發展好了,才能帶動別人去發展。“現在有了試驗養殖這個項目,它對我個人而言是非常好的機會。”洪敏傑說,海南目前的政策非常適合個人的發展,所以在外工作一年之後,他決定回到抱古村支持家鄉的建設,在村委會擔任扶貧專幹一職後,他有幸參與到抱古村淡水養殖試驗項目。

洪敏傑表示,目前試驗項目進行順利,在總結第一口塘魚蝦混養模式的經驗之後,他們又在第二口塘裡試驗高密度養蝦,目前態勢良好,蝦苗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後他將堅持初心,努力發展養蝦產業,養殖成功後進行技術推廣,帶動自己的家庭以及抱古村的村民增加收入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