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地區和我們做外貿的軟實力差異在哪裡?來看看這9個方面

大家都知道,香港客人和臺灣客人做外貿要比我們大陸的強一些。其實地理優勢不是關鍵,大陸和香港臺灣都差不多。硬件設施我們也差不了多少,甚至優於他們,比如工廠規模,工人人數。關鍵是軟實力,我和香港人、臺灣人打交道總結出他們有這樣一些特點,以便廣大外貿同仁取長補短,業務越做越好。同時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跟貼,大家一起討論,分享經驗,從不同地區的客戶身上學習,不斷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港臺地區和我們做外貿的軟實力差異在哪裡?來看看這9個方面

下面來說說軟實力差異:

1. 業務反應速度快

我和香港人接觸,不論是客戶還是貨代,通常都是我的一封郵件過去,在辦公時間的十分鐘之內一定會回覆郵件給我,若有對事情的疑問,他們會1 2 3 4 5列明並要求解答清楚。在十五分鐘內,他們就會掛電話過來溝通問是否收到郵件,是否看的明白,是否可以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港臺客戶和老外溝通時候,通常會選擇客戶上班時間聯繫,即使我們這邊是深夜,只要客戶國家是上班時間,他們都會及時和客戶溝通聯繫,處理當天的問題。 然後第二天白天繼續和我們大陸工廠協調。

小結:速度決定一切,10分鐘內見結果

2. 語言能力比較強,善於溝通

香港,臺灣的客戶雖然普通話講的不太好聽,英文發音也不太標準。但這些並不妨礙他們進行溝通。只要有生意有問題,除了必要的電子郵件跟進之外,電話溝通是他們的殺手鐧。聲音聽多了就熟悉了,混的耳熟了就親切了。就沒有電子郵件那麼冷冰冰,硬邦邦。電話可以聽出人的性格,感情方便分析客戶心理。他們和我們大陸工廠溝通時候是能講普通話儘量講普通話(碰到老廣除外),只要能得到他想要的信息,他們不怕說的不好聽。 他們和老外聯繫的時候只要能滿足客戶的要求,他們都儘量用電話和客戶溝通,語法不對不要緊,關鍵是老外能理解,聽得明白,能解決老外的疑問,甚至和老外吵架也是家常便飯,吵完了單子也下來了。

我們國內的外貿業務員應儘早樹立自我投資觀念:“做外貿就要恰當給自己做投資”。

現在是網絡時代,電話語音即時交流工具也越來越多,我以前為了直接電話聯繫,就特地下載安裝了SKYPE, 買了網絡電話卡和耳麥,費用其實也不貴。一年之內只要開發出一個客戶,就賺回來了,何樂而不為呢?

國內的業務員現在開發客戶和與客戶聯絡的時候多數還是用電子郵件進行溝通,有的開發信發了很多都沒有回覆,搞得心情很鬱悶。有的業務員和客戶前期郵件聯絡的挺好,中途卡住了,客戶不回郵件他就乾著急,乾等。業務就這樣停滯了,很可惜。對於怕口語不好的朋友,事先想好你要問的問題,要說的話,然後寫在紙上多讀幾次,熟悉了就不會心跳了,打電話時候也可以照著寫好的內容念,還可以把和客戶的通話錄音下來,之後反覆聽幾遍當時沒聽明白的話,可以琢磨客戶的心理和特點。

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客戶每天收的郵件不計其數,看一封郵件的時間不會超過5秒鐘,一走神就會忽略了你的郵件,電話跟進能在客戶心裡強化你的郵件的重要性,強化你的公司的重要性,他對你的關注度自然會提升。

小結:有效溝通創造無限價值

3. 更加精於成本計算

由於先天的地理優勢和語言優勢,港臺方面和我們做生意相對容易談,他們能比較容易的拿到多家工廠的報價,他們經常貨比三家,拿不同廠家的價格來互相壓價,這樣搞的國內的工廠對香港臺灣客戶很頭大。這是很正常的反映,如同打仗,知己不知彼已經輸了一半。我們的國內業務員,除了自己工廠的價格能瞭解一部分外,有多少能隨時瞭解到競爭廠家的價格呢?香港臺灣人手上有7-8個廠家的報價,和國內的廠家談心裡自然有底。不一定選價額最低的,但肯定會選一個合適的。他們會從報價專業性,業務員反應速度,樣品質量,工廠規模,生產流程,磨具等方面進行評估,最終為他們的客戶選一個合適的工廠。

小結:精打細算好持家

4.對他們的客戶十分敬業

香港,臺灣貿易商他們沒有我們大陸廠家的成本優勢,資源優勢。他們唯有靠優質的服務,保質保量的給他們的客戶提供貨物搶到訂單。我們的香港客戶驗廠通常都要搞三次才放心,生產過程中還派QC過來進行驗貨,生產完畢後也是需要通過船樣再成品成箱查驗通過才可以安排出運。甚至還有的會請專業檢測公司來裝運前查驗。雖然他們能自己派自己公司的人來檢測產品,但是他們覺得專業的事情就得要交給專業的公司去做,這樣的檢測報告拿到客戶手裡也有比較合理的交代。

小結:小心使得萬年船,嚴格控制風險

4. 腿跑得勤,跑得快,跑得遠,市場感覺極其敏銳。

一個臺灣老闆2004年和我說過一句話,我印象極其深刻“只要我有認證,我就可以通吃大陸所有中小工廠,從我手上賣出的產品能比大陸廠家貴一倍”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其自信不是沒有根據。由於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推廣,國內外貿業務員從網絡上開發客戶的技術和方法並不比香港臺灣的相差多少,因為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極快外貿技巧幾乎是隨處可學的。技巧都差不多就看誰的腿上功夫和內功厲害了。

我們再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做比較。

a. 對於國內外專業性行業展會:

香港臺灣公司:只要公司不太小,只是重要的本行業展會,歐洲,北美,中東,東亞,南美,每年一定輪流參加,至少連續三年參展。

老闆親自出徵並帶1-2個資深業務員,老闆懂英文,深知行業特點,老闆領頭,三人團隊能和客戶良好談判溝通。

港臺老闆對於展會的態度:展會是展示公司實力的平臺,是和客戶儘快建立業務關係的最好渠道,是收集市場最新第一手資料的最好辦法。連續三次虧本不要緊,混個臉熟,混出名聲,別人都不來了,只剩我來就能贏得第四次翻本機會,特別是對於歐洲客戶,不參展三次他們不敢和你做大單。

國內公司: 只要是重要的本行業展會,歐洲,北美,亞洲,在業務員的強烈要求下可能會考慮參展,可能會選擇一個地區,參展一次要是不能收回這次參展的成本,下次就不去了。(對待廣交會,香港展會同樣態度)老闆也可能會親自出徵,但基本上老闆不懂英文,全靠骨幹業務員和客戶溝通,老闆做配合。

國內公司老闆對於展會的態度:最好參展一次就能十倍賺回參展費用,參展虧本就沒有下次,還會責備業務員沒有選好展會。

小結: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如何與我競爭

b. 對於國內廠家信息的掌控:

香港臺灣公司:通過網絡收集廠家信息,並先期用電子郵件或MSN,貿易通等和廠家建立初步聯繫,加深瞭解後定期派出業務員或經理級人物到大陸各工業區掃蕩拜訪本行業的廠家,聯絡各個公司的關係收集行業內工廠信息,和價格,國內廠家對於已經建立聯繫的,雖然沒有下單的香港臺灣客戶一般都不會拒絕接待。港臺客戶收集價格和工廠資料後,不論面對老外的壓價,還是自己對國內廠家壓價,談判就遊刃有餘。

國內公司: 通過B2B平臺收集廠家信息,但是國內公司對於同行工廠的業務人員都是防的厲害,國內業務人員要掌控競爭對手的信息難度比較大。因此應對客戶的壓價往往感受極大的壓力和無力還擊。特別是面對港臺公司壓價更是如此。(國內業務也不排除有相互套價的現象)

小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c. 對於歐美產品認證的態度

香港臺灣公司:十分注重,特別是臺灣企業只要是能做的認證,只要是他們行業內經營的產品,客戶要有的專業認證證書幾乎都有。港臺公司的理念是我可以花十萬塊先搞認證,我接單就沒有門檻,我只要賺夠一票,一個認證的投資就賺回來,爭取把客戶轉換為長期客戶,不斷翻單。

國內公司: 國內中小企業對歐美認證的態度通常是,先讓業務員和客戶談,說認證正在申請中,等客戶下單了在做認證。或者乾脆不做,直接提供樣品給客戶檢測,讓業務員說明是符合客戶國家要求的。或者另外弄個證(甚至有可能是假的)忽悠客戶把單子接下來再說。

小結: 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新

d. 對待生產和交貨的態度:

香港臺灣公司:按確認樣品驗貨,確保大貨和樣品一致,確保交貨到客戶手裡的是優質合格的產品。全力以赴保證按時交貨,無法按時趕上普通船的船期,就安排專線快船送貨,十分緊急就空運。寧可虧本也要保證按時交貨到客戶手裡,爭取客戶翻單。當然港臺公司會盡量把誤期費用轉嫁到國內廠家頭上。因此港臺公司對國內的廠家生產跟的非常緊,生怕廠家拖延。這也是國內廠家不爽的地方,感覺港臺客戶不相信他們。

國內公司: 儘量按樣品交貨,儘量減少不良品,產品有不影響使用,但外觀少有瑕疵也會放過,生產過的產品不能太浪費,確保交貨到客戶手裡的是合格產品。儘量準時交貨,若不準時就找理由能拖就拖,無法趕上船期也沒辦法,國內的常態是如此。延期定快船的費用在港臺客戶的多次要求下會分攤一部分。

小結:氣度影響格局,最怕就是認真

e. 對於付款方式:

香港臺灣公司:

港臺公司給國外公司的付款方式:通常採取讓客戶100%付款的方式。對於國外大公司,採取100%見單即付信用證。

港臺公司給國內工廠的付款方式:通常只給15%-20%的定金,發貨後見提單付款或交貨後30天付款。(付款拖的也是常事)

國內公司: 希望客戶T/T 100% 付款,通常可以接受30%定金,出貨前付清餘款或發貨後見提單付清餘款。 中小企業不少老闆對信用證付款還是不怎麼接受(特別是中東地區的信用證,非常複雜,不符點扣款也高)。

小結:

港臺公司: 儘量控制減少前期現金支出,儘量用客戶的錢來支付生產費用,追求空手套白狼的境界。

國內公司: 儘量讓客戶支付儘可能多比例的定金,彌補生產購貨成本,儘量在發貨前回收餘款,減少風險,實打實生產做買賣。

以上是個人經歷感受總結,歡迎廣大外貿同仁參與分享,共同談論,不斷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