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你是否和我一樣敏感又多疑?

看到路上小狗被軋死,我一整天都會陷入悲傷中;

給人發消息得不到回覆,我就會胡思亂想:“我是不是哪句話說錯了?他是不是討厭我了?我要不要先道個歉?”

甚至有時看到路人在竊竊私語,我都懷疑在議論我。

別人眼裡的一件小事,在我這兒都會被放大百倍。因為感知能力太強大,我被冠以“矯情精”。

天知道,我為自己的多愁善感有多頭疼。直到我最近看到卡特琳·佐斯特寫的《高度敏感的力量》一書,才明白我這不是“矯情”,而是“高度敏感”。而且世上和我一樣的高度敏感者有很多,佔整個群體的15%-20%。我才輕鬆地舒了一口氣:“還好,我不是一個怪物。”

“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那麼你呢?是高度敏感者嗎?讓我們一起來測測看!如果以下問題,你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是”,那麼你很有可能是高度敏感者。

“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很多人好奇,“高度敏感”是什麼?“高度敏感者”是不是隻有女生才是呢?“高度敏感者”是不是都是藝術家呢?

彆著急,在這本書裡,作者卡特琳·佐斯特將全面解答我們的疑惑。全書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要講解人們對高度敏感者的誤解、第二部分舉了實例:講述高度敏感者在方方面面受到的挑戰、第三部分則是教導高度敏感者們如何變得強韌。

一、人們對“高度敏感”的誤解

誤區1:敏感=矯情

很多人認為敏感就是矯情,是過於情緒化和軟弱的表現。所以,我們一旦表現得敏感,就會遭到責罵:“別那麼愛裝模做樣!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別……”

卡特琳·佐斯特在書中說道:“‘敏感’是指機體和神經系統的某一部分對刺激和疼痛的敏感性;在生理學和感知心理學中,‘敏感’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所謂的第五感覺,也就是皮膚的觸感。”

換句話說,敏感是我們的生理現象,是我們不能夠控制的,而矯情是性格,是我們能夠主動選擇的,二者不能相提並論、化作等號。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但是隻是還有一些人擁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並且處理內部及外部刺激的能力,他們被稱為“高度敏感者”。

“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誤區2:“高度敏感者”都是女性

沒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多愁善感”“富於情緒化”“感性”這些詞都是用來形容女性,但是高度敏感研究領域的先驅伊萊恩·阿倫博士告訴我們:男性和女性中高度敏感者所佔比例是一樣的。

這意味著男性有感性的一面,也會偶爾脆弱,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對男性的偏見:“男人必須有男人味!要足夠勇敢。”

“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以前社會職位單一,男主外,女主內,造成大眾的印象就是男性必須有責任感,做事不許說不行。而現在社會的職位多元化,很多心思細膩的工作也需要男性,而我們的觀念更要跟著變化。

誤區3:只有內向的人才會高度敏感。

“你就是一個人呆久了,才會想多,多和人接觸接觸就好了。”

“那外向的人就不敏感了嗎?”

其實是我們混淆了“內向”和“敏感”。“內向”只是針對人的社會行為,重點關注內心世界的需求。而“敏感”則是對外界刺激的感知以及容易受到刺激。

外向的人同樣敏感,在阿倫博士的報告中提到:約有30%高度敏感者屬於外向的人。

誤區4:高度敏感=天賦異稟

今天,我在群裡問道:“大家對於高度敏感者,有什麼瞭解嗎?”有人回答說:“高度敏感的人都是藝術家,很厲害!”其實,還有很多高度敏感者和我一樣岌岌無名、平凡而普通。

之所以大眾會認為敏感者的聰明異於常人是因為有很多同時研究高度敏感和天賦異稟者的導師和顧問,所以這兩種概念會同時出現,就給人以錯覺——這兩者是有聯繫的。

總的來說,天賦異稟的人不一定是高度敏感者,高度敏感者不一定有過人的天分。

二、高度敏感者遇到的挑戰

受到過多的刺激和壓力。因為身體更容易感知外界環境變化,高度敏感者往往要克服很多不適:強光的照射、春天的花粉、還有吵鬧的環境……這些旁人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環境,對於高度敏感者都是無盡的折磨。

“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自我懷疑和脆弱感。記得《媽媽是超人》裡面伊能靜眼睛腫了,還得一個人帶孩子、搭圍欄、給孩子做飯、一個人去醫院,老公秦昊絲毫不關心,認為眼睛發腫不過和蚊子叮了一樣不是什麼大事。臨走時,他還特地囑咐伊能靜:“早點回來,我一個人搞不定米粒。”伊能靜在車上時差點大哭。其實,高度敏感的人會比其他人更脆弱,需要更多的關心。

恐懼感和罪惡感。很多高度敏感者內心都裝著一個“戲精”,常常杞人憂天:“我們這會不會發生地震?他剛剛那眼神是對我不滿嗎?”很容易給自己加恐怖片的戲。因為心思過於細膩,所以他們的共情能力很強。如果別人拜託我做事,我盡了全力也沒做好,還是會愧疚。我常常把別人的事看得比自己還重,也為此消耗了太多的能量。

三、高度敏感者們如何變得強韌

其實,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幾個步驟就能改變的,而是一個緩慢接受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

:感知→信任→允許→體驗→加工→原諒→成長→集中注意力。

首先,學會感知自己情緒的來源意識到並弄清自己的需求,使用“非暴力溝通”來解決問題。掌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是成功溝通的關鍵: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記得《媽媽是超人》裡有這麼一段:伊能靜出差回來,結果看到家裡一團糟,她拖著勞累的身體收拾好房間已經是半夜了,準備和老公聊聊,但她老公只顧打遊戲。尹能靜有點不滿,誰知她老公竟然吼道:“我打遊戲怎麼了,我又不是在做什麼對不起你的事!”這個時候一般人都會生氣吧,伊能靜卻很會溝通:“我雖然今天真的很累,累的精疲力盡(感受),就想著晚上一定躲進你懷裡撒會兒嬌(需要),現在我不想了,因為想到也許你今天也很累(共情)…我可能太獨立了。”話說完,她老公就乖乖放下手機了。

其次,接受自己的敏感。很多人認為敏感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其實,敏感是被允許的,正因為我們敏感,所以我們更能體會到他人的不易;因為我們敏感,我們更易察覺身體發出的信號,提前知道身體的健康狀況;因為我們敏感,我們的想象力更豐富,更易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不是嗎?

“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然後,擺脫別人的期待,做真實的自己。認識到敏感是一種難得的特質後,我們就應該不強迫自己按著別人的期待走。“你要樂觀,不要老是為不必要的事擔心!”“你應該學會堅強,動不動哭哭啼啼的可不好。”這些違揹我們敏感的特質、讓我們痛苦的話,就讓它見鬼去吧!

最後,學會拒絕別人,減少能量消耗

。有些人總愛把自己的煩惱強加於我們,把自己的事變成了我們的事。這時,我們應該學會弄清你們之間的界限:“這個要求合理嗎?合理的話,哪些事是我可以提供幫助的?哪些是他應該去做的?”不合理的事果斷拒絕,免得自己的底線總被他人突破。我們存在的目的不是滿足他人,而是滿足自己。

《高度敏感的力量》一書真的很棒!作者抽絲剝繭般地詳細向我們解釋了“高度敏感”一詞以及高度敏感者應對生活中的困境的種種措施,給我們高敏感人群帶來了福音。如果你也對“高度敏感者”這個身份存疑,那就翻書一探究竟吧!

高敏感不是一種病,不過是種特殊的人格類型,高敏感的人也不是怪物。我們要做的不過是接納我們的敏感,當然,瞭解到這種特質是讓我們內心安寧,而不是把它當作遇到困難時逃避的藉口。當遇到敏感帶來的挑戰時,我們需要學會自省,尋求改變,方能成長。

“多愁善感”=“矯情”?那是他們不懂“高度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