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引言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這是唐代詩人李白所著,意為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一伸手彷彿就能摘下天上的星辰。且不論這兩句詩想要表達的心情,這“危樓高百尺”放在今天當然不足為奇,但放到沒有科技手段的古代,百尺來高的樓又是如何落成的?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建築的偉奇。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北京故宮

談到中國古代建築,許多人會脫口而出“萬里長城”、“故宮”等耳熟能詳的經典建築,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故宮萬畝的精妙絕倫,瓊宮仙闕,磅礴壯觀,都是國人引以為傲的歷史沉澱產物。除開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建築,古代匠人們的智慧結晶遍佈中華大地的任何角落,大到避暑山莊,曲阜三孔,故宮,岱廟等這樣世界聞名的建築群,小到“秦楚一柱,絕頂道館”,以及將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令世界驚歎的安濟橋等。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中國長城

中國古代建築從萌芽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秉承“建築與人共生”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精粹。在這片古老廣袤的土地上,古代建築如同璀璨明珠,更是中華千年歷史沉默的見證者。與西方建築不同,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將舒適與藝術結合,無不體現古代匠人的勤勞與智慧。

故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析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以及中國古代建築的建築的風格,來看看這“危樓高百尺”到底是如何實現,給予讀者一個更加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偉奇的中國古代建築。

一、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

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原始雛型、萌芽期、成型期、交融期、成熟期、晚期以及近代時期,經千年沉澱,其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至今已非常成熟。中國建築一般由居民住宅演變而來,而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學會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來築家,以黃土為壁,草堆為頂,搭以木結構鞏固,例如“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上者為巢,下者營窟”,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原始雛型。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原始人所居住的天然洞穴

夏朝建立標誌著原始社會結束,經夏、商、週三個時期,建築結構由之前的草創階段,發展為木構架、夯土技術階段。中國古代建築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即採用木樁、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牆壁起到隔離的作用,而非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均各自建立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在夯土技術、木構架技術、立面造型、平面佈局等方面皆取得進展,這些都說明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雛型,為後來建築奠定了基礎。

到了秦朝時期,秦國統一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除了政治方面的整改,秦始皇舉國大興建築,於咸陽修建了都城、宮殿、陵墓,從近代出土的兵馬俑等遺址,可見當時建築之宏偉。除了宮城以外,秦始皇還命人修建了長城、靈渠等巨大工程。漢代在秦朝的基礎上,繼續修建長城,開拓了絲綢之路,興建長安城內的其他建築。秦漢兩代,國強民富,國家統一,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藉此蓬勃發展,木構架運用趨於成熟,重要建築主要使用斗拱,建築體系日趨完善。

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率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民族交流增多。由於權利交替頻率提高,南北朝時期的國力並不強盛,建築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兩代。但因少數民族文化的流入,中國佛教在此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例如我們熟知的敦煌莫高窟就是在這時期落成。西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融入了天竺等元素,豐富了我國建築的形制與風格。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洛陽古塔

隋唐時期雖繼承了前代建築成果,但又新增了外來元素,使得隋唐時期的建築獨樹一幟,其影響甚至波及到了周邊的朝鮮、日本等國家。隋朝不過四十年,李春主導的安濟橋卻在這個時期落成,之外的長城、運河一個沒落下。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最為繁華的時期,文化、藝術均在這段時期取得顯著成就,建築亦然。長安城、洛陽城經此,規格更加宏偉,同時還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所修築的寺塔、道館等皆具特色和代表性。

此時期,木構架運用已經普遍運用,併成為了中國建築中的主要構架。宋、遼、金三代,由於商業、手工業、文化的發展,城市佈局和建築技術大大提高,且融入了藝術創作,建築風格從宏偉壯觀,轉而變得細膩、精緻發展,裝飾設計也愈加細緻。北宋專門頒佈了一部有關建築設計以及施工規範的書籍《營造法式》,這是古代建築第一部完整的著作,制定以材料為主的建築結構。《營造法式》的出現,標誌著古代建築走向成熟階段,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唐代建築

元明清時期,古代社會發展趨向結尾,元代建築較宋朝更加合理、成熟,明清兩代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在此時得到較大進展。清朝年間,出於政治動機,廣建喇嘛廟,規模宏大,技術精美,是古代建築瑰麗之一。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建築,大多都是明清時代的文化產物,如北京的宮殿、壇廟、帝陵,江南的園林等。

二、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所謂“牆倒屋不塌”,簡要地概述了我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木結構。木結構的優點眾多,例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能力強,施工進度迅速等,缺點也顯而易見,如易受火災影響,雨水腐蝕,蟲害侵略等。由這種結構形成了過去的宮殿、寺廟等建築才有的獨特構建“斗拱”。斗拱由鬥形木塊和弓形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向外層挑出,進而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它們既具支撐作用,也具裝飾作用。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建築物中的斗拱

無論是古代典籍記載,繪畫中的建築內容還是現存的古代建築遺址,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有著鮮明的規律,無論大小建築,都是以建築、廊橋、圍牆等環繞著庭院的模式,庭院與庭院前後串聯,符合“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傳統觀念,如“進入閣前拜,退就廊下餐。”《浪淘沙》中的“深深庭院清明過。”院落式的建築群將尊卑、長幼、男女、主僕界線分明,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禮教制度密切相連。且院落式的建築群講究均衡對稱,依縱軸線和橫軸線而設計,重要建築物設立於縱軸線上,輔建築落於橫軸線兩端,如故宮宮殿的佈置以及四合院的格局。院落式建築是中國異於西方建築最大的區別,西方建築一目瞭然,中國建築如同畫卷般徐徐展開,所到處才有所感。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中國庭院

中國建築不僅結合科學和文化思想,藝術方面的成就也十分顯著。中國建築的藝術形象豐富多彩,吸收了文學、繪畫、雕刻等精華,例如建築的屋頂。《詩經》中記載,“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可見得當時已將藝術體現在屋頂。古代建築的屋頂分為廡殿、歇山、捲棚、攢尖、重簷等形式,以“面”、“坡”為別,創造了屋頂舉折,屋面起翹、出翹的裝飾風格。屋簷如鳥翼,屋頂屋面曲線優美,如同展翅欲飛的鳥兒,生動活潑。

《黃帝內經》中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論六家要旨》中記載,“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天人合一是古代建築的另一大特點之一,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何謂天人合一?簡單來說就是人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必然衰敗,如果順應利用自然規律,則可昌盛。

於建築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在建築選址,建築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強調風水。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江南古建築風格

三、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格

西北的壯闊,江南的委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的生活差異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造就了東西南北不同的建築習慣和建築風格。這就要提到中國建築的六大風格,其背後代表了六大建築門派,分別是皖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根據門派名字,我們便可發現門派的劃分與地理位置息息相關。不同門派的建築有著它們本身獨有的歷史與文化沉澱,有的精緻,有的莊嚴,有的溫婉,靜靜屹立於這片古老的大地。

皖,安徽的簡稱,皖派的建築風格如同墨畫一般,青瓦白牆,磚雕門樓,繁出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築體,被譽為徽州古城三絕。皖派建築是六大建築風格中最為濃墨淡彩的一筆,是中國南方建築的代表。除了色彩,皖派的三雕也是風格之一,三雕指木雕、石雕、磚雕,雕刻結構精緻,技術精湛。所謂“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皖派的魅力非同一般。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皖派古建築

蘇派也就是江浙一帶的建築,以山環水繞,曲徑通幽為著。蘇州以園林設計享譽世界,是南北建築風格的集大成者。“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將江南建築風格描寫得淋漓盡致,蘇派建築輕巧簡潔,古樸典雅,充滿了江南水鄉的靜謐安詳。梁思成曾說過,“對於中國人來說,有了一個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著落。”江南的院落是中國人骨子裡的追求。皖派和蘇派,一個盡顯水墨畫鄉,一個徐展古樸典雅,是南方建築的兩大特色。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蘇派建築

閩,福建省的簡稱,其建築風格於夯土技術為基礎,歷經五百年,造就規模宏大的建築風格。地堡式的建築至今沿用,堅固無比,可見夯土技術的成熟。閩派中的“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宋元時期出現,明清時期發展完善,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宮殿式樓等,於動漫《大魚海棠》中,盡顯閩派建築的巧奪天工。

京派建築較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其風格是對稱分佈,寓意豐富。小到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對照且獨立,大到皇宮佈局規劃的合理,氣勢磅礴,是北方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京派建築的選址、裝修、雕飾等,處處體現著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故宮的建築更是宮殿建築的頂尖設計,它可以看做是一個巨大的四合院。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北京四合院

晉派的喬家大院氣勢恢宏,斗拱飛簷,彩飾金裝,六個大院三百多間房屋錯落有致,彰顯晉商的穩重成熟。晉派不止代表山西,還包括了陝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其中建築風格以山西最為代表。晉商在歷史上以勤勞穩重享譽全國,其品質在建築風格上也有體現,陝北一帶的建築也是晉派風格之一,我們熟知的窯洞建築搭載黃土高坡,給世人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川派建築極顯民族特色,融合巴蜀文化和多民族的智慧,以傣族竹樓、侗族鼓樓、川西吊腳樓最具鮮明特色。重慶的洪崖洞,貴州的千戶苗寨,雲南的傣族竹樓等,川派建築風格迥異,卻又有著奇妙的和諧。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洪崖洞

總結

西方建築以磚石結構為主,我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體量難以與西方相衡,中國匠人明顯也想到了這一點,在建築空間佈局上加以巧思,於是很多人斷言,中國建築不擅長宏偉。木結構限制了建築的體制等,但中國匠人從未想要以宏偉的建築來創造宏偉的氛圍。中國建築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是以自然的宏偉來點綴建築的宏偉。

雖說木結構限制了建築體量,但中國建築匠人仍將不可能實現,李白筆下危樓高百尺不足為奇,《洛陽伽藍記》中記載的永寧寺塔高九層、一百丈,百里外都可以看見,可惜的是永寧寺塔在落成18年後毀於一場大火。根據考古學家考證,永寧寺塔是一座磚木結構建築物,總高147米,甚至超過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是古代世界建築之最。在沒有現代技術的輔助,光靠磚木結構搭建這樣一座建築物,毫無懸念地位位列世界第一。

何為“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漫談我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思維

永寧寺塔復原圖

中國建築集文化、民族、思想、藝術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璀璨縮影。《中國古建築之特徵》提到,“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長,散佈區域遼闊。在軍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國雖常與他族接觸,但建築之基本結構及部署之原則,僅有和緩之變遷,順 序之進展,直至最近半世紀,未受其它建築之影響。數千年來無遽變之跡,滲雜之象 ,一貫以其獨特純粹之木構系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可見我國建築的鬼斧神工即豐富內涵。

參考文獻:

《中國古建築之特徵》

《洛陽伽藍記》

《黃帝內經》

《論六家要旨》

《詩經》

《營造法式》

《浪淘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