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01:那些不能跳出自己思考維度的人

李珊心情陰鬱的走出寫字樓,她抬頭看了下天,發現整棟大樓的燈全都亮起了,此番景象對她來說再熟悉不過,這時已經是晚上20:30分,也是她第N次那麼晚下班。

之所以那麼晚才下班,是因為今天領導又把她單獨留下痛批了一頓;和晚點下班一樣,她也記不清這是領導第幾次批評她了。

地鐵上,她木訥的站著,彷彿被人抽掉了靈魂,臉上沒有透露出任何一點神氣。耳邊,又想起領導的怒吼:“你怎麼什麼事都給我搞砸了!靠譜點行不行?你腦子生鏽了還是咋地?”她沒敢再想下去,感覺這些話像一把沒有溫度的刀直刺自己的心頭,她無奈的打開手機轉移注意力。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原來,今天領導告知她有個朋友要來公司,但由於自己出差剛下飛機,正在往公司趕,先讓李珊幫忙招呼一下。電話裡,領導和李珊說:“今天老王過來我們這談點業務,你幫我好好招呼一下,我下午四點下飛機,估計兩個小時後才能到公司。”

李珊對領導突然的安排顯得有點不知所措,不過緩了一會後,她才回過神:不就是招待客戶嘛!也不算難。所以,領導的朋友到公司後,李珊先帶他去吃了個飯,再領回辦公室坐等領導回來。

李珊刻意把自己的神態調整到最佳,想盡力給客戶留下好的印象,但由於等人的過程實在太枯燥,她和客戶閒聊了起來,扯了很多有的沒的,最後主動還邀請客戶打手遊打發時間。正當她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領導回來了。推門進辦公室的一瞬間,領導的臉瞬間陰了下來。

領導給李珊佈置的是招待好他的“老朋友”,李珊也照做了,在領導趕路的這段時間,成功讓客戶從“無聊”變得“有聊”。看似很完美的讓客戶度過了這段尷尬的時間,但領導交辦給她的任務,目的並不是和客戶“打發時間”。由於沒能正確理解到領導意圖,她辦事出現了以下的誤區:

1.機械的執行,只接收到50%的信息,不懂揣摩領導的話中話

2.盲目自信,自認完美,看待事情無法跳出自己的維度、視角

3.缺乏管理者的思維,不能站在公司的角度考慮問題

4.辦事抓錯重點,無法找出事情的“根本矛盾”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領導的真實用意不僅僅是讓李珊招待老朋友那麼簡單,交辦給她這個任務,其實還包含著這些期許:

1.希望代替自己招呼好老朋友

2.希望李珊能把這段時間好好利用,增進客情

3.希望李珊能展示一些公司的東西給他看,為談業務做提前準備

4.希望李珊給老王留下好的印象,體現公司員工的素養及公司的精神面貌

5.希望利用這段時間的交談,增加達成交易的概率

在領導的話裡,隱藏著這麼多含義,但李珊卻只做到了最初級的一點,而且完成的還不甚理想。造成這個局面,是因為李珊總站在自己的維度想問題,沒法站在更高的視角審視面前的事情,以至於太過於機械的執行接收到的每一個任務,也不去思考其任務背後的目的;其本質上這是一種升維思考能力的欠缺。

升維思考能力,表意指以更高的維度思考事物的能力;在問題解決時,指跳出眼前問題的限制與常規解法,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之道的思維方式。

就像李珊的“員工思維”之於領導的“管理者思維”,就是一種思維層次的升級。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升維的概念,最初在劉慈欣的《三體》中提及,外星人使用尖端科技站在更高的維度,製作出一系列毀滅地球的計劃。基於它們掌握了高維度的技術,使得它們對人類瞭如指掌。而在職場中,若能借助更高維度的思考,那完成工作也會變得“易如反掌”。

在這舉個更通俗的例子:螞蟻的世界只有左右前後,只有長寬而沒有高度,如果前面有一堵牆,它們只會在牆角打轉轉,想盡辦法繞開;但對於螞蚱來說,它們的世界是三維的,面對同一一堵牆的時候,它們輕鬆一躍就跳過去了,因為藉助更高的維度,它能看到更多的信息,做出的舉動也更明智。

對於不同維度的思考的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越低維度的思考,能看到的就越少,反之能看到的就更多。就像李珊,以員工的思維完成領導佈置的任務時,就永遠不可能想到領導背後還有那麼多意圖。

02:缺乏職場升維思考能力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1. 捨本逐末,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

職場中,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去處理,因為工作的本質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但是,大多數問題的引發根源是同一的,但因為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環境作用,同一問題才有了紛繁複雜的表現形式。

由於缺乏升維思考能力,職場人士們會更多的關注問題的表象,進而不能深入思考,推敲出問題的根源原因,最後苦想出來的解決方案也是治標不治本,問題總會反覆發生,折磨人的心態。

示例一:小白是一供應商公司的採購小組長,下半年的採購任務很重,儘管他也很努力的去衝刺,想盡量完成目標,但好像於事無補。最進他發現,自己採購回來的貨品好像和客戶的需求完全對不上,客戶需要的貨品總是不能及時補貨,但客戶不需要的貨品又會堆積,於是他開始思考是哪裡出了問題。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後來,他簡單的推算出,是自己採購的時候沒看清具體數字,於是解決方案就是下次採購時多長點心。但其實,問題並不是源於他看錯了數目,而是因為公司對於數據的預估不準確造成的,所以才會屢次造成誤差。小白想努力做好,但是他沒能跳出自己的思維,去思考還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在無形影響,所以他就不可能想出正確的答案,採購謎題也會一直伴隨他的職業生涯。

示例二:陸安入職公司2年多,工作中毛病不多,就是上班時間不夠專注。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想要做出徹底的改變。他認為自己工作的時候總是忍不住看手機導致分心,所以他決定把自己手機鎖起來,儘量多用工作的手機,以免控制不住。但他這麼做之後,仍然還是會分心。這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導致自己分心的原因,不止是一部手機,而是自己的“專注力”不夠,本質上是自身的原因,所以只針對外界環境進行改善,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小白和陸安雖然有改變的意識,但是他們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源原因

,這一定程度是歸咎於他們侷限在自己的思維裡,理所當然的認為:XX問題就是這麼解決,所以才會更多關注於行為層面的改善工作,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不能根治。

著名日本企業家大前研一說:看透問題的本質,就相當於把問題解決了60%;而看透問題本質的關鍵性因素,是能否進行升維思考。

小結:職場升維思考意味著能跳出自己的視角,用更高維度的視野、目光去看待自己正在面臨的問題,從而在高維度尋找更針對問題本質的解決措施,因為很多問題,現有的條件無法讓你做出正確的決策,在該層面上甚至是“無解”的,需要到更高維度的思考,才有可能想到解決方案。

2. 提高解決問題的成本(效率、時間、金錢)

缺少升維思考能力,意味著“這道題”本可以有更好、更快的解法,但你找不到更完美的解決方案,導致問題復發、問題解決流程冗雜等,因此就會耗費更高的成本。

這種成本可以是有形的、可視的,比如說花費了鉅額費用;但同時也可以是無形的,比如說多花了三天去研究一個問題,導致分配到別的工作的時間不夠用;熬夜導致精神狀態不夠好,要進行飲食營養調節等。

示例一:張偉是一名行政專員,最近他要整理一份2019年度報告交給主管;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不知道如何去撰寫,但也沒有去詢問主管,於是按著自己的想法做好交了一份上去,結果領導讓他打回去重寫。最後根據多方意見,熬夜重改了3次領導才勉強接受。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他本可以不用做那麼多重複的工作,只需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一下即可,但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不懂領導要什麼效果的前提下,草草應付,最後耗費的還是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

由於張偉在辦事過程中,在腦海裡沒有具體的構思,完全憑藉著自己的想法、感覺在做事,因而對方向把控出錯,做了很多無用功。

小結:升維思考可以讓你更清楚的知道: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完成它需要哪些步驟?需要準備哪些素材?還要做哪些提前的工作?進而調動資源,高效率的去完成。

3.缺乏全局觀念,阻礙職場人自身的成長

職場升維思考能力不強,除了影響工作的進度、完成效果之外,還會令你無法培育起系統的全局觀念、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對於領導和公司而言,一切以結果為導向,只有輸出好的結果才能增加得到認可的機會,獲得升值提拔;缺乏升維能力,會讓你侷限在自己的小天地裡,讓自己的成長受限。

示例:白起是公司裡較為優秀的員工,做事能力強,同時也很讓人方向,但是在晉升來臨的時候,領導缺乏位置讓給了另一個不如他的人。領導私下約談他,大概意思是:你能力很強,但是你暫時還不適合當管理者,因為你想的東西還不夠多。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白起雖然能力不錯,但在很多事情上,總是不能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視野還是比較狹窄,侷限在自己的認知層裡。也就是說,他還欠缺一定的升維思考能力,如果管理者需要的是一隻“螞蚱”一樣的人才,白起目前還是一隻站在山坡上的螞蟻:能力“夠”了,但這遠遠不“夠”。

小結: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職場中,想要進步,除了自己的能力強化外,還需要通過職位晉升來得到更多的鍛鍊。而全局觀念是成為管理層必須具備的一種“軟實力”,沒有大局觀,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像白起這樣的人很多,他們需要的是多一點升維思考,因為這是建立起他們全局思維的重要途徑。

03:讓自己掌握升維思考的三種思維方式

第一:培養思考問題本質意識——深度思考;

電影《教父》中有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深度思考是一種特殊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能夠幫助我們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質,直抵核心。

示例:馬勝是公司的銷售主管,最近他發現自己管理的團隊失去了活力,賣不出商品,業績不甚理想。他認為是公司的激勵不夠,於是奔波於各個分廠、銷售店,給予他們激勵;但問題仍舊沒有得到改善。於是他又認為是固定的工資,降低他們工作的積極性,於是主動請纓,和老闆申請,給他們漲了不少薪。

奇怪的是,業績一如既往的差?這是為何呢?原來,問題的根源是公司的業務員自身能力不足,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無法掌握成熟的銷售技巧,導致成交量日益慘淡。

小結: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人”的因素,但馬勝把原因歸咎於激勵、薪資等“事”的方面,因而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他大費周章的對症下屬,結果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馬勝的失敗,就是他採取的是“淺層思考法”,太過於重視問題的現象,而對問題的本質欠缺深度思考,找不到正確的解決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冰山模型,透過該“冰山模型”,我們可以知道,事物的本質就像隱藏在深海底下的冰山一樣,是需要去發掘才能看到的,淺層的思考只能看到海平面以上10%的現象,而事物的“90%本質”,則需要深度的剖析,才有可能看清其面目。

在面對問題時,切忌太快得出結論,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後,再給出自己的答案,做到時刻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 探究事情的本質: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需要我幹什麼?想最終達到什麼效果?

2. 探究解決方法的相關性:我這麼做真的重要嗎?

3. 探索解決方法的多樣性:只能這樣嗎?

示例:領導告訴你口渴,要你去買水,但是商店裡的水剛好售賣完了,你空著手回去告訴老闆說:老闆,那沒有你要的水!你認為這個答案對於老闆來說可以接受嗎?領導目的是解渴,而你關注點卻在水上面。所以,領導對你搖搖頭:罷了!那就算了!殊不知,領導對你的壞印象就是這麼積累起來的。

小結:在老闆讓你買水的事件中,他終極的需求的解決生理的飢渴,但由於你沒有弄清他的真實目的,導致處理得不盡如人意。大多數事情的真實目的,需要去揣摩才可以得出答案,職場人缺乏這種能力,工作就容易掌握不好正確的方向,最後輸出消極、負面的結果。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第二:克服思維慣性,學會逆向思考

慣性思維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問題,彷彿物體運動的慣性。慣性思維常會造成思考事情時有些盲點,且缺少創新或改變的可能性。思路鎖死了,就失去了更多可能性,更不要談跳出自己的維度想問題。

哲學家巴烏斯托夫斯基曾說:異想天開給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這是每一個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

作為職場人,無時無刻不在面對新問題,如果總是用老套路去解決,總歸有不適用的一天。如果一提到某個問題,腦海裡就只浮現著一條路,條件反射般想到了某個方法,那多半是存在“慣性思維”的習慣。

示例:20世紀初,福特T型汽車產量超過全球汽車總產量的一半,成為汽車史上的奇蹟。之所以能做到如此規模,是因為亨利·福特把每輛汽車的成本降到了恐怖的360美元。

當時,典型的“慣性思維”,便是傳統的定價方式就是成本決定價格;所以很多人以為,亨利福特是因為找到了流水線裝配的標準生產流程,從而降低了成本,然後才推出了價格極低的T型車。但福特用的方法卻是反的——讓價格決定成本。他是先定了價格,再去尋找大規模降低成本的方法。

大多數人被現有的套路和思維方式所限制,但福特採用了一種特立獨行的思考方式,實現了“ 從結果到方法”的倒推。如果他一直採取“價格決定成本”的思維方式,那麼今日的福特也許就不復存在了。

小結:慣性思維是阻礙職場人升維思考的一大勁敵,因為慣性來的舒適、快捷,無需進行痛苦的思考,因此沉浸在舒適區出不來,但著不利於我們轉化出正向的結果。相信在職場中,能做到像福特這樣思考的人,大都是公司裡的重點培養對象。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第三:培養整體思維,全局意識

普希金曾說:要從足趾就能認出獅子,要從耳朵就可辨別出是一頭驢。

全局思維是不侷限形成當前狀態的直接原因,而是思考問題產生的背景與系統因素,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在掌握全局,對整個局面有所瞭解,掌握足夠的信息,才能“升級維度”去找更好的辦法。

舉例:小沈是負責分管後勤部門的主管,主要負責倉庫貨品的進貨出貨,但是有些發給客戶的貨品,總是在路上被人拆包,最後自己要麼掏腰包賠償,要麼就是虧公司的錢,不利於自己的業績考核。這是個貨品被拆包的問題,但他認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一定是某個環節出現了漏洞。

最後通過排查,發現是工人擅自將包裝的封口膠換成了繩子,導致貨品可以輕易的被拆開。於是他決定通加強員工培訓和監管,此後這類現象再也沒有發生過。

小沈在面臨問題時,並沒有將問題歸咎於外因或者物流,而是著眼於全局,從整體的環節,尋找可能的因素。最後找到了問題的源頭,再協助以一定的對策,瞬間就將該問題化解了,這同時也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小結:整體思維,旨在對事件全盤進行思考後,再從中尋找解決方案,把問題放在大的背景下考慮,而非侷限在表現的因素上。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協助我們獲得更多決策需要用到的信息,同時也鍛鍊了我們的思維深度,為我們跳出自己的“思維”增多了可能。

只會機械執行,不懂領導背後的意圖?你是否缺乏升維思考能力?


最後:

獵豹的CEO傅盛曾說:“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也就是說,認知的維度是最難去突破的,但只要能完成思維的升級,從“螞蟻”的二維突破成“螞蚱”的三維,甚至是更高,就一定能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掌握一定話語權。

(全文6000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樸實的語言,但希望能對於現階段的你有幫助,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