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優秀教師事蹟展播」何大明:把青春奉獻給家鄉教育事業

“畢業後,如果可以,我希望在家鄉的農村學校任教,當一輩子老師。”

1995年,在池州學院歷史系畢業典禮上,何大明作為一個畢業學子許下這樣一句諾言。時光荏苒,23年過去了,何大明用行動踐行著當初的諾言。在家鄉的學校——鴉灘初級中學,何大明將青春的激情揮灑在三尺講臺,樹莘莘學子前行之塔、立人生價值取向之標,在教書育人途中默默堅守、篤定前行。

「望江優秀教師事蹟展播」何大明:把青春奉獻給家鄉教育事業

“他的課堂有時如一縷清風,娓娓道來;有時如一記雷響,語出驚人”

黝黑的皮膚、簡單樸素的衣著、略顯矮小的身軀,單從形象上看,眼前的何大明老師並非時下流行的“高富帥”。但是,他的臉上時刻洋溢著的真摯溫暖的笑容總讓人倍感親切、如沐春風。

任教期間,何大明擔任多個班級的語文和歷史老師,同時還兼任班主任。繁重的教學管理任務並未使得他的課程流程化、呆板化。在語文課上,他總是用優美的語言,輔以音調的高低、滲入豐富的情感,引得全體同學全神貫注,有時還根據不同授課內容講述小故事讓同學們身臨其境。“他的課堂有時如一縷清風,娓娓道來;有時如一記雷響,語出驚人。”與何大明共事15年的徐德紅老師說道。

歷史課上,何大明則用他最鍾情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把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到底。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國恥紀念日,他帶領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舉行“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主題教育,教育學生銘記歷史;端午節念民、中秋節思親、清明節掃墓、重陽節敬老,他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觸摸民族精神的韻律,教育學生學會感恩。2016年,在全國“中華魂”(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中華正能量)主題教育徵文活動中,他因指導學生寫就愛國主義文章而獲得安徽省“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辦公室頒發的“安徽省徵文競賽優秀輔導員”榮譽。

對教學的全心投入、課程的精心設計,他在課堂上贏得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帶的課也成了同學們最喜歡的課。而同學們則以優異的成績回報他。中考時,他帶的班級語文和歷史課常常取得好成績,2017年更是取得歷史全縣第一、語文全縣第二的佳績。

“我是大明的學生”成為前行的力量

不僅要做一名良師,更要做學生們的益友,從教以來,何大明一直這樣要求自己。學校留守兒童較多,除了學習之外,何大明還特別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和他們的溝通交流,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

付真強是何大明2005年帶畢業的一個學生,同學們給他取了個綽號——正假弱,因此,他備受困擾。何大明瞭解後,及時採取措施制止了同學們的行為,並且不斷地給付同學做心理疏導,還幫助他改名為付喆,諧“負責”之音,取“負責”之意,贊其聰明,培其自信。在何大明的努力之下,付同學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並將“付喆”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雖然師生間只有短暫的三年相處時光,但是何大明曾給他們的關懷和鼓勵一直激勵著同學們奮勇向前。

“何老師,明天就要走進高考的考場了,準備得不夠充分,但我信心滿滿,因為我是大明的學生。”2011年6月6日,學生帥勇走進高考考場前給何大明發短信說。2014年高考,在二中就讀的學生王帥亦是在走進考場前用這句話激勵自己。2015年3月,學生帥芳彬考中山東大學研究生後發來短信說:“何老師的學生能差嗎?我考中了”……

“我是大明的學生”已成為許多學生面對考驗與人生低谷時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

“一頭挑著孩子的未來,一頭挑著祖國的明天”

何大明曾諧趣地解讀自己的名字說:“大明,意為雙肩擔日月。我無‘一手攬乾坤’之能,但深知作為教師肩上的擔子不輕,它一頭挑著孩子的未來,一頭挑著祖國的明天。”雖為諧語,但何大明為此不停地給自己充電,好能肩負起教師之任。

《走近最理想的教育》《好課是怎樣煉成的》《只為做一個良師》等教育專著是何大明的案頭書;2003年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2004年完成歷史教育本科自修,2007年取得中學一級教師資格……學習進修的路上何大明從未停歇;2007年參加縣語文教學能手的評選活動、2014年參加安慶市初中歷史教學基本功大賽、片區歷史公開課、2018參加望江縣青年教師成長論壇“看得見的成長”經驗交流,成為望江縣第四屆初中歷史學科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各重大教育教學活動總有他忙碌的身影。

多年的認真教學、潛心教研,何大明得到了全校師生的認可,鎮裡的學生家長也都知道學校裡有個大明老師,提到他總忍不住稱讚。“全省優秀教師”、“全縣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一張張榮譽證書見證了何大明多年辛勤的耕耘。

“得到大家的認可是額外的收穫。望江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我不是人傑,但我希望我更多的學生能成為人傑。”何大明笑著對記者說道。

夏末秋初,熱氣不減。鴉灘初級中學又迎來了新學期的開學工作。給學生報名、分發課本、安排座位和床鋪……何大明又開始忙碌起來,豆大的汗水一滴一滴,落在了這片他摯愛的熱土上。(張文娟)

「望江優秀教師事蹟展播」何大明:把青春奉獻給家鄉教育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