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人從唐朝開始大規模地學習中國,但是我們仔細發現?在那個時期學過去的都是建築、文字和宗教,而當時中國覺得最寶貴的精神內核,文化的中堅力量:儒家文化,日本並未學去,而更想學去了當時快要消失的墨家文化,下面我們就簡單舉例一下。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儒家講究權利義務,就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國君的該有當國君的樣子,當臣子才有當臣子的樣子啊。如果君王無道,以儒家看來,那是可以乾脆推翻的。孟子甚至把這個說法發揮成“民貴君輕”,意思就是老百姓比君主還有重要。在這一點上,日本就完全沒有接受。日本天皇是萬世一系。怎麼可能推翻呢?所以在儒家這個方面,日本就沒有接受。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再好比制度的安排,儒家的科舉制度,日本人也沒有學。儒家最強調的孝道,日本人也沒有。所以經常有日本人這樣說:“中國的儒學如果到了日本就得跳海自盡了”。這就造成了我們現在中國人去理解日本的文化會特別困難。看起來文字,建築各個方面都特別相似,但是一旦深入細節,就會發現中國人和日本人,有著太多不一樣了。這是因為我們如果用儒家文化這個模型去套日本,是根本套不上去的。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在儒家的文化裡咱們是很講究享受生活的。孔子就曾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墨家呢?卻是特別講究節儉,吃穿住用都要簡單。有一個成語,叫:摩頂放踵,這就是說的墨家,意思就是從頭到腳都給生活磨傷了,也不辭勞苦。這是一種苦行僧的生活形態。比較日本人的生活,你就可以發現,都有著一種極簡的風格。就比如吃飯來講,和咱們中餐的花樣繁多比起來,日餐是非常單調。中國人請客吃飯講究要剩菜,但日本人就完全沒有這種習氣,每次餐後都很少剩下食物。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還有儒家主張的“敬鬼神而遠之”,意思就是不要太相信神鬼之事。而墨家卻主張著“尊天事鬼”。在“鬼”這方面,日本人的看法的確跟中國人差別特別大。在咱們中國,鬼的形象一般都特別可怕。但在日本人的心中呢?“鬼”這個字卻是充滿著褒義,有“強大、令人敬畏”的意思。列如“鬼才”這個詞語,就是從日本那邊傳過來的,這個詞在日本基本是最高級別的表揚了,是指這人不但才華橫溢,而且神乎其神。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還有就是,儒家文化比較講究的個人獨立的精神,是沒有什麼嚴厲的組織形式。而墨家卻在開始就有著嚴密的組織,這很像早期的江湖幫會的感覺。墨家那時的首領叫做“鉅子”,墨家的弟子在當時各國當了官,拿了俸祿和薪水,都必須奉獻給那個團體。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所以你看,日本人後來的那種集體主義精神,發展到現在的軍國主義,是不是很像墨家團體極端化的感覺?最後一點,墨家文化講究兼愛,意思是你要平等地去愛每一個人。聽起來這個思想沒有問題的吧?但是當年在這個問題上,那問題可就大了。

日本在中國更像是繼承了墨家文化還不是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孟子就曾反駁,平等地愛每一個人?這怎麼可能?你愛一個從來不認識的人會和你愛你的親生父母親一樣的嗎?這般人,無君無父啊。無君無父就是不孝,那還叫人嗎?這就是禽獸啊。所以你看,儒家文化對於墨家文化講的平等之愛,不講天性之愛,不講孝道,罵得那就一個厲害。當年儒家和墨家的爭論,這是一個核心的爭論點。

所以你看,日本人在學中國文化上,忠孝節義這幾四字,講忠,講節,講義,卻唯獨就是不講這個孝字,以上所說證明他們是墨家傳人,這都強力的證明。

看到這裡,你是怎麼覺得的呢?

(本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儘快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