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創作《星空》的背景之郭沫若心態的變化

郭沫若是四川人,1892年出生,1978年逝世。他的原名為郭開貞,筆名沫若,另有筆名羊易之,石沱等。他曾經留學到日本,後來在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影響之下,棄醫從文。《星空》這部詩集是郭沫若在20世紀初期的作品。這個時期,五四運動高潮已去,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正要到來。

郭沫若創作《星空》的背景之郭沫若心態的變化

在詩集《星空》中,郭沫若曾對中國的革命和社會的發展進行了探索。他的這些探索,雖然沒有擺脫個性主義和泛神論的束縛,也沒有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完全掌握,但是依然達到了可觀的效果。他的創作讓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萌芽,還大大降低了個性主義和泛神論的影響力。這些從以下幾個方面都能夠得到認證。

其一,郭沫若對於革命的意識發生了轉變。他不再對舊社會進行空泛的詛咒,也不再進行徒勞朦朧的反抗,而將批判的對象轉向當時社會的私有制制度,對其進行無情的撻伐,大力提倡流血抗爭。我們可以拿《棠棣之花》和《孤竹君之二子》進行說明,首先,在《棠棣之花》中,郭沫若明確指出人類社會一切罪惡的根源為社會的私有制制度,而在《孤竹君之二子》中,郭沫若對於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然後,《棠棣之花》的內容中雖然提及到流血,但那卻只是誅鋤個別的惡人的體現,而《孤竹君之二子》的內容中卻指出了反動的統治階級吃人的本性始終不會發生改變,要改變社會的現狀就要同反動的力量進行殊死抗爭。其次,《棠棣之花》強調的是個人,而《孤竹君之二子》卻強調廣大的人民群眾要團結一心,共同對敵。

郭沫若創作《星空》的背景之郭沫若心態的變化

其二,郭沫若對大自然的態度也有所改變。郭沫若在五四運動高潮時期創作的詩集《女神》中,他還帶著熱情和激情的心態去歌頌大自然。在《女神》時期,自然是美好的,美好的大自然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徵,同時還寄託著詩人的美的憧憬。而在五四運動退潮時期的詩集《星空》中,郭沫若對於自然並不都是讚美與歌頌的。在《星空》時期,自然不再那麼美好,自然之中也有著黑暗現實的影子,同時還蘊含著詩人的淚痕和血斑。郭沫若眼裡的自然不再那麼純粹,而是被一種悽慘悲涼的氛圍所籠罩,我們能夠清楚感受到郭沫若創作的變化。

郭沫若創作《星空》的背景之郭沫若心態的變化

3, 郭沫若詩歌創作時的自我形象發生了改變。在《女神》中,郭沫若所構建的這個自我形象就是全世界的中心,是頂天立地的巨人,是叱吒風雲的英雄,是很叛逆要吞噬日月星辰的天狗。他在創作中進行了自我批評,指出了黨內的思想錯誤,指出了黨要在思想和組織上保持著純潔。而另一方面,強調了對於黨內的鬥爭,我們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然後理性地處理。郭沫若的這些觀點都是用沉痛的歷史代價而得出來的結論。對於中國今後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應該如何正確地去處理黨內鬥爭,以及我黨如何保障百姓的民主生活,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郭沫若在《星空》中塑造的形象是生活中的戰鬥者,在社會的搏鬥中經歷了失敗,但是不甘心失敗所以又在黑暗中探索未來。他所創作的詩集,推動了新中國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我們無法否定他在中華民族的危難之時所付出的傑出貢獻。可以說,在中國文化的戰線上,郭沫若是在魯迅之後的新一面光輝旗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