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饭含”是啥?从哪来?需要传承吗?

丧事“饭含”是啥?从哪来?需要传承吗?


所谓“饭含”,礼俗上就是往逝者口中放入粮食、贝、珠、玉等。现时城乡丧事活动,由于火化要求较为普遍,钱币、珠玉等不好烧,所以,虽有操作“饭含”的,但不是很流行,一般是往逝者口中放入少量特定包装的粮食、茶叶等。

根据《周礼-地官-舍人》的记述和郑玄的注:关于饭,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关于含,天子含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

(一)“饭含”的丧事意义

“饭含”是古法丧礼的法定程序,必须实施,十分重要。

人以食为天。与人存在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就是粮食,所以,用粮食来表达的人情是最简单的,也是最质朴的。这大约就是“饭含”的丧事意义所在。

中国“饭含”的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发生。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 12 座有饭含丧仪的墓例,其所含者多是玉质镞形器,个别则口衔大骨针。按前述《周礼》郑玄注之说,夏代也存在饭含习俗。商代是饭含习俗最盛行的时期,大凡属正式敛葬者,都毫不例外施用饭含。以殷墟发掘的殷代墓葬为例,无论是小型墓、中型墓,抑或是大型墓,都广泛见到饭含的实例,一般贫者含海贝、石饰,富者含玉饰,与文献所载基本吻合。西周时期的饭含习俗,从墓葬资料看,也基本保持着商代以来的盛势,其具体内容与形式均接近商代。考古发现的饭含墓例,除可能具有文献所述的“不欲虚其口”、“有益死者形体”的意义外,而据发掘所见的玉镞、骨针等含物情况看,可能尚具有实际的镇惊辟邪、护体守灵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饭含”是十分重要的丧事事项。请含、赠含十分普遍。《礼记--檀弓下》:“诸侯伐秦,曹桓公卒于会,诸侯请含。”《春秋--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战国策--赵三》:“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

“饭含”礼俗,历朝沿袭,延绵不断,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一直很盛。据传,民国时期,孙殿英盗清东陵,慈禧太后嘴里就含着夜明珠,最后不知所终。

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七十年代强制平坟,八十年代强制火化,“饭含”之俗才慢慢冷静下来。

(二)“饭含”的丧事操作

《仪礼-士丧礼》有“饭含”礼仪的具体操作:“主人在扱米,实于右,三,实一贝。左、中亦如之。又实米,唯盈。”意思是:主人用左手往死者嘴的右侧放米三次,继放一个贝壳。于死者嘴的左侧和中间也照此处理。又放米,及满乃止。

《朱子家礼》“饭含”要求是:“侍者一人,以匙抄米实於尸口之右,并实一钱又於左,於中亦如之。”《仪礼》的“饭含”要求主人实施,主人即丧主;《朱子家礼》要求侍者,即特定办事人员实施。

(三)“饭含”的现时选择

“饭含”操作有一个必须的前提条件,即保留尸身。不保留尸身,不管“饭”什么“含”什么都毫无意义。现行殡葬管理规定,禁止保留尸身,必须火化,所以“饭含”之礼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