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作者:雲水禪心(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知乎上有一個問卷調查:“疫情結束,你最想見的人是誰?”

99%的父母答案是:老師

毫不誇張地說,疫情像一面照妖鏡,“親子大戰”日復一日,再有耐心的父母,也是叫苦不迭。

小區裡、朋友圈裡,到處可見“媽媽咆哮聲”。

最近,和娃朝夕相處時間變多了,耐心也漸漸被磨光了。

只要他一不“乖”,我們馬上變身“河東獅吼”。

學習不自覺——吼!

在線學習時三心二意——再吼!

輔導功課,領悟慢——繼續吼!

每次“吼完”,頓時感覺精神舒暢,但看著孩子可憐巴巴的樣子,又非常自責。

很多次下決心改掉這個毛病,但一看到他犯“熊”,又忍不住了。

吼孩子,後悔,內疚,再次吼,彷彿進入了死循環。

有調查顯示,全國將近90%的家長都曾吼叫過孩子。

湖南某小學,還曾留過一個讓全班家長挑戰“21天不生氣”的暑假作業。

結果沒有一個家庭挑戰成功。

由此可見,吼孩子真是個很普遍的現象。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01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

但作為家長,每次看到孩子不合自己心意時,總不能不管吧?

既然不能打,心想吼兩句總沒事。

於是,“大吼大叫”便順理成章,變成了教育的一種手段。

但對孩子而言,這也許不是體罰,卻是“心罰”,更是一種精神虐待。

曾在網上看過一段外國視頻,震驚不已。

在一家超市,16歲的兒子正坐在收銀臺處玩遊戲。

店主父親見狀,大為惱火。

也不問青紅皂白,拿出一把上膛的手槍,放在兒子面前怒吼道:“正事不幹,只知道玩遊戲,有種你就別活了!”

爸爸也許只是想嚇唬一下孩子,就像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再不聽話我就揍你一樣。

誰知可怕的一幕發生了。

就在父親轉身的一剎那,兒子抓起手槍對著自己的頭部,扣動了扳機,當場癱軟。

父親奔向兒子,坐實已無生命體徵。

他哀嚎著仰面倒地,悔恨交加。可再怎麼呼天搶地,也無力迴天。

槍不會殺人,是家長過激的語言殺了孩子。

這也許是極端的例子,但教育學家尹建莉曾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吼叫,不僅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也會讓他們無法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自己。

更可怕的是,長期以往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

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做了十餘年研究,結果表明:經常遭受家長吼叫的孩子,腦結構會受到損傷。

既包括與言語智商有關的顳上回區域,也包括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海馬體。

除此之外,這些孩子,在成年後更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衛生問題。

在Teicher看來,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和受到體罰造成的傷害不分伯仲。

對於家長而言,吼叫或許只花了一分鐘。

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正印證了那句話,最傷人的不是拳頭,而是舌頭。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02

別讓吼叫填滿孩子的童年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說過:“世間最恐怖的事情,莫過於一張媽媽發怒的臉。”

按道理來講,母親原本應該是孩子最願意親近的人。

她的音容笑貌也是孩子銘記內心最珍貴的禮物。

可是,讓一個成年人記憶深刻的卻是母親吼叫時憤怒的臉,這不能不讓人痛心。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的故事。

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總是喜歡扯著嗓門說話,而且脾氣特別大,動不動就開罵,言語及其尖酸刻薄。

更讓他害怕的是,每當媽媽心情不好時,他做什麼要更加“小心翼翼”。

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她的“出氣筒”。

每當這時候,只要聽到媽媽的腳步聲,都能讓他嚇的發抖。

孩子對大千世界的記憶,是從最直觀的圖像開始的。

媽媽大吼大叫的樣子,或者說長期大吼大叫的情境。

將會逐漸刻在他的內心,成為他最主要的童年記憶。

弗洛伊德說:“所有成年人的傷,都是在童年時期留下的。”

情緒不穩定的家長,就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有研究證明,在情緒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他們自身的性格也會變得敏感,情緒容易波動,有很強的自我否定感。

而這樣的敏感會一直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伴隨他們成長,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人生。

張愛玲的母親脾氣暴躁,每次對女兒失望的時候,就會衝著她咆哮,罵她是“豬狗不如”。

更會在她生病時,口不擇言地怒吼,她是害人精,出生就是來禍害人的。

正因為這些殘酷的現實,讓張愛玲揹負著很大的壓力,內心一直無法快樂。

原生家庭,造成了她冷漠孤傲、敏感怪癖、我行我素的性格。

這樣的性格使她的人生充滿了的悲涼和無奈。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婚姻不幸,一生不敢要孩子,老年獨居,死在異鄉,身邊無一人。

知名文學家兼心理學家畢淑敏在《家問》裡說過一段話,我深以為然:

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

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童年的時光是最美的,但其中若是加入了父母常常吼叫的畫面,這相當於一部恐怖電影。

無疑會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中,難以抹掉的灰暗色彩。

童年,因為單純,所以更容易接納與學習,也就會對很多事有更深刻的記憶。

他就如白紙染墨,一滴便能顯眼至極,而且銘刻恆久。

如果你愛孩子,請立刻停止這種“吼叫之毒”吧。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03

如何戒吼,需學會按停“情緒開關”

有句諺語:如果吼叫能解決問題,驢將統治世界。

但有時候道理都懂,只是每當看見孩子不聽話時,就控制不住火氣。

最後總是免不了把娃吼一頓了事。

那如何“戒吼”,怎麼能及時按停自己的“情緒開關”呢?

首先,請摒棄吼叫常用的藉口——“都是為了孩子好”。

這真的只是一個拙劣的藉口罷了。

畢竟,無論多大的孩子,都絕對不會因為家長吼叫才能感受到她的“好”。

比如,我們經常會吼他們作業做的慢,讀書不自覺。

現實我們卻看到,這些孩子被吼後,也並沒有太多改進。

並不會像我們預期那樣,馬上變“好”。

所以真正智慧的父母,不會一味怒吼,而是和他一起找到解決的方法,用耐心去引導。

因為才智不能用吼叫,裝進腦袋。

用鞭子教不出優秀的孩子,用吼叫更是如此。

其次,找到你的情緒節點。

所謂“情緒失控”,就是失去了人為控制情緒的能力。

如何“戒吼”最重要的是找到觸發你情緒的節點。

因為一旦超過這個“節點”,將會導致你無法將情緒,控制在自己的理智權限之內。

這時,怒氣會開始“暴走,看到誰懟誰。

此時你的言行,就會出現一種失控的“瘋狂”狀態。

比如有家長會說,我最煩躁的時候,就是我前腳收拾房間,孩子後腳立刻弄亂。

這時,我一定會忍不住吼他!

因為孩子弄髒房間,會觸發媽媽的情緒“節點”。

這時如果沒有好好控制,情緒就會積累,瞬間爆發。

老古話說的好,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控制自己情緒。

最後,學會建立自我同情。

這裡切記,建立自我同情不是給自己找藉口。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並不是我們經常說的:“我是被逼的,我今天這樣罵他,是因為他把我逼急了。”

因為當你找了藉口後,下次還會這樣吼孩子。

建立自我同情,前提是承認自己錯了。

比如:“我今天又對孩子吼叫了,這樣做是不對的。我的壓力可能太大了,我現在需要放鬆一下。”

你需要找到改進的路徑,如此一來,這就有了行動的方向,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

但如果吼叫已經發生了,我們該如何向孩子道歉呢?

首先,要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後悔。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很抱歉媽媽今天對你發脾氣了,我很後悔,這個行為讓你很難過。

其次,要表示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可以說:“媽媽錯了,不應該吼你,是我脾氣太大,覺得得很內疚,這是我的錯。”

最後,給出一個具體的補救措施。

讓孩子知道你在很努力讓自己,下次不再吼叫。

比如告訴孩子,我會盡力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做完作業,媽媽帶你去吃一些你喜歡的甜點,好嗎。

切記,做到這3點,才算是真誠的道歉,才能補救因你的怒吼,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04

父母的言語可以溫暖人心,也可以寒風刺骨。

社會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南風效應”。

嚴酷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誰知行人覺得冷,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緊;

暖暖的南風吹出絲絲微風,行人覺得很熱,反而脫掉了衣服。

溫和,最終戰勝了暴力。

我們對孩子的“吼叫”就是北風,“溫和而堅定的教導”才是南風。

為了自己和孩子共同的將來,請努力管理好情緒,不要讓“吼叫”把孩子的心門鎖上。

而是要讓愛流動起來,在愛裡讓孩子慢慢成長,並學會去理解包容自己和他人。

不吼不叫,才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別讓吼叫成為一種新體罰,戒吼指南來啦

作者簡介:雲水禪心,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富書親子營私教班學員,我思故我在,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