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關懷老師們的身心健康——有感於碣石二中李老師逝世

近日,陸豐、汕尾諸多公眾號、朋友圈都在刷一個新聞,說的就是有著17年黨齡、29年教齡的黨員教師,碣石第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李靜,今年4月份倒在她摯愛的三尺講臺上,用生命詮釋了一名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

我們要關懷老師們的身心健康——有感於碣石二中李老師逝世


看著這類文字,扼腕嘆息,心如刀絞。不管是教授於我的老師,還是不曾認識的老師,只要出現“老師”二字,我個人對之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尊重心懷、敬愛情愫。當年背誦李商隱的《無題》時,我特別喜歡那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後來不少人以此來讚美老師作為園丁辛勤耕耘、付出的優秀品質。這種“蠟燭精神”,不正是老師們名副其實的表徵嗎!

我們要關懷老師們的身心健康——有感於碣石二中李老師逝世


我有一種近乎一廂情願的認知,覺得對於老師們的待遇應該是多多益善,有條件的情況下,更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三尺講臺之上,挑燈批改作業、備課之時,如果還要他們勻出時間和精力來煩惱開門七件事的話,那就真的太殘忍了。而事實是如何的呢?我不太清楚,但每每讀到蒲松齡的《塾師四苦》,“塾堂三兩間,東穿又西破。上漏並下溼,常在泥堡坐……”,“粥飯不周全,酒餚亦粗鹵;魚肉不周全,時常吃豆腐……”,心痛不已,不勝噓唏。誠然,今昔對比,蒲先生的“苦”早已“俱往矣”,當下老師們的工作環境、生活待遇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但還有無“憂”呢?相信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聲音要發言,但願不全是抱怨。

我們要關懷老師們的身心健康——有感於碣石二中李老師逝世


作為“局外人”的我,也有一個不知恰當與否的聲音:我們歌頌、讚揚、關懷老師,來的就要實實在在的“行”,不要花裡胡哨的“言”;來的就是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來的就要細水長流的“常態愛”,不要臨時抱佛腳的“偶爾疼”。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最後讚美老師們的視頻、報道,卻是一條冷冰冰、刺眼的訃告。老師們需要的不是通篇溢美之詞的悼文,而是富有人情味、尚有體溫的感同身受的關心關懷,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關懷他們的心理健全。

像李靜老師這等的不幸,相信誰都不想看到,可事已至此,我們除了悼念、緬懷,就是致敬。通過媒體如實地報道,廣而告之,讓我們瞭解李老師生前的生活、工作態度,教書育人、接人待物,無不讓人交口稱讚。除此之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有什麼需要提醒或警惕的呢?或者說,老師們的身心健康,是否同樣需要去關心關懷呢?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壓力層出不窮,對每個人都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挑戰,甚至就是赤裸裸的挑釁。而面對種種挑戰或挑釁,我們該何去何從呢?勞逸結合,這自是最為靠譜的了,誠如列寧所說的“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之前,我在“知乎”上看過一篇關於老師壓力的統計,高度概括出如下關鍵詞:成績壓力大,水很深,搶生源,專業技能提升慢,論資排輩,不平等條約,對教師技能要求高,評職稱,等等。難怪有人大聲地說出,“每個把真心和愛傾注在教育領域的老師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後來,我又看到一個研究報告說,與普通人群相比,教育者(老師)的壓力和抑鬱率更高。

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可怕的詞:猝死。猝死,乃病魔之首,其突發性、緊急性、嚴重性、惡性程度和後果,令人措手不及,防不勝防。跟時間賽跑、跟死神抗爭,贏了,或許人就命大,死不了,也會有些後遺症;輸了,就徹底地與世永別。基於此,我更擔心另一個詞會被用到:明知故犯。明明知道“有勞”就要“有逸”,可結果我們總是人為地忽略、漠視“逸”,讓它逃逸掉了,結果“猝死”猶如一定時炸彈,時刻懸在我們的頭上。

在陸豐、在汕尾,老師的壓力有多大,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想象得到。就在寫這文字時,我的一位可敬老師發來微信,寫道:李靜老師倒在三尺講臺上,我居然有了“兔死狐悲”之心境,難過了老半天。我不知道這種同行悲傷之感到底有多重,但我依稀能知道的是,我們不能讓老師之殤始於此。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才是每個人都要去考慮且行動的;兔死狐悲也好,芝焚蕙嘆也罷,都不應該讓它滋生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