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想见你》这本书的作者是简奇峰和林欣慧。两人我都不熟,于是就翻了百度百科。他们都是台湾编剧,特别是林欣慧,更是参与多部偶像剧制作。

(如《花是爱What is Love》、《爱就宅一起》、《翻滚吧,蛋炒饭》)

全书共24.5万字,不算长,所以看完只用了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脑子里只有两个字——“我C”!

这本书脑洞太大了,你根本跟不上作者的节奏,稍有不慎就绕进去了。但是不可否认它确实精彩。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我看言情小说一般注重三点。第一,剧情是否符合我三观(太狗血的我不看);第二,小说主角是否饱满(作者写的人物不仅要“像个人”,还要有让我欣赏的优良品质);第三,小说是否让我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看了一半我还把它放着,那么多半是不会再看了)。

其实这三点综合来看,符合我标准的小说寥寥无几。每找到一本,就手不释卷,狠狠地读。

(比如twentine、关心则乱、笑佳人、绕梁三日、一度君华等大大的书,我通常是熬夜刷好几遍,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就这本小说而言,我可以给它4.1分。(满分5)

下面我将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这本书。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一:言情小说常用梗的创新

仔细分析这部小说,发现它用的梗很多。

比如魂穿、重生、悬疑等。

黄雨萱穿越成陈韵如就用了爽文的风格写的。一个人换了个芯子然后一切都变好了,暗恋的人开始喜欢自己,平时冷漠刻薄的同学也变得和蔼可亲,紧张的家庭矛盾也因为这个而缓和了。

这些在言情小说界老生常谈的设定为什么还能吸引读者?

就一点,创新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第一,允许主角的多元化存在

一般的重生桥段是同一时期只能存在一个灵魂个体。比如魂穿到王诠胜身上的李子维和现实生活中的李子维,穿越到陈韵如身上的黄雨萱和幼年的黄雨萱。他们虽然是两个人,可读者都知道他们其实属于一个灵魂个体,正常情况下只能存在一个。这部小说不仅允许了他们同时存在,还允许了他们对话。

如李子维和王诠胜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李子维找到准备登上飞机的王诠胜(灵魂是李子维),告诉他坐上飞机就会死,告诉王诠胜莫俊杰自杀了,让王诠胜自己选择,王诠胜还是选择坐上飞机,继续这个世界的循环。那时候王诠胜还说了这么一段话,

如果我不搭上这班飞机,你现在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黄雨萱也不会为了我而回到过去,这样一来,就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去拯救莫俊杰、陈韵如,还有……我和你了吧?

李子维是怎样的表现呢?

在他(王诠胜)面前的李子维,不禁一愣。李子维没有预料到王诠胜会说出这段话。他以为,王诠胜会和他一样,知道真相后,就此认命。

所以这本书里不同时期的主角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有些差异的,他们是一个灵魂,可他们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人是变化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龄,就可能是不同的人。这一点,我觉得作者是用心了的。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第二,将主角赶下神坛

传统意义上的主角,多多少少有些“金手指”的成分在,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都是小意思,大难不死更是常规操作。这本书不同,里面的主角主角光环微乎其微。

无论是李子维还是黄雨萱都和常人无异,他们会死,不能阻止朋友的离去,更不能控制事情的发展,甚至连穿越时空都不是他们独有的技能。只要有那盘磁带就可以实现。他们太渺小了,他们不能改变什么,只能一次次的选择投入莫比乌斯环中,一直循环,直到陈韵如不再选择死亡。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没有了主角光环的主角,他们像我们任何一个人,可他们的品质又高于我们任何一个人,人格的魅力一览无余,这让读者能更加有代入感,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比起站在神坛上,令人敬仰的主角,这种与我们同一高度的主角更像是一个“人”,更容易让我们以常人的思维去判断他的行为。更能展现他们平凡中的不凡。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二:莫比乌斯环般扑朔迷离的剧情

《想见你》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爱情、时空、命运、勇气、悬疑、烧脑,千万个时间线里,我只想见你……

在我看来,一部不能吸引人的言情小说是不成功的。

《想见你》就做得很成功,它总有让你读下去的欲望。

比如说它那莫比乌斯环般扑朔迷离的剧情。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一:什么是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是一位德国的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的时候研究其他项目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它的恐怖之处就是,这个环只有一面。

意思就是当你在莫比乌斯环上任找一点开始划线,最后总能回到原点。一直循环,没有尽头。

唯一破解方法就是打破它,从节点断开,然后这个循环才能停止。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二:莫比乌斯环在小说中的应用

小说中多次提到莫比乌斯环戒指,事实上,整个小说的叙事结构也采用了莫比乌斯环的形式。

我们推一下就知道了。(不全面)

本来的顺序应该是:陈韵如从家里出来→车祸→谢宗儒救下陈韵如→谢芝齐穿越砸伤陈韵如→黄雨萱穿越→黄雨萱和李子维相爱→黄雨萱回到现代找到了李子维→李子维被谢芝齐杀死→谢芝齐穿越到谢宗儒身上准备杀死陈韵如关键时刻被叫醒→黄雨萱找到磁带准备穿越却被封印在陈韵如身体里→陈韵如回去从楼上跳下自杀→李子维车祸穿越成王诠胜→王诠胜找到黄雨萱和她相爱→王诠胜空难死亡→黄雨萱找王诠胜→黄雨萱穿越成被砸伤的陈韵如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细细品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事情没有一直在循环,三个人通过磁带不断穿越在时空中,只为一件事,那就是陈韵如的死。李子维和黄雨萱想救下陈韵如,这样莫俊杰就不会死,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谢芝齐想要杀死陈韵如,满足他变态的心理。

如果陈韵如死了,会如何?还是不断地循环。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三:对于人性的表现使人物更加立体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对于人性的考量。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对于人物的塑造都可圈可点。

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陈韵如

2019年的李子维,对2019年的黄雨萱说:“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太想要改变这一切,才会导致这些事情一再的发生。”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黄雨萱和李子维都想知道陈韵如死亡的真正原因,所以他们一次次的穿越,只为改变陈韵如的命运。

可细究陈韵如自杀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黄雨萱。她们相差太大,所以陈韵如很清楚地知道,黄雨萱不是她。

她看着因为黄雨萱的出现,自己暗恋的李子维喜欢上了自己,曾经对她冷嘲热讽的同学也变得友好可亲,甚至之前冷漠的家人都变得关心自己……

在这一切翻天覆地的改变中,陈韵如并没有感激黄雨萱,反而她觉得是黄雨萱抢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黄雨萱越是好,就越显得以前自己的存在是一个笑话。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所以当陈韵如冷眼看着黄雨萱做的一切,她第一反应是嫉妒地发狂。她拥有的东西很少,每一样都弥足珍贵,可黄雨萱不一样,她可以轻易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暗淡的那颗星,拼命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

可是,最后等着我的,却只有坠落。

陨落的那一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我在遗憾的青春中渐渐凋零着,我在失落的荒原中学会了哭泣。

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弃了我自己……

我在心中最深处那关着灯的房间里,吟唱着只有我自己才能拥抱自己的情歌……

陈韵如在掌控了自己的身体后,处处模仿着黄雨萱,她放弃了自己,所以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弃了我自己”这样的话。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可是她终究不是黄雨萱,演得再像也只会感觉蹩脚。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原状,可还是不行。

你看到了吧,当我不再去模仿你,重新做我自己,我身边的人都好不习惯,他们都好担心,都问我怎么了?我应该要感到开心的,不是吗?但我知道,他们在乎、想念的,并不是原本的我,而是你之前扮演的那个陈韵如。

看到这里,我替陈韵如感到悲伤,她也存在过,凭什么她的存在就要被否定?又凭什么所有人都喜欢主角?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所以是谁杀死了陈韵如?是他们每一个人,更是陈韵如自己。

其实陈韵如这个人,她特别敏感,自尊心也很强,因为成长环境和自身性格的原因,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带着强烈的恨意。她曾经对李子维说,我才不要当被抛下的那个人。

其实对于人生,从来都没有一个准则,谁过得好,谁过得不好也都是相比之下的。而人往往很容易被表象迷惑,然后越走越偏。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陈韵如在最后选择走上自杀的道路。

为什么?

因为她一开始想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好朋友,可由于黄雨萱的到来,她的人生翻天覆地。

那是黄雨萱的人生,不是陈韵如的。

其实就像脚上的鞋,好看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只要舒服,一双布鞋又何妨呢?

陈韵如的人生,有守护神舅舅,有努力养活她的妈妈,有不太听话的弟弟,还有一个默默温暖着她的莫俊杰。这些对于陈韵如来说,足矣。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谈谈《想见你》这部影视原著

好在这一次,陈韵如在最后一刻被救下来了。磁带被销毁,没有人再能肆意地进入别人的生活,介入别人的人生。

被砸伤头的陈韵如从医院醒了过来,这一次她终于看见了爱她的家人,还有默默陪着自己的莫俊杰。

在我看来,小说中的陈韵如是美丽的,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体会到了人的脆弱与强硬。

写在最后

《想见你》从言情小说的角度来看,其实我觉得是比不上那些言情大大的作品,但是它的创新,它对于人性的探究,却很值得我们思考。

《想见你》它虽然是一本言情小说,但是你从中体会到的却不仅仅是爱情。

读读看,或许你会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