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事件過去十年,國產乳業如今境遇如何

問題奶粉炸出的大窟窿,除了由迅速補位的民營乳企填補,還讓海外品牌成了香餑餑。

“三鹿”事件過去十年,國產乳業如今境遇如何

文|周晶晶

編輯|梁夜

10年前,石家莊市和平西路坐落的三鹿集團總部,五層大樓拔地而起,頂層“三鹿集團”四個紅色大字尤為明顯,它象徵著當時中國乳業的制高點;

10年後,偌大的三鹿集團總部已人去樓空,廠區門口,“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字樣已被拆除,原生產車間與銷售樓之間,“以母愛為最高標準”的紅色漆字蒙上一層厚厚的灰。

變遷源於一次轟動全國的毒奶粉事件。

2008年9月11日,原《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的一篇報道《甘肅14名嬰兒疑喝“三鹿”奶粉致腎病》,曝光了三鹿奶粉添加了可致人結石乃至死亡的三聚氰胺。

幾乎是一夜之間,曾登上國家最高科技領獎臺的一代民族品牌三鹿轟然倒塌——公司破產、高管被判刑,全國民眾也記住了一個拗口的化學名詞——三聚氰胺,國產奶籠罩在一篇質疑聲中,並在其後的年份裡,影響了人們對國貨質量的信賴。

知恥而後勇。面對消費者的信任值下滑和國外品牌的攻城略地,國產奶粉品牌在夾擊中也開始了艱難卓絕的重建之旅。十年過去,失地在收復,口碑在回升,經營在擴大,監管在加強。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國產奶粉的復興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事發5天董事長被拘獲無期徒刑66歲的田文華怎麼也沒想到,餘生也許會在陰暗、壓抑的深牆中度過。

2008年,在市場化和國際化浪潮的衝擊下,飲品行業許多民族品牌搖搖欲墜:匯源果汁被飲料界大佬可口可樂收購,宗慶後的娃哈哈面臨與洋巨頭達能的糾紛。反觀三鹿,不僅登上國家最高科技領獎臺,還成為當時即將發射的神七指定專用奶,形勢一片大好。

噩耗來得猝不及防。

2008年9月11日,隨著《甘肅14名嬰兒疑喝“三鹿”奶粉致腎病》一文的爆出,公眾和監管部門的目光開始投向三鹿。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嬰幼兒奶粉死亡人數達4人。在此之前,嬰幼兒奶粉摻假事件已被眾多媒體爆出,由於未點名具體企業,並未形成廣泛關注。

事件的發展速度也超乎想象。

報道刊出5天后,原三鹿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田文華所有職務被罷免,同時被當地公安機關刑拘。2008年的最後一天,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內,站在被告席上的田文華當庭落淚,此後被判處無期徒刑,並於2014年減刑至17年3個月。按照這一時間計算,田文華仍需服刑8年,將在2026年出獄,彼時已84歲高齡。

“三鹿”事件過去十年,國產乳業如今境遇如何

被拆掉的三鹿集團門頭標誌。@視覺中國

曾受安徽阜陽“大頭娃娃”陰影籠罩的乳業變得更加不堪一擊,同樣存在漏洞的其他乳企也被陸續炸出。當時,包括伊利、蒙牛、光明、聖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紛紛中槍,都被檢測出奶製品中含有三聚氰胺。面對三聚氰胺事件,蒙牛創始人牛根生不禁落淚,並且肯定地說道:

不僅我不知情,我們的團隊也不知情,因為蒙牛的員工也是到社會上的超市去購買奶品。

掀起輿論風暴前,三鹿並非沒有察覺到自家牛奶產生了問題。

據三鹿此前公開的資料顯示,2008年3月開始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反饋,有嬰幼兒食用三鹿奶粉後,出現尿液變色等不正常現象,6月以後接到嬰幼兒患腎結石等症狀去醫院治療的消息, 8月份在查出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物質後,三鹿開始小範圍內非公開停產召回,並於9月公佈調查結果——是由不法奶農為獲取更高利潤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

這一說法當然未能讓公眾信服,甚至被扣上“推卸責任”的帽子。次年2月,三鹿集團宣佈破產,並被在此次事件中未檢出有害成分三聚氰胺的三元收購。

國產乳業大洗牌三聚氰胺事件中,涉事企業的破產只是中國乳業噩耗的開始。

2008年,擁擠的超市貨架上,奶粉一欄空曠了許多。三鹿、搖籃、古城、蒙牛等一大批被檢測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已被下架。

“毒奶粉”事發後,曾經的奶業巨頭幾乎是以自由落體的速度下跌。另一個層面上,也為沒有檢出有害成分的奶粉品牌開通了一條高速通道。

曾在“大頭娃娃”和“三聚氰胺”兩次奶業大地震中存活的貝因美,2009年銷售收入實現同比增長67%,一度扛起了民族品牌對抗洋奶粉的大旗。2011年,貝因美在深圳中小板掛牌上市。此時,國產奶粉第一梯隊完成大洗牌,三鹿、蒙牛讓位於後來者飛鶴、貝因美、輝山。飛鶴乳業還在2018年喊出銷售額100億的口號。

為了生存,眾多民營乳企開始尋找新的銷售渠道,並在鄉鎮母嬰這塊處女地覓得了新的生機。

2010年經歷了“乳粉疑致兒童性早熟”危機的聖元,一年之間銷售額從3000萬元縮水至300萬元。2013年開始涉水鄉鎮母嬰店這一銷售渠道後,業績才開始回暖。2013年—2015年,聖元總營收從2.66億美元增長至4.14億美元。

“三鹿”事件過去十年,國產乳業如今境遇如何

聖元“性早熟事件”中的受害家長們。@視覺中國

和聖元類似,搭上新渠道O2O快車的君樂寶也開始登上大舞臺。君樂寶成立於1995年,做酸奶起家,是三鹿在大舉擴張時期的合作企業之一,曾被三鹿參股。從2014年開始進軍奶粉領域,目前是中糧集團通過蒙牛集團間接控股的子公司,蒙牛擁有君樂寶51%股權。

三聚氰胺事件的後續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據WIND資訊數據,2008年9月,乳製品和液體乳的產量由上漲變為下降13.30%和18.67%,10月份則繼續下跌28.83%和32.49%。 當年蒙牛還經歷了自2004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在主業趨近黃昏的業態下,許多乳業開始在其他領域開疆拓土。

2015年,合生元砸下13.8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66.94億元)收購Swisse 83% 的股權,次年以 3.11 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5.02億元)收購 Swisse 剩餘 17% 的股權,對其實現 100% 控股。

在收購 Swisse 之前,合生元也經歷了灰暗的幾年。 2014年年收入同比下跌 4.84 億元,降幅達12.9%。2015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19.63億元,同比下降10.33%;淨利潤 2.05 億元,同比下降 34.4%。而3年砸下超30億元打造影視城產業鏈的皇氏集團,在2015年影視文化營收已佔整個集團的1/3。

瘋狂的海淘

問題奶粉炸出的大窟窿,除了由迅速補位的民營乳企填補,還讓海外品牌成了香餑餑。

尼爾森數據顯示,“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第二年的2009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前三名已經全部為國際品牌,多美滋、美贊臣和惠氏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4.2%、11.6%和8%。

中國人的購買力是驚人的,尤其是焦慮中的中國人。除了激增的奶粉進口量,“掃貨客”“代購”等一批過去處於邊緣的職業人開始忙碌起來,同時,瘋狂的奶粉代購群體也讓國外商場聞之色變。

2018年5月17日,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澳大利亞一家連鎖超市決定要把奶粉從開放的貨架上“鎖”進櫃檯,供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購買。

持續性的供需不平衡讓進口奶粉身價不斷高漲。據《每日電訊報》消息,在澳大利亞售價約30澳元(約人民幣145元)的罐裝配方奶粉,轉售到中國後價格高達100澳元(約人民幣483元)左右。

不斷激化的矛盾在2012年開始爆發,多地紛紛推出限購令開始應戰。

“三鹿”事件過去十年,國產乳業如今境遇如何

選購奶粉的家長們。@視覺中國

2012年6月,美國的Target、Walmart等大賣場發佈了奶粉限購5至12盒的限購令;同年9月,作為世界主要奶源地的新西蘭也開始限購,當地部分超市甚至貼出中文標註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購兩罐”的限購令;10月,澳大利亞多家大型連鎖超市、藥房也貼出中文限購標;2013年3月開始,香港推出限購令,規定個人限帶1.8公斤(約兩罐奶粉)離境,而若違規則需面臨最高罰款200萬港幣及監禁7年的刑罰。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限購新政下,貼吧、論壇裡開始出現“限購令下如何在海外淘奶粉”的攻略帖。數據顯示,限購令後,國內奶粉進口量不減反增,並在2013年和2014年達到峰值,從2008年的幾千噸躥升至90萬噸左右。

在洋奶粉急速擴張的背景下,經歷了幾次震盪的國內乳業,幾乎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了整頓。

2016年10月,被稱為史上最嚴新政的“奶粉註冊制”開始實施,主要針對消除嬰幼兒奶粉品牌雜亂的現象。

根據規定,無論是國產品牌還是洋奶粉,每個企業原則上不超過3個配方系列9種產品配方。企業現有產品和品牌的註冊期限到2018年1月1日,自2018年起,這些嬰幼兒配方奶粉如果要在中國市場銷售,必須獲得產品註冊證書,未註冊者將被勒令退出市場。

這與近年來十分搶手的金融牌照功能一樣,相當於入行許可證。新政後,中國的乳品工廠從三聚氰胺事件前的2000多家,2017年逐步收縮到600多家。

2017年,在二孩政策紅利下,眾多本土乳企紛紛曬出成績單:飛鶴整體銷售增長超60%,君樂寶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8%,銷售收入進入“百億俱樂部”。

銷售額大漲的信號表明,消費者的信心正在恢復,國產奶粉品牌迎來一個巨大窗口期。然而從依然火爆的奶粉海淘市場來看,信任創口的痊癒,仍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