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邏輯有多重要嗎?槓精鼻祖公孫龍槓出了一片天

諸子百家中有一個執著於辯論的流派被稱之為“名家”,《白馬論》一篇便出自先秦名家學派代表人物公孫龍,如同稱孔丘為孔子一樣,人們也稱公孫龍為公孫龍子。身為先秦“諸子”之一,其流派“名家”甚至與儒家、道家等齊名,被列為“六家”之一。這位子曾經曰過:

白馬非馬。非常明確的告訴你,白馬不是馬。

你知道邏輯有多重要嗎?槓精鼻祖公孫龍槓出了一片天

這話要是一般人說的,鐵定槓精無疑,懶得搭理。這話若是“子”說的,出於對權威的崇拜和自身知識儲備的心虛,是否槓精真要好好琢磨琢磨了。而在許多自以為了然名家奧義的人看來,“白馬非馬”的理論曼妙非常,無懈可擊,誰妄想質疑,定招致冷笑一片。

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馬非馬。

公孫龍子說,馬這個字是用來指形態的,白指的是顏色;顏色不是形態,形態也不是顏色,白色的馬和馬是兩回事,所以白馬非馬。

舉個栗子,如果你只是想從馬廄裡牽一匹馬,你可以隨便牽一匹黃色的馬或黑色的馬,但如果你想牽一匹白顏色的馬,那麼黃馬或者黑馬很明顯不符合要求。假使馬廄裡只有黑馬,你可以說馬廄裡有馬,但不能說馬廄裡有白馬,豈不是白馬非馬?

公孫龍子繼而說道,馬有顏色,所以有白馬。假使馬沒有顏色,馬只是馬而已,你能稱馬為白馬嗎?所謂白馬,是馬限定於白色,限定於白色的馬自然與馬有所區別,故而白馬非馬。

不得不說公孫龍身為名家高手,其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按照先賢的說法,白馬好像真的不是馬?一直以來是我們的常識混淆了概念嗎?並不是,恰恰是公孫龍子混淆了概念,這也是名家常被稱為詭辯派的原因。正所謂詭辯,槓也——魯迅。

你知道邏輯有多重要嗎?槓精鼻祖公孫龍槓出了一片天

白馬論中最基礎的概念是對於“馬”這個名詞的分析,公孫龍子把“馬”定義為形態,實際上為後世邏輯學認為是錯誤的,“馬”這個名詞的本質是一種類別,形態僅是表面。比如說梨,定然是水果的一種。不能說梨和蘋果長得不同就不是水果。“水果”是一種統稱,一種類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公孫龍子把類別混淆為形態,詭辯的面貌昭然若揭,白馬非馬的論調不攻自破。

那麼說公孫龍子錯了嗎?其實也沒有。

諸子百家中,儒家講仁、墨家講義,名家以擅長論辯著稱,他們在論辯時主要分析名詞與概念的同異,分析名與實的關係,這在中國早期的邏輯思想探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孫龍子擅長“假物取譬”,借用事物闡明道理,目的是要剖析名實相符的問題。回到白馬非馬的論點本身,從名家論辯的角度出發,“馬”的名和實的確如公孫龍子所說白馬非馬(把馬作為形態),其邏輯無懈可擊。由此可見抬槓也分個三六九等,有些人抬槓只能去工地,有些人抬槓沒有打幡掙得多,公孫龍子的槓乃是槓中之槓,甚至抬到了哲學的高度。孔子的六世孫、鼎鼎大名的儒家孔穿就曾專程找到公孫龍子與其辯論,可惜敗北。辯論的緣由正是白馬非馬。

孔穿身披儒家偽善的外衣,以拜公孫龍子為師的名義,提出了一個條件:請公孫龍子放棄白馬非馬的論調,因為這太扯淡了(這句我自己加的)。

“只要先生願意放棄,我孔穿情願拜你為師。”

我想孔穿說出這句話時一定是微笑著的,微笑中透露著mmp,彷彿在說老子就是來幹你的。

你知道邏輯有多重要嗎?槓精鼻祖公孫龍槓出了一片天

公孫龍子打架或許不行,辯論可真沒輸過,一輩子沒輸過。他回答道:“你錯了,我之所以出名,正在於白馬之論。你讓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你的了。”

公孫龍子指出了孔穿第一個錯誤,但只是個起手式,還有後招:“你想拜人為師,當是智力和學術不如其人;你想拜我為師,先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卻是先來教我,豈有此理?”

此為第二錯。

接著公孫龍子放了大招:“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當年楚王張弓搭箭在雲夢打獵,結果弄丟了弓。隨從們想要去找,楚王說不用,楚國人丟了弓,撿走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尋找呢?

仲尼聽到了說,楚王的仁義還不夠。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撿走了就是,何必要說楚人呢?

既然如此,可見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分別看待,你卻要否定我把白馬與馬分別看待,是何道理?

此為第三錯。

末了,公孫龍子還道了聲“承讓”。

他說:“先生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即使有一百個我,也當不了你的老師。”

孔穿無以應焉。

公孫龍子的邏輯之強可見一斑。論白馬非馬也好,論孔穿拜師也好,都是一二三三點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密不透風。但邏輯不是用來槓的,是用來分析具體事件的。公孫龍子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一平原君的門客,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秦國與趙國盟會締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答應相互援助。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此事告知平原君。公孫龍向平原君建議說:趙也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援救魏國,秦國卻攻打魏國,是秦國首先違背了盟約。 

好一番強詞奪理!正是運用邏輯的能力後發制人,外交表面上是語言的藝術,其內核是邏輯的運用。所謂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而智謀之士,多立足於邏輯。

公孫龍子的能力已經毋庸置疑,即便如此,鑑於公孫龍子槓精本精的氣質,同時期的諸子幾乎都不大喜歡他。

《莊子天下篇》稱公孫龍“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一語中的。

《荀子 正名篇》認為白馬非馬論是“用名以亂實”。

而在後世當中,對公孫龍子的評價漸漸轉為正面。

周昌忠《公孫龍子新論》把公孫龍的思想和西方哲學相比較,認為公孫龍“構造了一個相當豐富的關於語言本身的哲學理論”,並不比亞里士多德遜色。

事實上公孫龍子的許多觀點和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不謀而合,比如公孫龍子的另一論調“飛鳥之景,未嘗動也。"景即影。這個命題是說,飛鳥的影子並沒有在運動。在每一瞬間,飛鳥的影子可以認為是不動的。古希臘智者派也曾有過類似的”飛矢不動”的命題。

公孫龍強調“名”是絕對的、不變的,這與柏拉圖的理念或共相相同。張遠山在著作《寓言的密碼》中認為,公孫龍開創了中國的理性學派的先河。但諸子百家都未能理解他的觀點。

長久以來,讀者執著於白馬非馬是否抬槓的爭端,忽略了公孫龍子抬槓背後的強大邏輯,正是這強大的邏輯為公孫龍子開宗立派,打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當然,公孫龍子也再次印證了槓精本精的下場。趙孝成王十年(前256年),陰陽家鄒衍替齊國出使趙國,平原君向其請教“白馬非馬”論,鄒衍於是對公孫龍進行了批駁,認為他“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於大道。從此以後,平原君便絀遠了公孫龍,公孫龍也漸漸失去了影響。後五年(前251年),平原君卒。次年(前250年),公孫龍亦卒。

朋友們,網絡一線牽,珍惜這段緣。鍵盤一時爽,千萬別妄想一直鍵盤一直爽。想當槓精,你恐怕還不夠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