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增長乏力,轉型失敗案例多,平安銀行要轉型“對公”?

行業增長乏力,轉型失敗案例多,平安銀行要轉型“對公”?

文 | 黃安

來源 | 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近日,平安銀行率先發布一季度業績報告,相比2019年末,公司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增加了16.8%,歸屬股東的淨利潤增加了14.8%。在普遍遭受疫情的打擊下,平安銀行仍然能夠收穫2位數的高增長。


行業增長乏力,轉型失敗案例多,平安銀行要轉型“對公”?

——圖片來源:平安銀行一季度報(單位:百萬人民幣)

疫情的變化對經濟形勢形成了挑戰,短期內,對居民購房意願、外出消費、休閒等活動產生階段性負面影響。因此,按揭貸款及消費類信貸短期增長乏力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第二家上市銀行西安銀行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僅增加3.55%。

有分析人士指出,疫情之前零售貸款佔比高的銀行更能有效應對近年來的利率風險,但是在疫情中批發零售行業企業受到衝擊更大,因為零售的中小企業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利率預計下降幅度更大,資產端收益率預期也在下調。平安銀行以零售業務著稱,但在這次疫情的表現還值得稱讚,這樣的成績究竟是如何得來的?

一、穩利息,抓投資,平安銀行還是要面臨持續發展的難題

從業績報告看,平安銀行一季度利息淨收入247.70億元,同比增長19.2%,佔到了營業收入的65%以上,這部分是一季度收入的壓艙石。

首先,放貸資本充足給了增收的基礎保障。一方面,2019年下半年平安加大對資本補充;另一方面疫情的發展也使得國民儲蓄意願極大提高,網上甚至還出現了“報復性儲蓄”的字眼。其次,更大規模的向企業發放貸款,可以看到一季度向企業發放的貸款大幅增加了11.4%,貼現操作更是增加了32.2%,而個人貸款僅增加不到1個百分點。最後,息差好於預期,一季度淨息差季度環比僅降了2BPs至 2.6%,基本上算是沒有變化。


行業增長乏力,轉型失敗案例多,平安銀行要轉型“對公”?

——圖片來源:平安銀行一季度報

在把握住主營利息收入的同時,另外一個明顯的利潤增量來自於投資收益。一季度投資收益達到了38億,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7.9%。主要原因是一季度貨幣政策維持寬鬆,平安加大了債券持倉。利息的下降,導致債券價格走高,因此公司債券投資收益增加明顯。


行業增長乏力,轉型失敗案例多,平安銀行要轉型“對公”?

——圖片來源:平安銀行一季度報(單位:百萬人民幣)

但銀行業的景氣程度和經濟狀態是緊密相關的,由於銀行業由於自身對風險的管理能力比較強,所以疫情的衝擊短期內是難以看出來的,而一季度的成績也不足以代表全年甚至更長的業績走向。

一方面,由於一季度人員大多被束縛在家,所以疫情期間對中小銀行衝擊更大,而像平安銀行這樣的大銀行具備完善的線上辦公能力,隨著人員復工復產,平安銀行的這種優勢也將會被沖淡。

另一方面,此次因為疫情,政府採取了較大的寬鬆措施,利率下行的比較快,因此平安銀行投資債券獲利比較多,但利率的下行是有限度的,社會趨穩,邊際下行速度也會更慢,這種靠利率快速下行的收益並不穩定。

平安銀行後續如何維持吸儲能力,如何穩住息差,投資收益如何保持,如果不謀劃更長遠的發展路徑,未來增長仍然艱難。

二、調整在即,學習前人經驗自建生態

2016年以來,中央開始實施“三降一去一補”的戰略,其中的“去槓桿”對銀行和銀行緊密相關的房地產行業影響極大,銀行業承壓陡然上升。2017年國內銀行雖然依靠國家的強勁發展背景取得13%的淨資產收益率,但也是降到了10年內的最低點;另外,近年來,擁有大量生態圈場景的互聯網公司挑戰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導致中國傳統銀行長久以來的業務模式難以為繼。

早在兩年前麥肯錫諮詢公司就指出傳統銀行具備金融級風控能力、低資金成本、強大的客戶信任感、線下網點服務等獨有優勢,應抓佈局生態圈戰略的良機。然而生態圈的戰略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化+對外合作。

2017年3月建行宣佈與阿里建立戰略合作,建行的初衷不過是想著依靠支付寶的流量掠奪其它銀行的資源,但支付寶也不是一個願意給別人當槍使的。隨著平安、交通等全國大行的聞風而動,紛紛與支付寶建立合作關係,建行的“小算盤”也就落空了。繼建行之後,中、農、工等銀行也嘗試和京東、騰訊和百度等巨頭合作,但從效果來看雙方只是無目的的空對空。

“螳螂財經”以為,四大行的嘗試看似積極謀求轉型,但實為帶有“官家”氣味的竊取思維,想不勞而貨的直接借用別人的成熟生態。但每個公司有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生態特點,不長久是必然,這也是四大行轉型失敗的根本原因。

實現生態圈的精髓是通過場景+金融的方式,服務於客戶端到端的金融相關需求,銀行自建符合自己戰略的生態才會更有活力 。招行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從摸著石頭過河一路成為行業領路人。2016年招行在對公板塊由混合經營變成分類經營,正式開啟生態圈構築。這一改革幫助資管業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客戶,而資管也“反哺”了其對公領域,由此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生態圈”。截至2016年底,招行理財業務資金餘額達2.38萬億元,同比增長30.49%,列銀行業第二。2018年“招商銀行”與“掌上生活”App累計用戶數達到1.48億戶,增長43%;

在“轉型”的大潮流中,平安銀行雖然是走在了後面,但有了“前人”探索的寶貴經驗,轉型的步子也就可以邁得更開。2018年平安正式提出打造生態圈戰略目標,通過房、車、醫療健康、智慧城市和金融同業五大生態圈很好結合,使得平安零售業務發展有一個更優化的商業模式。

2020年一季度,平安銀行零售以AI Bank為內核,持續構建零售開放銀行生態,對用戶、員工、合作伙伴的進行巧妙連接、賦能與融合,推動商業模式的全面革新。此次疫情中,平安銀行通過“在家辦”、免費疾病險領取等場景,一季度月均服務客戶數較去年月均水平提升109.2%,AUM產品月成交額較去年月均水平提升95.0%。

另外,其平安口袋銀行APP聚焦“金融+生活”線上流量平臺佈局。通過整合其自有及集團各類業務場景,推出新版“金融頻道”,向客戶提供一站式線上生活類服務。3月末,“在家辦”專區日均頁面瀏覽次數超200萬次,互聯網獲客恢復率達到了143.2%。

應該說,此次業績能夠這麼亮眼跟現在這個完整的生態圈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建生態已然小有成就,但疫情的出現也使得平安有了進一步的動作。

三、不良率分化明顯,放棄零售重點進攻對公業務?

由於受新冠疫情導致的外部經濟環境波動、消費需求收縮、居民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影響,銀行風險資產自然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財報數據看,雖然平安銀行一季度的不良率為1.65%,基本維持平穩,不過從業務結構來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現象。


行業增長乏力,轉型失敗案例多,平安銀行要轉型“對公”?

——圖片來源:平安銀行一季度報

“螳螂財經”發現,在對公業務這塊,企業貸款不良率從2.29%下行至1.81%,下降了48個BP,效果比較明顯。在零售業務這塊,不良率環比增加33BP到1.52%。其中新一貸、汽車金融貸款和信用卡營收賬款分別增加了29、33、66個BP。

在過往年份中,平安的零售業務一直是一張響亮的名片,零售業務在平安銀行貸款業務中的規模和收益率都比企業貸款要高,按理來說,根據資本的逐利特性,繼續加大對零售的業務的配置才更合理。 一邊是更大的市場,一邊是資產不良率的分化。面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誰也無法未卜先知,但如果決策錯誤,不僅收益會受到損傷,更有可能出現重大風險事件。最終,平安銀行選擇重點進攻對公業務。

一方面平安選擇運用“金融+科技”的優勢,推進數字化經營和線上化運營。構建“AUM+LUM+經營平臺”的對公業務經營思路,聚焦重點行業、區域和客戶,實現AUM(本行管理對公客戶資產)和LUM(本行管理對公資產業務)高效聯動,建立統一獲客平臺和經營門戶,成為團體綜合金融業務的發動機。

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持續加大對重點行業、戰略客戶的資產投放。2020年 3月末,平安銀行企業貸款餘額10,759.7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4%,基建交通、醫療健康、綠色環保、民生服務等重點行業的客戶授信餘額佔比達47.4%,較上年末增長0.5個百分點;戰略客群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12.5%,在全行企業貸款餘額中的佔比較上年末提升1 個百分點。2020年一季度,其對公非利息淨收入持續增長,對公非利息淨收入35.71億元,同比增長31.1%。

企業貸款與個人貸款規模比例從去年一季度從1/2下降為1/3,而今年一季度又迅速恢復到1/2。僅用1季度就完全去年全年的轉變,如果從這種發展趨勢看,平安銀行如果再度發力,對公業務將有可能在今年趕上個人業務。


行業增長乏力,轉型失敗案例多,平安銀行要轉型“對公”?

——圖片來源:平安銀行一季度報

平安銀行是否要把主攻戰略從“零售”轉換到“對公”我們不得而知,但目前現狀是很清晰的,在零售賽道上,2019年5月招商銀行APP用戶突破9000萬,是去年國內唯一一家進入全球20強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探路“先鋒者”招商銀行已然成為領頭羊。那麼在對公業務賽道,國有四大行的龍頭優勢雖然依舊明顯,但在轉型升級潮流中,平安能否通過“AUM+LUM+經營平臺”的模式實現彎道超車?我們拭目以待。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