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如果同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相比,成書於明代的《封神演義》無論是文學水準,還是思想境界,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但是,這並不妨礙今天人們通過影視藝術手法,將《封神演義》衍生的電視劇、電影、動漫,打造為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IP之一,比如去年曾經創造票房奇蹟的動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和今年再次登錄國慶檔的動漫《姜子牙》,就廣受人們關注。再比如上世紀90年代,由藍天野、傅藝偉、達奇、湯鎮宗、張曉林等主演的電視劇《封神榜》,更是在當年創造了萬人空巷的盛況,藍天野老爺子將姜子牙的仙風道骨演繹的淋漓盡致,完全就是讀者心目中姜子牙的形象。時至今日,這部劇已經成為國產電視劇中不朽的經典。

我們知道,《封神演義》描繪了周人的領袖武王姬發在姜子牙等闡教一眾仙人的協助下,推翻由截教扶持的殷商,奪得天下、建立周王朝的故事。最終姜子牙同樣也順利完成了師傅元始天尊交付的封神任務。

這個故事的總框架,是以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這個事件作為基礎。其發生的歷史年代正是商末周初。

《封神演義》固然是古人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那麼,小說中所描繪的故事情節與歷史人物,在真實的商末周初歷史中,究竟是怎樣的呢?

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從古代歷史典籍中,去探尋這其中的歷史謎題。

(一)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對商、周曆史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文字證明莫過於留存至今的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青銅器上的金文。

眾所周知,甲骨文的主要內容是記錄商代時期王室的占卜記事,安陽作為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歷史的主要遺存。

目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關殷商時期祭祀活動記錄的,最晚可以看到對商王文丁的祭祀。

原文是這樣記錄的:

“丁酉卜,貞:王賓文武丁伐十人,卯六牢。。。”

大致意思是:商王用十個羌人、外加對剖了六隻經過特殊飼養的牛,祭祀商王文武丁(即商王文丁)。

能夠用如此隆重的物品祭祀文丁,足見文丁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而祭祀文丁的這位商王,不是別人,正是文丁的兒子——商王帝乙,帝乙是商王帝辛(即《封神演義》中的紂王)的父親。

甲骨文中,有關對帝乙、帝辛的祭祀內容,我們今天尚未發現,不過有兩件隸屬於商代末期的青銅器,卻記錄了帝辛對帝乙的祭祀,分別是四祀邲其卣和版方鼎

四祀邲其卣

,記載的是帝辛在位四年後的四月乙巳日祭祀父王帝乙。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四祀邲其卣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四祀邲其卣內部銘文

版方鼎,記載的是帝辛在位二十二年銘文誒後的五月乙未日祭祀帝乙。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版方鼎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版方鼎銘文

從這兩件青銅器以及那上面所鐫刻的銘文,我們不難推想到,至少在祭祀先人方面,帝辛(紂王)是做得比較認真的。

至於對商王帝辛的祭祀,迄今為止,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均未看到任何記錄。

不排除是武王伐紂的戰爭結束後,商王朝當時尚存的歷史典籍、占卜卜辭、青銅禮器毀於戰火。所以今天就很少能看到帝辛時期的任何歷史痕跡。

商王朝滅亡後,被分散至各地的商人,處於周人的嚴密監控之下,對於先人的祭祀活動也受到了限制。

而帝辛作為亡國之君,商之後人對他的情感和印象,更多的恐怕還是失望與遺憾,對於他的祭祀活動必然會減少。

還有一件鑄造於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對於今天的我們研究、認知、瞭解武王伐紂的歷史,具有重大參考意義,那就是著名的利簋。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利簋及其銘文

這件出土於周朝發源地陝西,現今收存於國家博物館的青銅美器,不僅造型典雅絕倫,更重要的還在於其器物內底鑄造的33字銘文:

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這段文字,向我們描述了周武王帶領軍隊在甲子日這天早上進行了伐商的戰爭,並在辛未日這天對“利”的家族進行封賞。

這段文字描述,再次向我們證明了武王伐商曆史的真實性。

上世紀末,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實施過程中,天文學家依據銘文中所記的“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由此,古代史上“武王伐紂”這一著名的戰役有了一個絕對年代,同時也為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

(二)

除了這些歷史久遠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對商周歷史、人物、事件的點滴記載之外,我們瞭解那段歷史,主要還是要參考許多傳世至今的歷史文獻資料。這其中,最主要的莫過於《尚書》、《詩經》、《史記》、《竹書紀年》等,這些資料也是作者在創作《封神演義》過程中,重點參考的文獻資料。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在這些歷史典籍中,對於商王帝辛(即紂王)的描述,都是符號化的,諸如聰明過人、能言善辯、孔武有力,但是剛愎自用、生性殘暴。

在《史記.殷本紀》中,對於紂王的描述是這樣的: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竹書紀年》中,則是這樣記載紂王:

“(帝辛)四年,作炮烙之刑。”

“炮格之法”“炮烙之刑”,據歷史傳說,是將犯人捆綁在銅柱之上,再進行烘烤,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
而《封神演義》中,紂王身邊的兩位忠臣趙啟和梅伯就是死於“炮烙之刑”

同樣,在《封神演義》中,紂王殘害比干等王公、大臣的情節,在這些歷史典籍中也可以找到記錄。

《殷本紀》中記載道:

“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

鄂侯爭之,辨之疾,並脯鄂侯。

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

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比干)乃彊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箕子懼,乃

狂為奴,紂又囚之。”

《封神演義》中對紂王的塑造,和這些歷史資料中的描述基本上都相吻合。

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還記載紂王的叔叔箕子在商滅亡多年後,對紂王的一番評價:

“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其中提到的狡僮,就是紂王。

箕子作為紂王的叔父長輩,發出這樣的感慨,可見他對紂王的所作所為充滿了怨恨和無奈啊。
除了紂王之外,在商陣營這邊,還有一些角色,受到了大家頗為密切的關注,比如導致紂王腐敗、荒淫的“罪魁禍首”——妲己。

那麼相關的史料中,對她又是如何記載與評價呢?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事實上,不僅傳世的甲骨文、金文中看不到對她的記錄,許多歷史典籍中,也是一筆帶過,比如:

《國語》:“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殷本紀》:“(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然而,在《封神演義》中,作者不僅將蘇妲己塑造為一個千年狐狸精,而且大篇幅增加了她的戲份,擴大了她在商朝覆亡中的負面作用。

我們固然無須糾結文學創作的戲說手法,然而,伴隨著《封神演義》影響力日益深入人心的時候,人們便無端地將商王朝的滅亡,歸結到蘇妲己這個弱女子身上,而且愈發沉重。紂王的一切倒行逆施、慘無人道的行為也彷彿都是出於妲己指使。

說句玩笑話,不少人對商朝歷史的認知,似乎永遠走不出狐狸精“蘇妲己”所留下的陰影。

除了上述提到的那些被紂王殘害的忠臣賢良,在商陣營中的幾個惡臣、奸臣,也可以在歷史典籍中找到他們的身影。

比如原作品中詭計多端的奸臣費仲,在司馬遷的《殷本紀》中,是這樣描述的: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老版《封神榜》中的費仲

“(紂王)而用費中

(即費仲)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

比如原作品中的北伯侯崇侯虎,蠱惑紂王,為紂王監造臭名昭著的摘星樓,在《殷本紀》中,司馬遷對他的描述如下:

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儼然就是一個喜歡搬弄是非、煽風點火的小人嘴臉。

(三)

那麼隸屬於西周陣營的歷史人物,又是如何記載的呢?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關於周與商的歷史恩怨,我之前曾經專門撰文探討過,現在再簡單複述一下。

在商王武丁時期,商周的力量對比還是非常懸殊的,周族作為西方一個小方國部落,經常被強大的商王朝征伐。這些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記載;

“撲周”——指商人撲擊周人;

“田於京”——指商人在周人的京進行田獵活動;

到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時期,商和周之間的矛盾已經緩和下來、而且相互間的交往更加密切,比如《詩經•大雅•大明》記載了商與周之間的一段聯姻: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大致意思是:來自商的女子任,嫁給了季歷,生下了姬昌。

按照此段描述,周人非常愛戴的領袖姬昌,身上還流淌著商人的血脈。

在《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載了另一段商與周之間的聯姻事件: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

這段描述的是帝乙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姬昌,以求兩家和親。

也就是說,原本就具有商人血統的文王,如果論輩分,可以算是帝乙的妹夫、帝辛的姑父。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老版《封神榜》中的文王姬昌

然而,擁有著如此密切關係的商與周,在商朝末年,不可避免地陷入即將開戰的地步。

忍辱負重的周文王姬昌,身上肩負著的是歷代周人對壯大族人力量、建立空前基業的熱切期盼。

姬昌在為周人初步奠定了足以和商王朝相匹敵的實力基礎後,溘然長逝,將自己的滿腔抱負寄託給兒子姬發,也就是周武王。

在古本的《大誓》中,對武王是這樣記載的:武王說,“餘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那麼這十人都有誰呢?

東漢時候的馬融、鄭玄等經學大家在經過反覆考證後,認為,這十人分別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及文母(即文王的太妃)

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對這十人都有提及,只不過重點描述的是太公望(即姜子牙)、散宜生和南宮适,其他重要的輔佐之臣著墨不多。

比如在《封神演義》第10回,

姬昌次日打點往朝歌,忽忽行色,帶領從人五十名。只見合朝文武上大夫散宜生、大將軍南宮、毛公遂、周公旦、召公、畢公、榮公、辛甲、辛免、太顛、閎夭、四賢八俊、與世子伯邑考、姬發領眾軍民人等,至十里長亭餞別,擺九龍御席。

對姬發的號稱“亂臣十人”都有提及。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老版《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形象

在第100回,武王滅商、成功建立周王朝後,

子牙與周公旦謝恩出殿,條議分封儀注並位次,上請武王裁定。次日,武王登寶座,命御弟周公旦於金殿上唱名策封,先追王祖考、自太王、王季、文王皆為天子,其餘功臣與先朝帝王后裔俱列爵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

在這段描述中,主持周王朝封分大典的,正是周公旦——武王的弟弟。

雖然小說中對周公旦著墨並不多,有些影視劇乾脆不再提及他。

事實上,周公旦在周王朝的歷史地位中非常重要,他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周公旦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隨後,周公旦沉著應對,平定三監之亂,大行封建,營建成周(洛邑),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與發展周朝統治上起了關鍵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古典籍中探尋《封神演義》的歷史原貌

老版《封神榜》這種夾雜了古羅馬+聖鬥士造型的服化道,在當年居然成為孩童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除了這些歷史典籍中真正出現過人物角色外,其餘的像眾多仙人、道長、妖魔鬼怪,以及陳塘關李靖、哪吒、金吒、木吒父子等,則完全源自於作者的幻想和構思。

(四)

總的來說,《封神演義》就是一部中國式的神魔小說,發生在商代晚期的武王伐紂的故事,則成為了作者借用的一個故事載體。

在小說中,除了“武王伐紂”這個大的歷史背景和主要人物歷史事蹟基本照搬歷史典籍之外,其餘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幾乎和商王朝沒什麼關聯,包括作者筆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也和今天考古發現的殷商曆史風貌沒有什麼關聯。

換句話講,《封神演義》的神魔小說驅殼,如果拿去套用任何朝代歷史、任何一個歷史事件,似乎都行得通。

然而,由於大眾傳媒的深入人心,《封神演義》小說本體藉助影視劇、動漫的演繹,早已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早已誤將它所展現的歷史背景,當做真實的商代故事去認知、去了解。

由之產生的人們對商代史認知的誤區,更是多年來一直無法糾正和改變。

看來,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商代史的道路還將很漫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