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集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於明朝永樂五年定稿,轉年抄寫完成。全書共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七八千種古代圖書,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百科全書。

然而,經過幾百年的歲月,這套宏大的圖書大多數都已經見不到了,截止到2017年的統計,全世界存世的《永樂大典》僅有400餘冊,分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其中收藏最多的是中國國家圖書館,共收藏224冊,佔存世總數的一半以上。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國家典籍博物館

目前,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典籍博物館中,我們就可以見到部分展示的《永樂大典》原本以及相關的介紹。

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當時的翰林院庶吉士解縉就上書建議編纂一套"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洛,據實精明,隨事類別"的新類書,然而由於一些原因,此時一再擱淺。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洪武正韻

直到永樂三年(1405),朱棣命姚廣孝、解縉等人開始進行編纂,歷時3年多,到永樂六年(1408)完成了一部的抄寫,由皇帝賜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與一般的類書不同,是以韻為綱,以《洪武正韻》中的順序作為編纂的基礎。在檢索字的下面先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註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每一單字下再分類彙集與該字有關的各種資料,並在一些事項下面附有總論,每一個事目有一個標題。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正文樣式

《永樂大典》根據文獻中的詞語來確定條目,把各種典籍中出現過這個條目的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部抄錄下來,並註明來自什麼文章、書籍,是何人所寫。

為保證紙張的經久耐用,採用以桑樹皮和楮樹皮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皮紙,紙張厚度為0.12毫米,也稱作白棉紙。這種紙在嘉靖前後百年間的產量很大,紙質瑩白柔韌,是書寫的極佳用紙,堪與南唐文房三寶之一的"澄心堂紙"相媲美。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封面樣式

《永樂大典》開本宏大,為古代線裝書中罕見的開本,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每冊約50頁,大多為二卷一冊,也有一卷一冊和三卷一冊的。版框高約35.5釐米,寬23.5釐米,四周雙邊,大紅口,紅魚尾,朱絲欄。

書本採用"包背裝",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外面用黃娟連腦包裹,格外莊重。裝裱後在書皮左上方貼長條黃娟鑲藍邊書籤,題"永樂大典xxx卷",在右上方貼一小方塊黃娟邊籤,題書目及本冊次第。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圖文並茂

《永樂大典》全書約3.7億字,正文采用一行大字墨書詞目,用雙行小字硃筆記載作者和書名。墨筆記載書中的篇名和內容,斷句及標聲符號用紅色小圓戳鈐印。除標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都是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書寫。由於明清時期對科舉試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齊,烏黑端正,大小一致,因此無論是年輕的生員還是經過科考任命的館閣、翰林院官員們都擅長書寫這種字體。所謂"院體細楷沙畫錐",整部大典字體端正齊整,又不乏灑脫精神。

另外,《永樂大典》採用徽墨,以黃山松煙加多種配料製成,不幹不酥,溼潤有光,古香古色。朱墨則以硃砂礦物製成,經久不退顏色,粲然悅目,便於閱讀。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正本自永樂六年編修完成後,便一直深藏於宮中,根據記載,最初存放於南京文淵閣東閣的下閣之中,在永樂十九年(1421)轉到北京左順門北廊,正統六年(1441)轉到文樓存放,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轉放到古今通集庫中。

根據記錄,明朝的皇帝大多數並未直接使用過這套書,史料中只有弘治和嘉靖兩位皇帝真正翻閱過大典的記錄。而嘉靖皇帝非常喜愛這套大典,常置一二帙於案頭,並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下令重錄一套大典,這就是《永樂大典》副本。由於副本錄入完畢的時間與嘉靖下葬的時間相隔接近,所以後世有學者推測正本可能被陪葬與嘉靖的永陵之中。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個人收藏捐贈的《永樂大典》

理由之一是嘉靖生前視《永樂大典》為至寶,死後隨葬可能是事先做好的安排。理由之二是嘉靖下令重抄副本時,當時大臣徐階奏明重錄只能對本抄寫,因此工程浩大,不能很快完成。但嘉靖卻強調重錄是為了兩處收藏,以備不虞,必須加緊完成。而四年後,嘉靖駕崩,三個月後下葬,葬禮剛剛完畢,隆慶帝就宣佈《永樂大典》抄錄完成,而正本傳說送回南京文淵閣,但自此之後再未有正本的任何記載。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萬曆年間的紫禁城大火之中,萬曆二十五年(1596),皇極、建極、中極三殿被焚,正本也隨之被焚燬,然而當時的宦官劉若愚身為宮中內臣,理應知道《永樂大典》保存之處,但三大殿焚燒後,他卻"不知新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個人收藏捐贈的《永樂大典》

嘉靖後,正本不知所蹤,而副本被存放於皇史宬,在明清改朝換代之際已有遺失,清雍正年間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後,副本便屢遭厄運,絕大部分被一些官員盜竊,而少數或毀於戰火,或被劫掠。

根據一些統計數據,《永樂大典》總計11095冊,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還有9881冊,而到光緒元年(1875)則不到5000冊,到光緒十八年(1892)還剩下870冊,到宣統元年(1909)翰林院僅僅剩下64冊,後來轉交到京師圖書館,也就是國家圖書館前身。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個人捐贈的《永樂大典》

從民國初到建國前1948年,京師圖書館收藏的大典副本增加到106冊,而建國後,經各界的捐贈和返還,至2013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大典》總數達到了224冊。其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40冊,英國各地圖書館藏有51冊,德國、日本等國家和個人還藏有若干冊,統治總數在400餘冊。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一部古代的百科全書,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僅僅剩下不到原總數的4%,這裡面不只是歲月的滄桑和變化,更多的映襯了近現代歷史中的落後和恥辱。

如今在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典籍博物館中,我們可以見到成書於600多年前的《永樂大典》展出原本,從這些經歷滄桑的珍貴典籍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也可以見到近代落後帶來的損失。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永樂大典》

個人收藏捐贈的《永樂大典》

博物館就像一面反應歷史的鏡子,以史為鑑,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