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揮拍擊球時人體旋轉角度淺析

打乒乓球就是圓周運動。這句話雖不全面不完美但說到了關鍵。以

右手正手拉弧圈為例,從準備到擊球,球員全身持續發力加速,揮動手臂使乒乓球拍在空中劃出一條近似圓周的弧線,迎面擊球。

儘管這是一條複雜的空間三維弧線,但可從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弧線簡化版(忽略重心移動)大致反映其基本性質。前已述及,我們可以從人體旋轉的水平角度大小來觀察、估計其對擊球力的貢獻。假定以通過人體重心的豎直線(立軸)為旋轉軸 ,可以通過觀察運動人體上的四根標記線(圖1)來推測肢體各部位的旋轉角度。所有角度均以俯視逆時針方向為正,順時針方向為負。每板拉球身體都有兩次方向相反的旋轉,引拍過程旋轉角度為負,揮拍擊球過程旋轉角度為正。

乒乓揮拍擊球時人體旋轉角度淺析

這“四線”是人體從上到下依次為持拍前臂線、肩線、髖線、足底線。外加一條球檯端線,作為靜止不動的基準線。

下面討論一下“四線”與各肢體旋轉角度的關係。

1 揮拍總角度 觀察依據是前臂線

從引拍結束點為開始,隨揮結束點終止,揮拍總角度可以持拍前臂線揮動角度為準(假設腕角不變)。這個總角度是所有肢體作用之和。正手大力弧圈拉球,總角度有時可達300度以上。肩關節非常靈活,僅上臂至少可以揮動180度,收小臂也可超過100度,還有軀幹旋轉。擊球點可將揮拍總角度分為擊球揮拍角CAD與隨揮角DAE(圖2),前者連續發力加速球拍對擊球有效,後者主要功能是順勢慣性揮拍減速,為還原作準備。

乒乓揮拍擊球時人體旋轉角度淺析

初看起來,總角度全部都是由持拍手的前臂揮拍完成的,但它顯然不僅僅是前臂的功勞。因為持拍手是由右肩帶動的,持拍手臂揮轉角度是在肩線、髖線、足底線分別旋轉了一定角度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換言之,總角度應該是手臂揮拍轉角、肩髖轉角、髖足轉角、足底線轉角之和。

2 肩髖角 觀察依據是肩線和髖線

肩線與髖線的夾角變化可反映軀幹水平扭轉的程度與趨向,包括轉胸與轉腰的貢獻。看最大水平可旋轉角度,胸椎約為30到35度,腰椎約為5到18度,所以在軀幹扭轉角度中,轉腰的貢獻只佔1/3到1/4。

3、髖足角 觀察依據是髖線和足底線

髖足角就是髖線與足底線的夾角,可反映下肢關節對水平旋轉的貢獻。該角度變化主要由左右髖膝踝關節的運動方向、角度、速度不同步頂胯所產生。這個旋轉角度可達45度左右。通俗地說,髖足轉角就是轉胯的角度。

足底線定義如下: 足底線是一條過雙足心連線的中點,所作雙足取向線的垂線。雙足取向線就是雙足方向線的角平分線。(圖3)顯然,

足底線反映了整個站立人體的水平方位朝向

乒乓揮拍擊球時人體旋轉角度淺析

4 足底線轉角

足底線轉角是足底線在擊球前後位置的夾角,可反映整個人體的水平方位朝向變化(圖4)。其來自雙足底部在跑位和擊球過程中相對地面的旋轉,這個角度很容易就超過45度。通俗地說,足底線轉角就是人體全身相對地面的轉動角度,即轉身(圖5)。

乒乓揮拍擊球時人體旋轉角度淺析

觀察圖4,注意擊球前後雙足方向線變化引起的身體方位朝向變化。

乒乓揮拍擊球時人體旋轉角度淺析

觀察圖5,注意足底相對地面的旋轉導致全身方位朝向的變化。

綜上述,擊球過程球員身體水平旋轉其實是由轉身、轉胯、轉腰、轉胸、轉肩共同構成的。身體旋轉加上揮臂旋轉角度之和才構成總角度。擊球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發力對擊球力的貢獻可參考這些角度的相對大小,進行綜合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