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本書—感官品牌

於作者

馬丁·林斯特龍被認為是全球首席品牌營銷大師;在201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50大商業思想家”排行中,他位列第18名。他還是多家世界頂級公司的顧問,他的客戶包括麥當勞、寶潔、雀巢、美國運通、微軟、迪斯尼等等。他也是諸多如美國最著名的早間脫口秀節目《今日秀》等節目的常客,擁有數百萬的聽眾,用現在流行的詞來說,他就是品牌營銷專家中的大V。

關於本書

《感官品牌:隱藏在購買背後的感官秘密》這本書介紹了作者基於大量的個案研究和長達5年市場調研的成果-感官品牌理論,告訴你大部分品牌現有的營銷存在什麼缺陷,感官品牌策略為何能夠提升營銷效果,我們又如何應用這一策略建設品牌,促進銷售。

核心內容

品牌營銷應該照顧到五種感官,創造更多與消費者感官的接觸點,以立體的感官體驗取代簡單的信息推送,讓消費者得到全面的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這樣就更容易在消費者心中建立穩固的地位,也是未來品牌營銷成功的必由之路。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這本書是《感官品牌》。全書大概有14萬字,我會用大約26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用我們的五種感官來建設品牌,進而促進銷售。

感官對於人類而言至關重要。人類現今為止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是建立在人體自身的感官之上的。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將人體的感官分為5種,即觸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視覺。他指出,人類的經驗都依靠五官的感覺和回憶而形成,我們看到、聽到、觸摸到、感覺到、理解到,所以我們才認識這個世界。

而品牌營銷是通過市場營銷使消費者形成對企業品牌和產品的認知過程,它的目的就是利用品牌符號,把產品輸送到消費者心裡,讓消費者認同、喜歡甚至愛上這一品牌。也正因如此,企業在品牌營銷時,也多是從感官入手,通過感官的刺激,促使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產生認知。

但在大部分品牌營銷實踐中,品牌對消費者傳遞產品信息,大部分都只考慮了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而對另外的三種感官:觸覺、嗅覺和味覺很少涉及;而且傳遞的過程主要是對產品信息強制推送,並不是讓消費者用感官去體驗。於是馬丁·林斯特龍就在自己的著作《感官品牌》中首次提出:品牌營銷應該照顧到五種感官,創造更多與消費者感官的接觸點,以立體的感官體驗取代簡單的信息推送,讓消費者得到全面的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這樣就更容易在消費者心中建立穩固的地位。這也是未來品牌營銷成功的必由之路。

馬丁·林斯特龍對知名品牌的營銷經驗分析總結,並以嚴謹的市場調研去驗證個案研究得出的結論,最終將個別品牌的感官營銷經驗提煉為市場營銷理論,為品牌營銷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思路。所以,連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都稱這本書是營銷學上革命性的作品,認為每一位品牌管理者、營銷從業人員都應該細細研讀。

菲利普·科特勒認為還停留在依靠視覺和聽覺來體現產品和服務,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傳播的需要,而馬丁·林斯特龍所主張的,在品牌營銷中全面引入其他的感官元素,用體驗代替信息推送的思路,恰恰能夠滿足產品與消費者之間建立緊密聯繫的需求。

馬丁·林斯特龍到底有什麼樣的背景,讓現代營銷學之父都願意為他站臺呢?他被認為是全球首席品牌營銷大師,這個榮譽可不是他個人的品牌宣傳,而是來自於一項調研。在2015年一項涵蓋三萬名營銷人員的獨立調研中,他在品牌營銷專家的評選中名列榜首;而在同年“全球最具影響力50大商業思想家”排行中,他也位列第18名。

要知道,能夠入選這個榜單的獲獎者多是商業思想界殿堂級的人物,或是享譽世界的著名企業家,如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競爭戰略之父波特、顛覆創新大師克里斯坦森、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全球第一CEO”韋爾奇、微軟的比爾·蓋茨、蘋果的喬布斯、亞馬遜的貝佐斯等。作者能夠入選,影響力可見一斑。

作者還是多家世界頂級公司的顧問,他的客戶包括麥當勞、寶潔、雀巢、美國運通、微軟、迪士尼等等。另外,作者也是諸多如美國最著名的早間脫口秀節目《今日秀》等節目的常客,擁有數百萬的聽眾,用現在流行的詞來說,他就是品牌營銷專家中的大V。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下面,我就從什麼是感官品牌理論,它為什麼能夠提升品牌營銷效果,怎樣用這一理論幫助我們建設品牌、促進銷售,這三個方面為你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用20多分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用感官品牌策略,實現品牌營銷的突破。

第一部分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感官品牌理論,這個理論是如何產生的。

傳統的品牌營銷侷限於通過視覺和聽覺影響受眾,而大部分的品牌在視覺和聽覺元素使用上都毫無特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品牌概念開始萌芽,到七八十年代,企業在營銷中意識到,品牌如同個人一樣,具備一定的個性,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於是人們在品牌營銷中開始賦予產品一些特徵。

但遺憾的是,儘管傳播技術和媒體介質不斷髮展,營銷傳播的手段卻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一直以視覺和聽覺為基礎,嗅覺、味覺、觸覺被大多數品牌所忽略;同時,大部分品牌也很少去設計具有明顯辨識度的品牌視覺和聽覺元素,如果去除圖標和LOGO,你就很難分清這些營銷到底歸屬於哪個品牌。

與此同時,傳統的視覺和聽覺二維營銷傳統還受到信息爆炸、消費者興趣圈不斷擴大的挑戰。在過去,人們的休閒娛樂、信息獲取主要依賴於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每天大量時間花費在這樣的平臺,這也使以視覺和聽覺為基礎的營銷可以達到很高的覆蓋率和滲透度。但隨著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的發展,以及休閒娛樂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停留在傳統媒介平臺的時間越來越少,傳統的營銷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

那麼,品牌營銷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呢?

對此,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必須突破視覺和聽覺的侷限,在品牌策劃和營銷中充分加入嗅覺、味覺、觸覺等其他感官的手段,給消費者全面的感官和情感體驗,這樣更容易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認同,建立品牌與消費者更深層次鏈接的忠誠度。他認為,在品牌營銷時,將各種感官的體驗疊加使用,就能產生協同效應,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這個理論並不是作者靈光一閃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於大量的個案研究和長達5年的市場調研的成果。

早期,作者對大量知名品牌的營銷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除了常規的視覺和聽覺外,還充分整合了其他感官的營銷。這讓作者意識到,嗅覺、味覺、觸覺等被人忽略的感官在品牌營銷上應該大有可為。於是,他在2005年就與全球品牌研究機構華通明略展開感官品牌的研究,希望通過調研證實自己的猜想。

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營銷中給消費者提供五種感官全面的體驗,正是全球知名品牌營銷成功的共性。作者指出,感官品牌策略的使用,能夠讓品牌的觀念更深入到消費者心中,激起消費者的回憶,撩動他們的情緒,對他們的消費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他的這一研究結論,在脫口秀節目《今日秀》中,現場做過的一期品牌認知測試也得到了證實。當時參加測試的都是8至12歲的兒童,作者把產品的標籤和LOGO都去除,想通過別的方式,比如嗅覺、味覺、觸覺、聲音等方式,觀察他們能不能辯認出這些品牌。

測試結果讓觀眾大為意外,但卻在他的意料之中。這些小孩能夠根據播放的音樂說出它的來源;能夠根據氣味辨別出培樂多橡皮泥、千色樂蠟筆,甚至是服裝品牌;只展示產品部分或圖標的部分,他們也能夠快速判斷品牌名稱,比如家樂氏、耐克,甚至可能只是在廣告中看過的蒂凡尼等品牌。感官品牌營銷產生了神奇的效果。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個主題,什麼是感官品牌理論,以及它是如何創建的。我們說了,品牌營銷時視覺和聽覺元素毫無特色,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娛樂休閒生活的極大豐富,使以視覺和聽覺為基礎的傳統品牌營銷效果大打折扣,只有給消費者提供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大感官的接觸點,給用戶提供全面的感官和情感體驗,才能構建用戶對於品牌的認可度,和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鏈接。

第二部分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第二個主題:為什麼感官品牌的策略能夠提升營銷效果。

“品牌忠誠度”是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多次表現出來對某個品牌偏向性的,而非隨意的行為反應。它被視為品牌營銷效果評估的關鍵指標。讓用戶產生對品牌的忠誠度,認可、喜歡甚至愛上品牌是品牌營銷的終極目標。

我們在上面提到,馬丁·林斯特龍對大量知名品牌進行個案分析,有了感官品牌理論的初步想法後,他找到了全球頂級的市場諮詢公司華通明略開展市場調研,目的就一個:驗證品牌的感官體驗是建立品牌忠誠度的關鍵。

這個調研項目長達5年,有600多名研究者參與,在13個國家建立了焦點訪談小組,有數千名消費者參與線上調研。除了運用一些傳統的調研手段,比如組織專業人員與參加調研的消費者面對面訪談,做定性研究;設計嚴謹的調查問卷招募數千名消費者參與線上調研,並對調研產生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這個調研項目還引入了神經科學和迄今最先進的腦部掃描技術,觀察消費者在不同感官體驗下,接收到不同感官信息時腦電波的變化。

最終的研究結果,不僅證明了感官體驗是建立品牌忠誠度的關鍵,還發現不同感官在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認同、信賴等親密關係時,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就是隱藏在感官品牌理論後面的科學依據。

首先,作者發現曾經的記憶和體驗是我們消費決策時的重要因素。

你可能有過“觸景生情”的經歷,比如聞到熟悉的氣味或者聽到特定的歌曲,就會想起曾經的人或事,與這些感官刺激相關的記憶和體驗就會自動浮現出來。確實,感官能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個軌道儲存我們曾經的回憶;如果我們曾經對某個品牌有過好的感官體驗,那麼當我們再次處在同樣的情境下,就會喚起我們潛意識中的記憶或體驗,成為影響我們決策的重要因素,促使我們做出感性的決定。營銷中所涉及到的感官越多,消費者對於產品信息的接受程度也越大。

研究還發現,不同的感官體驗對於我們的消費決策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作者提出,應該將這五種感官都引入品牌營銷的整體策劃和設計中,五種感官協同作用,就能讓品牌形象變得清晰、立體、豐富,與消費者產生無處不在的接觸,進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視覺是五個感官中最強大的感官,視覺體驗也是品牌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研究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們日常信息的83%是通過視覺接收的。正因如此,視覺元素是品牌營銷中最被重視的要素,而其中,色彩的使用尤為重要。不同的色彩帶給人的效果和感覺完全不同,所以知名品牌都藉助專用的色卡和設計師來設計自己的品牌,結合標誌性的元素,讓它成為自己的品牌標誌。

比如紅白相間的配色和動態絲帶字樣,會讓我們一眼認出是可口可樂;看到廣告上露出的紅色咖啡杯,我們立刻會聯想到雀巢咖啡。

除了視覺,聽覺也會對消費者決策和對品牌的印象產生重要影響。書中有個案例很有意思,有個小鎮街頭犯罪日益增加,但巡警數量有限,居民們就想了一個大開腦洞的辦法,就是在天黑後播放舒緩優美的古典音樂,比如莫扎特、巴赫、貝多芬……結果很神奇,只實施了一個星期,當地的犯罪率就大大降低。

而通過聲音塑造自己品牌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英特爾。芯片在主機機箱中,消費者看不見摸不著,怎麼建立它在消費者中的形象呢?英特爾採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它為合作伙伴提供營銷贊助,但要求在他們的廣告後面加上“內含英特爾處理器”,並以經典的“噔噔噔噔”背景音結束整支廣告的播放。這支標誌性的廣告從1998年啟用延續至今,讓英特爾的品牌深入人心。

品牌營銷中一直被忽視的嗅覺、味覺、觸覺又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嗅覺是最容易喚醒回憶、觸動情感的感官,巧妙應用嗅覺就能喚起消費者曾經美好的體驗,產生情感或消費衝動。豪華汽車品牌勞斯萊斯就是使用嗅覺來樹立品牌獨特性的典範。他們在1965年所創造的經典氣味,成為市場競爭中的殺手鐧。這個氣味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呢?

原來有一段時間很多用戶抱怨,說新款沒有舊款好,這讓他們覺得很奇怪,後來發現新舊兩款就氣味不一樣。原來老款使用了很多天然的原材料,比如木頭、皮革、亞麻、羊毛,這種氣味讓人覺得有種天然高貴的感覺。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原材料被其他材質所代替。

為了重新調製出這種氣味,他們組建專業團隊,對老款的氣味進行分析,提取出每一種單一的氣味。再設計出一個包括800種不同元素的氣味配方,將老款的氣味經典再現。後來呢,這個氣味配方就成為每輛汽車出廠的標配。

在感官品牌營銷中,味覺與嗅覺通常聯合使用,很少單獨用味覺作為賣點招攬客戶,但在個人口腔護理用品方面是個例外。廠商研發了各種不同口味的牙膏以迎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比如薄荷味的,人們認為它讓口氣清新;草本口味的,認為可以增進牙齒健康,還有各種各樣水果味的,可以讓人們覺得口氣香甜。

觸覺在連接我們內心與外部世界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會通過皮膚傳遞的觸感來評估我們對外部物品的接受度,評估它的質感。在我們消費行為中,觸覺對於我們決策經常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比如衣服的材質、手感、穿在身上的觸感會成為我們服裝購買決策時最重要的指標;購買汽車時,我們會在乎方向盤的手感、離合器的腳感、內飾的觸感。在那項實施時間長達5年,調研對象覆蓋13個國家的調研中,有49%的消費者表示,這些是他們購車主要考慮的因素。

而將五種感官整合營銷做到極致的經典案例就是新加坡航空。他們對感官品牌策略的應用,在今天看來可能已經司空見慣,但在二三十年前,卻是感官品牌整合營銷的創舉。

和一般航空公司品牌推廣手段多侷限於機艙設計、食品、價格優惠不同,新加坡航空在上世紀70年代就啟動了以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為核心的品牌推廣,堪稱感官體驗的極致之旅。

新加坡航空視覺系統不僅體現在機艙、服裝、內飾的顏色統一,還貫徹在空姐的選拔上。他們對於空姐的選拔嚴苛程度堪稱變態。嚴格到什麼程度呢?所有空姐必須26歲以下,五官長相要和公司廣告模特相似,臉上每個部分的化妝也有嚴格標準;空姐服裝只有一個尺碼,瘦了或胖了,都得離開。1994年,“新航空姐”進駐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入館的公司品牌形象。

新加坡航空還通過聽覺來加強品牌形象的塑造,他們對於各種情境下的空姐對話,機長通知,都有標準話術,聘請廣告公司統一撰寫,連語氣也有特別的規定。

嗅覺的應用更是新加坡航空的一大發明。20世紀90年代末,他們邀請調香大師斯蒂芬·弗羅裡達專門調製了一款香水,在給旅客提供的熱毛巾裡也混有這種香水的氣味。這種香水對於品牌的辨別度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就曾有乘客在機場大廳迷路,居然循著香味找到了新加坡航空的登機口。

在觸覺和味覺上他們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為商務艙乘客提供觸感極佳的睡眠用品,聘請大廚設計機上配餐。

正是在視覺、嗅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上都給消費者以極致體驗,建立了自己清晰、鮮明的品牌形象,小小的新加坡航空被權威雜誌評為“世界最佳航空公司”。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二個主題:感官品牌理論後面隱藏的科學依據。作者通過調研項目證明五大感官曾經的記憶和體驗是我們消費決策時的重要因素,它們在消費者和品牌建立鏈接接時發揮的作用各不一樣。

視覺是我們五個感官中最強大的感官,確定品牌的第一印象;聲音可以調節我們的心情;嗅覺和味覺則激起我們的回憶,觸動我們的情緒;觸覺連接我們內心和外部世界,我們通過觸覺評價物品的質感。在營銷中,貫徹感官營銷的策略,五種感官協同作用,就能讓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變得清晰、立體、豐富,達到營銷的目的。越來越多的知名品牌意識到感官營銷的重要性。據統計,財富500強中,已經有40%的品牌用感官品牌的策略來指導品牌營銷。

第三部分

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感官品牌策略建設品牌、促進銷售呢?馬丁·林斯特龍提出了三個建議。

他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在品牌策劃和營銷中,創造與消費者儘可能多的感官接觸點,給用戶全面的感官體驗。

品牌推廣成功的秘訣就是讓消費者和品牌之間建立親密關係,而研究和數據表明,情感都是由五官的體驗所帶來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品牌策劃時,就要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大感官體驗入手,大開腦洞,尋找品牌與五種感官的接觸點,把原來消費者通過視覺和聽覺被動接受品牌推送的信息,變成消費者可以主動通過各種感官來體驗。感官接觸點越多,留給消費者的記憶也會越多,也越容易建立牢固的心理鏈接。

比如一家新開業的餐廳,它要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除了菜品做得色香味俱全外,還可以在其他方面大做文章,給消費者良好的感官體驗。比如餐廳環境的佈置、餐具的材質和觸感、上菜的方式、服務細節、室內音樂的播放等等。這一切都是在統一的品牌下,通過不同的感官將品牌的細節傳遞出去,從而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對五種感官體驗整合應用,就能夠全面攻陷消費者的感官,讓品牌潛移默化地進入消費者的頭腦中,最後做出感性的消費決策。

接下來我們說說第二個建議,強化構成品牌的每個要素,讓品牌經受住粉碎效應的考驗。

我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粉碎效應。1915年,厄爾·迪安所在公司受可口可樂委託,幫助他們設計新的包裝,設計的要求是僅僅通過觸摸,也要能讓消費者辯認出這是可口可樂的產品。更極端一點的比喻,就是要求把瓶子粉碎,通過碎片也要能夠辯認出這是可口可樂,這就是粉碎效應。

後來厄爾·迪安的團隊以可可豆的豆莢為靈感,用類似山脈等高線測量的思路,設計出了延用至今的曲線瓶,這也是可口可樂的標誌元素之一。類似於可口可樂這樣,即使撕去它的商標,消費者仍然能夠通過它的某一局部元素辯認出品牌,就可以稱為經受住了粉碎效應的考驗。

但在現實中,很多品牌仍然依託於用單一的商標或LOGO來區別,如果撕去商標,去掉LOGO,幾乎所有的品牌都毫無區別。

有什麼辦法改變這種情況呢?馬丁·林斯特龍提供的策略是:改變以商標為核心的傳統思維,在建立和維護統一的品牌形象的原則下,由五大感官體驗入手,整合圖像、聲音、觸覺、文字、設計、標誌等各種手段,通過設計和策劃把構成品牌的每一個元素都強化,讓它具有鮮明的品牌特色,達到既可以通過單一的元素識別出品牌,又能產生協同效應,增加人們對品牌認知的效果。換句話說,就是讓人們沒有看到商標或文字,也能夠通過單獨的圖像、聲音、觸覺、標誌識別出品牌。

仍然以可口可樂為例,除了瓶身,它還有哪些獨立的元素可以讓我們識別?有很多,比如紅白相間的顏色、動態絲帶字樣、它的標誌性紅色、它的廣告曲、它的廣告片中體現出的歡樂相聚的氣氛。

這就是通過對品牌的每一個元素都強化,並持續地實施統一的品牌策略,最後通過了粉碎效應考驗的成功案例。

作者給出的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借鑑宗教成功的經驗,實現品牌營銷的終極目標。

作者認為,品牌營銷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很高的忠誠度、把品牌產品作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並從中找到歸屬感。這與宗教成為信徒精神寄託所體現出的恰恰是異曲同工。

可能這世上沒有哪個品牌能夠像宗教那樣無意中把感官體驗發揮到極致。比如,不論我們到達什麼樣的宗教場所,你都會為它所觸動:鮮明特色的建築、唱詩班的歌聲或誦經的聲音、搖曳的燭光或繚繞的香火、宗教場所特有的氣味…..在那種氛圍中,即使你沒有皈依,都有可能突然淚如泉湧、泣不成聲。這就是五官協同產生的魔力。但宗教最成功之處不僅僅在於通過感官影響信徒,更重要的是用清晰的願景、故事,讓宗教的影響直抵心靈。

那品牌營銷可以向宗教借鑑哪些方面呢?除了感官所涉及的五官訴求、儀式感、符號象徵外,企業還可以積極地傳頌品牌故事、傳遞以用戶為中心的願景等,而最終極的目標,則是像宗教一樣,為用戶營造一種心靈上的歸屬感,將用戶的品牌忠誠上升為品牌膜拜。

我們知道,宗教依靠信仰將成員召集形成虛擬的社區,讓成員擁有強大的歸屬感。同樣,品牌要和消費者建立深度的情感鏈接,也可以通過社區來營造歸屬感。玩具品牌樂高就是在歸屬感上做得特別成功的品牌:在全世界有近4000個樂高社團,涵蓋了各種年齡層、各種職業的消費者。而國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米,通過社區,米粉可以參與產品測試迭代;通過小米之家開展線下聚會,還有機會受邀參加小米年會。

以上就是我們說的第三點,如何用感官品牌策略建設品牌,促進銷售。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三個建議。

首先,要在品牌策劃和營銷中全面引入五官體驗,給用戶全面的感官體驗,讓五官產生協同效應,推進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度鏈接;其次,要在統一的品牌原則下,把組成品牌的每一個元素做強大,使消費者通過獨立的元素就能辯認出品牌,讓品牌經受住粉碎效應的考驗;最後,企業可以借鑑宗教的成功經驗,讓用戶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並將用戶對於品牌的忠誠度提升為品牌膜拜。

總結

好了,講到這,我們這本書就講完了。作者通過對全球營銷領域真實的品牌個案的分析和長達5年的市場調研,總結出運用感官品牌策略進行品牌營銷是知名品牌成功的共性。

作者指出,我們需要擺脫原來二維營銷的限制,在產品策劃、品牌營銷中增加用戶對於品牌嗅覺、味覺、觸覺的體驗,豐富用戶感體驗,從潛意識和情感上吸引用戶,進而獲得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和依賴。而這一理論的科學依據在於感官體驗是建立品牌忠誠度的關鍵,不同感官體驗在幫助品牌與消費者產生深度鏈接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只有全面增加品牌與用戶感官的接觸點,才能更全面地影響用戶的體驗和決策。

最後,作者也為我們提供了利用感官品牌策略建設品牌、促進銷售的具體建議,比如,可以在品牌策劃中全面引入五官體驗,並將品牌的每一個元素都放大,讓消費者通過局部也能辯認出品牌;還可以借鑑宗教的成功經驗,將品牌營銷的終極目標由品牌忠誠上升到品牌膜拜等。

作者的感官品牌營銷理論是十年前提出的,所以書中有些案例會稍顯過時,但他的這個理論對於現在的品牌營銷來說,仍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尤其是現在虛擬現實技術發展迅猛,這也為各種品牌的感官體驗,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機遇。

而從個人品牌層面來說,感官品牌的理論也同樣適用。感官品牌的核心就是通過感官體驗設計,創造更多與消費者感官的接觸點,從而在用戶心中建立立體的品牌形象,讓用戶產生心理上的歸屬感。

而我們要打造個人品牌,也同樣可以借鑑這樣的思路。除了要精進各項技能,還要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從而在社會中確立個人品牌的存在感和辨識度。更重要的,則是與他人建立深層的情感鏈接,獲得他人的信賴。而那些把個人品牌經營到極致的人,可能也會在人群中產生如宗教般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成為各個領域中的領袖人物。

撰稿:揭群

腦圖:摩西

轉述:於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