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艺术品》期刊 | 典藏

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

文/韩少玄


明末清初的文人一无所有了。如果说,一部文人水墨文化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传统文人的精神发展史,那么当我们将观照历史的目光定格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看到的是文人悲剧和绝望的全部总和。《金刚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明末清初的文人别无选择大概是没有办法不做“如是观”的。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清 弘仁 山水图 29.5cm×22cm 纸本水墨 天津博物馆藏

历史学家称明末清初的这段中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所谓“天崩地裂”,不仅表现在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也在文化、艺术以及人的思想精神层面上一览无遗。明代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昏聩庸碌,甚至有几十年如一日躲在深宫里以各种无聊的方式消磨时光,而对国家朝政无所用心,更不用指望他们能心忧天下苍生黎民的疾苦。皇帝的无能,导致了各级官僚对风雨飘摇中江山社稷的熟视无睹,但他们贪婪的本性却丝毫都没有因此而受损,相反他们更加无所顾忌的玩弄权术、聚敛钱财,最终的结果是让山海关外满族的铁骑踏碎了他们在醉生梦死中颐养终年的美梦。清军入关的结果是什么呢?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流成河、尸骨堆积成山。这一切,是明末清初的文人无法面对却又无法逃避的现实图景。而这一切,也让明末清初的文人不再绝望,因为人的绝望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的存在或者是希望的破灭,人只有还在以某种方式顾念着希望的时候才能谈及绝望,但他们已经同时失去了希望和绝望。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清 弘仁 梅花图扇面选一 16.5cm×50cm 纸本水墨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文人称自己为遗民,实质上遗民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只是这个时代的遗民是最彻底的也是在他们自己看来绝对没有获救的可能的“被遗弃者”。无法获救的意思是说,除了直面死亡,他们再也没有了其他可供选择的存在 的可能性。不难看到,明末清初的文人不仅直面死亡,而且还会以前所未有的决绝的姿态义无反顾的走向死亡进入死亡,与其说他们是以死亡的方式追念烟消云散的大明王朝倒不如说死亡是他们此时用以证明自己生命存在的唯一的和极端的方式。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清 朱耷 河上花图卷 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在这一群体中也有画家,弘仁、龚贤、朱耷、石涛、石溪等,他们无不有过怀着必死的信念抗击清朝的经历,重新回顾大明王朝只是他们迫不得已的借口或许也是他们在践行死亡时最方便的途径,反清复明最终没有成功当然他们可能也没真正指望能成功,因为即便成功了死亡的阴霾依然会形影不离地萦绕在他们的左右,所以对他们来说如何能够借用一种方式表达面对死亡的感受、如何能够有一种合适的方式让他们实实在在的经历死亡体验死亡才是最根本最迫切的目的,随着社会现实层面的反清复明活动的普遍降温, 绘画成为了这一数量庞大的遗民群体共同的选择。除了绘画,遗民们采用的还有诗歌、文学、书法等其他手段,但死亡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毋庸讳言,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开始,传统的中国文人是不愿直面死亡的也可以说他们曾经一度不具备直面死亡的勇气也没有透视死亡的目力,相对死亡,他们更愿意编织臆造种种 有关“生”的谎言,面对死亡不可辩驳的真实性却久久的执迷不悟的文人在明末清初的大动荡中幡然醒悟,他们知道了,除了死亡,再没有其他确切可信的生命真实。死亡的色彩是暗淡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来却也未必没有亮丽的光亮。透过历史重重的迷烟、穿过种种有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虚妄的假设,明末清初的文人,在依稀残梦里遭遇到了死亡也终于有勇气不再逃避。

未完待续 请见下期


(本文节选自《艺术品》2019-04 总第88期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艺术品·典藏】如梦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画(上)

《艺术品》期刊

出版:荣宝斋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