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君子要犯錯能改—孟子

【原文1】

齊王問孟子曰:“或謂寡人勿取燕,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翻譯】

齊王請教孟軻:“有人建議我不要攻佔燕國,有人卻建議我吞併它。以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去進攻另一個同樣的大國,五十天就能攻下來,單靠人力是做不到的。現在我若不吞併燕國,若上天一定會降禍怪罪。我想把燕國併入齊國,怎麼樣?”孟軻回答說:“吞併後如果燕國人民愉悅高興,那就應該吞併,古代有這樣做的,比如周武王。吞併而使燕國人民氣憤,就不要吞併了,古代也有這樣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齊國以萬乘兵車大國征討另一個大國,那裡的百姓都捧著食品、茶水來迎接齊軍,哪有其他的原因?都是為了躲避戰禍。如果新統治下更加水深火熱,那百姓就只有轉而逃奔了。”

【解析】

孟子儒家宣揚的“仁政治民”,齊王請教孟子是向孟子尋求吞併燕國的方法。孟子向齊王講的吞併燕國的關鍵是善待百姓。一個國家能輕易的吞併另一個國家無非是那個國家的百姓深處水深火熱,急需當前的統治者,佔領容易,治理難。齊國與燕國多次兵禍相加,兩國百姓相互仇恨比較嚴重,孟子這是暗示齊國吞併燕國很有可能帶來禍患。

《資治通鑑》君子要犯錯能改—孟子


【原文2】

諸侯將謀救燕。齊王謂孟子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我後,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齊王不聽。

【翻譯】

各諸侯國謀劃援救燕國。齊王又問孟軻:“各國都謀劃來討伐我,我應該怎麼辦?”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只佔有七十里而能施政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湯。沒聽說過擁有千里之廣的國家而總是畏懼別人的。《尚書》說:“期盼我們的君主到來,他來了我們就可以獲得解救。’現在燕國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國人民認為是從水深火熱中拯救了他們,都簞食壺漿前來迎接王師。您如果殺了他們的父兄,還連累囚捕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掠奪他們的國寶,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土地又增加了好幾倍,又不施行仁政,那麼就會招致天下軍隊的討伐。大王應該立即下令,釋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奪燕國的財寶,與燕國民眾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後離開燕國,這樣做還來得及。”齊王卻沒有采納孟軻的勸告。

【解析】

齊國佔領燕國後,各國謀劃救援燕國攻擊齊國。齊王向孟子尋求解決的辦法。孟子這次直接明確建議齊國停止掠奪燕國,並撤離燕國。一個大國佔領另一個大國是天下的大事,齊國佔領燕國首先考慮的是奪取更多的利益,要不然興兵是為了什麼?既然最初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就應該扶持傀儡,迅速撤離。從天下形式來來講齊國吞併燕國實力大增,其他國家肯定不會眼巴巴的看著齊國強大,各國謀存保持勢力平衡是最有效的辦法了,更是共識。從齊國和燕國的關係來講更是增加了兩國民眾之間的仇恨,吞併燕國已無可能,為了避免自身更大的損失只有撤軍了。齊王不聽孟子的勸告也有他的道理,試想一下,齊國調遣龐大的軍隊討伐燕國,損耗這麼大必然要找回損失,奪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國際形勢不允許啊,其他諸侯國已經開始謀劃救援燕國了,有無對抗其他諸侯國聯合的勢力再不撤就會帶來更大的兵禍。

《資治通鑑》君子要犯錯能改—孟子

【原文3】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慚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乃見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陳賈曰:“周公使管叔監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陳賈曰:“然則聖人亦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翻譯】
過了不久,燕國人果然紛紛反叛齊國,齊王道:“我慚愧沒聽孟軻的話。”陳賈說:“大王不用擔心。”於是他前去見孟軻問:“周公是什麼樣的人?”孟子回答說:“是古代的聖人。”陳賈又說:“周公派管叔監視商朝舊地,管叔卻在商地反叛。難道周公預先知道管叔會反叛而仍派他去嗎?”孟子回答:“周公預先不知道。”陳賈便說:“如此說來聖人也會犯錯誤嗎?”孟軻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周公考慮派遣自己的弟弟肯定是考慮到弟弟反叛的可能性比較低)。況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錯誤就改;今時的所謂君子,有了錯誤就順其自然。古代的君子,他的過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反而更加景仰他。今時的君子,不但放任錯誤不加改正,反而尋找理由託辭。”

【解析】

燕國百姓反叛齊國,齊王也只是慚愧沒聽孟子的話,並沒有想著採取措施改正錯誤;而派陳賈去問孟子。孟子借古今君子之說批評齊王不改正錯誤的行為。

【進一步解析】

《資治通鑑》講齊王與孟子的對話,借儒家亞聖告誡君主:真正的君子之風就要犯錯能改。錯誤改正了,別人自然會更加信任你,因為別人都明白自己把自己的錯誤改正了,以後犯錯的可能性就會更低了,反而更加放心倚重於你。

作為領導或者管理者要更加註重君子之風犯錯要改的道理。太多的領導者明知自己犯錯,反而不管不問,無非覺得會破壞自己無所不能的形象。角度不同思考的維度也不同,很多的領導者的領導地位確實是建立在自己無所不能的偉大形象上的,貿然輕易的承認錯誤確實會造成不良影響,但是犯了錯就一定要改正的,不能認錯了之,還要採取實質措施改正錯誤。比如漢武帝的《罪己詔》,即使承認犯錯聲明,也是改錯的施政措施,極大的緩和了階層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