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已過去82年了。歷史記載下了這永遠的一頁。可是我們對這些又瞭解多少,知道多少呢?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這裡,我們會看到過去被欺凌的中國、會看到日本人的殘酷!讓我們永遠記住了這件歷史慘案——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我國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今年管的宏偉和歷史意義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被稱為世界三大慘烈紀念館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日軍侵華戰爭是世界公認的罪行。殘忍的日本軍官在我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更是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日軍在佔領南京之後展開了長達六週的屠殺,整個南京城被恐怖的氣氛所圍繞,鮮血淋漓,屍骨遍地。罪惡的日本軍官不只屠殺青壯年人老年人甚至連幾歲的孩子也不放過,見到女性更是不管年紀先奸後殺。在對生命進行了踐踏之後,還搶光了整個南京城的東西,並把南京燃起大火。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我們銘記曾經日本軍官犯下的罪惡和我國的恥辱歷史。1985年,鄧小平對南京進行了形式巡視,結束後,政府隨即開始建造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工程一共分好幾期進行,終於在2004年建成,並且可以正式開放。

建築•紀念館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劃分為東側紀念館新館及紀念廣場、中部舊館擴建部分和西側紀念館公園三大部分,分別對應戰爭、殺戮、和平三個概念,並由此產生了“斷刀”、“災難之庭”、“和平公園”三個主題場所。建築物採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

紀念館的入口處是一個集會廣場,總面積達15000多平方米。廣場由“冤魂的吶喊”主題雕塑、災難之牆、主席臺水池、十字架和警示鐘等組成,廣場重大活動時可容萬人集會。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冤魂的吶喊”由一個大而傾斜和一個小而低矮的銅質雕塑組成,立於廣場入口;災難之牆、主席臺水池牆面、地面及警示鐘柱體均採用黑色鏡面花崗岩敷貼;災難之牆刻寫十三國文字作為背景牆;十字架、警示鐘分立主席臺兩側,原集會廣場的“殘破城門”及臥地雕塑仍保持原狀。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紀念廣場位於新館與舊館之間,是進入整個紀念館區所經的第一個空間。舊館庭院採用白色的鵝卵石鋪裝,寓意累累白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是一種景觀鋪裝,上面不能行走,而新館廣場必須滿足大量人群集會的要求,所以採用了粒徑更小,顏色更深的級配碎石鋪裝,人走在其上,沙石發出“沙沙”的聲響,猶如冤魂的低聲控訴。廣場上鋪裝的砂石——最普通的建築材料級配碎石。無生命特質的廣場鋪裝,配合周邊肅穆的環境,令人直觀感受“生與死”的主題。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進入廣場之後,左手邊便是新展館。新館建築總面積15900多平方米,呈刀尖狀,東端最高處離地面18米,上下共三層,其中地面一層,地下二層。新館的立面簡潔大氣,南立面長度達180米以上,東端配以“家破人亡”的主題雕塑,以大尺度和特殊的形式給人帶來震撼的心理感覺。從外形上看,新館整個建築如同一個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造型簡潔、有力,恰似一把掩埋在大地中的折斷的軍刀。“軍刀”象徵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而將其“折斷”用隱喻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新館建設時挖掘出的遇難者“遺骸”復位在負二層原位展出,四周用圍牆封閉,其上部頂層屋面留有天窗,適時有一縷陽光直照“遺骸”,象徵遇難的冤魂“重見天日”,得以昭雪、安眠。其內部空間運用傾斜的牆體、緩坡的地面、穿插的橋等,組合成一種錯亂、衝突的壓抑空間。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萬人坑”遺址漂浮燭光寄託綿綿哀思

“萬人坑”遺址是整個院區的核心空間。重新設計的萬人坑遺址外觀像個黑盒子;室內則空間豐富,並安裝了恆溫、恆溼和通風設備,還對遺骸進行了清理和鈣化處理,確保了坑內“遺骸”的安全。觀者通過沙石地面、鏽蝕鋼橋、昏暗的燈光等相結合的環境,可以更直觀地感受曾經的遇難現場。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在“萬人坑”遺址一旁便是祭場。這是一個重新組織和營造的告慰亡靈的祭祀場所,院兩側的碑林和堅硬的石子鋪地形成肅穆的氛圍,庭院之中設置了長明的火炬臺。冥思廳設計得非常幽暗,參觀者可將手中浮動的蠟燭裝置點燃,放在室內偌大的水池之中。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和平公園平復悲憤心情祈盼幸福

步出冥思廳便是和平公園。來到公園之上,近可觀南側青山松柏、北可看勝利之牆浮雕,向遠處望去,則是聳立的和平雕塑及水中的倒影,人們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頓生珍惜和平、祈盼幸福美好之感。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和平公園位於紀念館區的西部,總面積達32000多平方米,主要有館藏交流區、和平雕塑、景觀綠化和照明亮化、水池等項目組成。公園內修建了遊步道、排水溝,地面硬質石材鋪裝,土坡上滿鋪草皮,坡下條石順坡擺設,相得益彰;園內開闢了日本友人捐資的“紫金草”花園等。和平公園整個空間氛圍以表達和平的美好為主題。

雕塑傷城之悲

新館區內5組形神俱備、細膩逼真的藝術雕塑,由中國雕塑院院長、南京大學吳為山教授和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孫家彬教授完成。吳為山教授精心設計的大型雕塑《家破人亡》、群雕《市民逃難》、主題雕塑《冤魂吶喊》《勝利之牆》,成為凸顯各個展區主題的“點睛之筆”。他塑造的手法以刀砍、棒擊、棍敲與手捏相併用,留下塑痕屢屢,恰似心靈傷痕。它是民族苦難的記憶,是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罪證記錄。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孫家彬先生創造的《和平》,位於和平公園內,基座高18米,塑像高12米,總高30米,寓意悼念30萬遇難同胞。雕塑用手託和平鴿的母親與期盼和平的兒童組成,表達了中國人民痛恨戰爭與屠殺,追求和平與發展、期盼人類美好未來的心願。正面有9級臺階,象徵人類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另外在外籍人士為歷史作證方面,新館增加了組馬吉、魏特琳、拉貝三雕像。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陳列兩處“12秒”發人深思

在長達六週,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中,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無辜中國人失去生命。所以在新館中會有兩處陳列對“12秒”著重運用。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一處是在簡約、空曠、寓意深刻的“序廳”。觀眾走入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會是一個鑲嵌在江水中的漢白玉花環,花環前面是象徵生命的“長明火”,每隔12秒,在悠遠的鐘聲響起的同時,花環中就會出現一個遇難者的照片。而序廳的四面,也被佈置得充滿哀思——兩面牆體上雕刻著1萬多名遇難者的名錄,頂部以殘破的城牆為背景,上刻中、英、日三國文字的“遇難者300000”;地面則是燦若繁星的燈和“長明火”,整個序廳光線比較暗淡,但在江水和燈光的映照下,讓您走入當年那個環境,引發您對生命的無限哀思。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還有一處12秒,被運用在留有思考和懸念空間的尾廳。每隔12秒,會有一滴水從高空落下,側面牆上貼著一個遇難者遺像的燈,會同時亮起來然後再熄滅,提醒您,就在這短暫的時間內,一個無辜的生命在戰爭中遭受塗炭。兩處“12秒”既是首尾呼應,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思考,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譴責戰爭、譴責屠殺、譴責恐怖,祈禱人類持久和平。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