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戚繼光的孤獨,揭示了芸芸眾生的掙扎和宿命

幾天前,新聞聯播中出現的金山嶺巨幅長城畫像引起了我的注意。畫上,金山嶺長城盤旋在蜿蜒的群山之間,氣勢雄偉磅礴,非常打眼。

說來也巧,近段時間我正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其中單篇列出的一個人物,在看到金山嶺長城巨幅畫像時,我就想到他了,這個人,正是金山嶺長城真正的修建者,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

《萬曆十五年》:戚繼光的孤獨,揭示了芸芸眾生的掙扎和宿命

要說戚繼光出名,從今人的心理來看,那多半是因為他打敗了小日本,而且是早幾百年前打敗了來犯的日本人,聽著就解氣,給咱中國人長臉,這是現在人的心理,因為近代以來,日本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在明朝即使是後期,當時的中國人還不把日本當回事,甚至看不起,所以稱日本人為“倭人”,這是不同朝代國民心理的差異,這裡不展開說。

單說這戚繼光,頂了一個抗倭民族英雄的名號,換來大家耳熟能詳,但大部分群眾僅僅知道他的名字,本尊是不瞭解的。其實,這個人值得研究,要不然,歷史專著《萬曆十五年》也不可能單篇去寫他。

為什麼值得研究?因為他出現了這種組合 :將領+打仗+功名+謀略+文人+組織管理+政治手腕+廣為流傳的奇聞異事,換句話來講,他是個有故事、耐琢磨、有看點的大人物,能勾起吃瓜群眾的好奇心。

《萬曆十五年》在寫戚繼光這篇時,用的標題是孤獨的將領。這個標題點出了兩層意思,首先,戚繼光是個軍人,而且不是個普通的小卒,是領頭帶兵的將領,將領是他的職業和頭銜,是外在的社會標籤。其次,他是孤獨的,偏向內心精神世界和人際關係。

好,我們暫且從這一外一內,一陽一陰兩方面來解讀這個戎馬生涯、一生波雲詭譎的將領,尋找孤獨背後的命運密碼。

以務實之道,迎來人生高光時代

首先,來看看作為武將的戚繼光。

他什麼家世來頭?他是山東蓬萊人,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6歲的戚繼光承襲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是正四品,主要負責輔助指揮使,分掌訓練和軍紀工作。相當於現在大校軍銜的師級參謀或者作訓科主任。注意,他的第一個工作跟訓練和軍紀有關,這恰恰是他擅長的領域,以至於成為他後來成功的資本。

這個時候,山東沿海一帶已經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各位看官又要注意了,我們平時對古代武將的印象是什麼?恐怕是一介武夫的粗人居多,戚繼光能寫詩,而且是朗朗上口的詩,跟寫下《滿江紅》的前輩岳飛有一拼,這說明什麼?說明戚繼光有文人的底子,事實是,雖然家境貧寒,但是戚繼光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好傢伙,文武雙全,本是文人卻成了武將,跨界人才,這一點,倒是能解釋他後來表現出的運籌帷幄和高超政治手腕。

在山東沿海呆了十年之後,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從這裡開始,他迎來人生的高光時代,連續幾場大戰,大敗倭寇,乃至於最後倭寇和海盜鳥飛獸散,名垂青史。

戚繼光為什麼能打敗狡猾、難對付的倭寇?

你也許要問了,倭寇而已,說白了就是匪徒,有多難對付?

且看,《萬曆十五年》舉了個例子:1555年,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竟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登陸後深入腹地,到處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竟越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歙縣,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以後雖然被殲,但是被他們殺傷的據稱竟有四千之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倭寇厲害,戚繼光更厲害,憑什麼?

《萬曆十五年》替我們總結出了兩個原因:一是組織了一支新型的軍隊,招之能戰、戰之能勝;二是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

我們先看看第一點,拉起一支新隊伍。這相當於另起爐灶了。為什麼?因為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不堪所用,現實逼他想辦法解決問題。他發現

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加以訓練並逐步擴編,慢慢壯大。

這支隊伍怎麼組建和運作?答案在他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裡,包括宣佈招兵的辦法,規定月餉的數字,擬訂分配列兵職務的原則,明確官兵的職責,設計隊、哨、局的組織,統一武器的規格,頒發旗幟金鼓這一類通訊器材等等一整套建軍方案,說的比較細,也比較系統明白。總結起來,核心有幾條:

——招當地淳樸可靠的青年農民。

《萬曆十五年》提出,戚繼光的募兵原則是隻收農民而不收城市居民。他訂了一條招兵的奇特標準,凡是臉色白皙、眼神輕靈、動作輕快的人一概不要,連門都不讓進。因為這種人幾乎全是來自城市的無業遊民,實為害群之馬,一旦交鋒,不僅自己會臨陣脫逃,還會唆使周圍的人一起逃跑,便於後來嫁禍他人。戚繼光認為,農民因為淳樸樸素,沒有太多心眼和滑頭,所以忠實可靠。

——建立鐵一般的紀律+刻苦、精細的訓練+武器、人員的協同配合。

戚繼光制定的賞罰原則並不完全決定於戰鬥的勝負。即使大敗,有功者仍然要給予獎賞;相反,即使大勝,作戰不力和臨陣脫逃者仍然要受到處罰。

講個故事:1562年的一次戰役中,戚繼光命令部隊奪取一座倭寇佔領的石橋,第一次進攻失敗,一哨官軍36人全部陣亡。第二哨繼之而上,又損失了一半的人員。這時剩下的官兵企圖後退。在現場督戰的戚繼光親手殺了哨長,才使攻勢得以繼續不減,最終擊破敵陣,大獲全勝。殺一儆百,你說鐵不鐵?

新軍在操練上,講究技術,進行姿勢動作分解,每一個動作都有相對的攻防兩個方面;在實戰中。重視聲東擊西,出其不意。

在協同配合上,每一個步兵班同時配置長兵器和短兵器,進而再對兩類兵器按人員戰鬥位置進行細分。十二人的步兵班是一個有機的集體,預定的戰術取得成功,全靠各個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個人突出的機會。

上面這些乾貨,都證明戚繼光在組織、訓練、管理方面具備卓越的才能,前文也提到過,他從軍的第一個職務,也是負責這個領域,可謂看家本領。

兵說完了,那再看看將。將非常非常重要,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所以,《萬曆十五年》認為,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唯一因素。

戚繼光在指揮上有什麼能耐?

——他考慮的很細、很密。在他指揮部隊投入戰鬥以前,習慣於把各種條件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反覆斟酌。哪怕一些很小的事,比如士兵在遇到敵人之前以小便為名企圖脫隊,比如戰場上的火器有多少能用等等。在臨陣前的兩三天,戚繼光就要求偵察連每隔兩小時報告一次敵情。他製作了紅黑兩色地圖和泥塑地形模型,一目瞭然,他還用念珠作為計算時間的根據。

——戰術方針實用有效。他所常用的戰術是集中力量突破關鍵一角或一點。主張佔有數量的優勢,速戰速決,擅長伏擊制勝。

戚繼光具有特色的一整套建軍練兵打仗之道,使他組建的新軍帶上了濃厚的個人色彩,被稱之為“戚家軍”。這套東西,很難說對後世的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練兵打仗沒有產生影響,因為湘軍、淮軍身上明顯可以看見戚家軍的影子。這套東西,對今天的職場中人也有啟發借鑑意義,怎麼建組織、怎麼帶隊伍、怎麼管理培訓,怎麼爭市場,原理都是樸實簡單的,萬變不離其宗。

如果再往下追,戚繼光這套實用技術的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萬曆十五年》又給了一個不算是標準答案的答案——務實精神。也就是說,戚繼光是一個務實的人,具有清醒的現實感。正因他看到了與倭寇白刃戰的殘酷,他才選用抗打、容易聽指揮的當地青年農民,嚴格督促他們訓練作戰;正因看到他的部隊始終只是一個戰術單位,火器既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南方的水田也使騎兵不能往來馳騁,無法創造出各兵種協同作戰的複雜戰術。所以,他放棄了整體戰,轉而採用簡單、靈活,實用的突擊戰術。正是務實的精神,使他成為一名擅長實戰的將才,但前面提到的文人能寫善作的底子,又使他能總結出規律,編寫出軍事著作,正是這種特質,使戚繼光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軍事家,薪火傳遞。


他的務實和孤獨,相愛相殺、陰陽交錯、此消彼長

戚繼光內心是孤獨和悲涼的。

1568年年初,在好朋友、高級文官譚綸的推薦下,戚繼光履新,從南方北上,在薊州任職薊州總兵達十五年之久。

他繼續以務實的精神,依託戚家軍的班底,進行薊州軍鎮的軍備改革、訓練薊州軍、尋求朝廷支持以購買軍馬、製造火器及戰車、精心研究新戰術以抵禦韃靼、修築長城、增造“空心堡壘”以增加防禦功能,總之,一切都是為了鞏固邊防。

在繁忙的軍務之中,他還抽空寫作他的軍事著作和詩文。他的第二部軍事著作題為《練兵實紀》,刊印於1571年。九年之後又刊印了他的詩文集《止止堂集》。

然而,在他不知疲倦、活力一如既往的時候,他已經嗅到了潛在的危機,這個危機,最終使他孤獨終老。

戚繼光的身上,務實和孤獨,彷彿是相愛相殺的一對情侶,陰陽交錯,此消彼長。

正因為務實,成就了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和技術,使他功成名就。

正因為務實,使他看到了明朝重文輕武傳統下,掌握實權的文官集團對武將的角色設定和忌憚提防,他因務實而得來的謀略和推進的軍備改革,反而使他成為武將中的異類,文官眼裡的威脅,孤獨感由此產生。

正因為務實而識時務,更可能為擺脫孤獨,他開始與文官集團中的精英和領袖拉近關係,先是譚綸,後是首輔張居正,得到了他們的賞識和大力支持。他給張居正送厚禮,派精兵送張居正返鄉撐排場,頻繁和張居正通信等等,顯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

還是因為站隊權臣張居正的務實,在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時,受到連累,最終孤獨的死去。


《萬曆十五年》中有描述戚繼光生命中的最後幾年的寂寞和淒涼:

張居正死後七個月,他被調任為廣東總兵,官職雖然依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拱衛帝都的重要地位。再過一年,清算張居正的運動達到最高潮,戚繼光的精神更加消沉鬱悶,於是呈請退休。可是當時的環境已經不允許他保持令名,據官方文件的記載,他和遼東總兵李成梁同時作為前首輔的黨羽而被參劾。萬曆皇帝原諒了李成梁而把戚繼光革職。戚繼光罷官家居以後,只有很少幾個朋友仍然和他保持來往。陽曆1588年1月17日,戚繼光離開了人間。當時,政府的正式檔案中並沒有提到這件事情。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經遺棄了他。他以前統率十萬大軍,素以慷慨著稱,對朋友尤為豪爽。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後,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藥不備。英雄末路,使當時和後世的同情者無不扼腕嘆息。

1595年,戚繼光死後7年,朝廷以薊州兵變的名義,絞殺了戚家軍。戚繼光和他親手建立的軍隊,正式走入歷史的塵埃。

眾人皆醉我獨醒。因為務實,所以清醒,進而孤獨。

識時務者為俊傑,因為想全力擺脫孤獨,不成為異類,所以不得不去識時務,去拉攏和站隊,甚至同流合汙。

所以,戚繼光是一個矛盾複雜衝突的人物,這或許能解釋他一生中許多難以解釋的事情。比如,他生前娶妾三人,生子五人,可是直到他的兒子長大成人,他卻能全部隱瞞了他們的存在,他潑悍的老婆竟然不知他有兒子的事。

他在部下面前提到士兵生活的痛苦,可以灑下同情的眼淚。他廢止了讓士兵採伐柴薪以供他家用的成例,有一年大年三十,總兵府中竟因為缺乏柴火而不能燒年夜飯。可是當時北京著名餐館的名菜,如抄手衚衕華家的煮豬頭,卻可以百十里外騎馬送來供他享用……

戚繼光文武雙全,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在務實和孤獨之間的徘徊和選擇,你覺得我們普羅大眾能避免嗎?舉目望去,你我不一樣在局中飄蕩嗎?要清醒還是要迷醉?選擇煙火還是保持孤獨?糾結之間,以我們務實的眼光回看,戚繼光孤獨的背影,竟好似芸芸眾生的掙扎和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