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動物尚且有恩怨之分,更何況文明程度較高的人。早期的人類,從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了對於生死的看法和行為,在早期社會之中,死亡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因為各種條件的威脅讓他們生活十分艱難。而從今天的考古發掘來看,古人對於死亡之人並非棄而遠走,而是對其有一定的善後處理,或許蓋上土石稻草,或者送到隱蔽之處,而信仰往生之術的他們,始終相信逝去的親人會為他們帶來祝福。

而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發展,對於死者的尊重也越來越高,不再是早期社會中的簡單處理。從現今發掘的原始部落遺址來看,他們已經有了集中設置陵園的習慣,而到了夏商周時期,人類社會更是有著極大的進步,死者可以有更多的陪葬物品,也有了專門的棺槨,以保障他們的屍體不被其他生物破壞。而從漫長的古代歷史來看,雖然部分地區或民族因為信仰的不同,採用了火葬、水葬、天葬等形式,但中國古代的主流殯葬觀念還是很以土葬為主。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而到了今天,因為各種各樣現實因素的影響,火葬便成為殯葬行業的主流,而這無疑便是讓傳承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殯葬文化有所缺失。對於此,北大教授吳飛直接坦言:現在中國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儘快把逝者處理掉。

那麼,對於土葬這種傳統習俗來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定位?

傳統殯葬文化是“陋習”還是“人性之需”?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都要經歷的過程,從嬰兒的出生到老人的逝去,是一個既定的過程,雖然古代有不少帝王追求過所謂長生的幻想,但最後都敗給了現實,也不得不駕鶴西去。因此,古人對於死亡是極其看重的,尤其是對於殯葬文化有著十分濃重的儀式,因為他們始終相信這是對於死者的尊重,而且他們能夠為家族帶來一定的福報,也就是因果之說。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雖然說隆重的儀式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的,像帝王家庭那樣的儀式更是許多人不敢奢求的,除過那些達官貴人們,許多普通人的喪葬其實是十分簡單的,但這並代表他們會在喪葬之事上有所敷衍,尤其是在古代“孝道”文化極度盛行的環境下,喪葬便是一種很好的表現。

因為史料的流失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們很難仔細瞭解古人在喪葬文化方面的具體過程,但透過今天一些儀式的流傳以及壁畫的發現,讓我們對過去的時代能夠有所明晰。在甘肅敦煌壁畫之中,有一組出殯圖,栩栩如生的畫面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了那個時代裡的文化,看到了古人對於喪葬的重視,因為那樣的場面在今天無論如何都是不會出現的。

在許多人心中,傳統的殯葬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更是一種道德教化和文化傳承,漫長的歷史發展之中也有幸將其流傳下來。我們不否認傳統文化之中存在的一些糟粕,但是能夠流傳數千年的習慣,除了那些糟粕,其實也有一定的精神傳承,而這也可能是殯葬文化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很多人說,怎麼不像人家外國人學習,死後的形式那樣簡單,省錢還省力。其實有這個觀點的人要記住,這是在中國的土地之上,兩者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家庭是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東西,生活息息相關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家庭之中一位親人的逝去是一個很不願見到的事情,因此他們會為了表示自己的重視,給他一個風風光光的葬禮,這也許是大多數中國人心中最簡單與樸實的想法。

當初推行火葬之時,很多人也是不願意,但奈何大勢所趨,很多人即使偷偷進行土葬,但是被人舉報之後,還是會拉去火葬,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很多人也就放棄了“土葬”的想法,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對於火葬是認同的。畢竟“留有全屍“可能是大多數人心中的執念。

而對於現在的殯葬形勢,吳飛教授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國人的心中,追悼會不算是喪禮,它是一種很粗糙的模式,所謂的‘131’:念一遍悼詞,鞠三躬,繞一個圈,這不是儀式,不能算是喪禮。喪禮儀式最重要的是告

別之前的弔唁和守靈”。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流水線形式的現代殯葬,讓很多人對於死亡有所忌憚,因為這樣感覺不是很被尊重。尤其是古代的守靈文化其實是一個很被重視的過程,雖然我們聽過各種各樣的怪異傳聞,但無可否認的是守靈在古代喪葬之中佔據了重要一環。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也許,他們心中並非是鍾愛於土葬這種形式,而是土葬滿足了他們與親人的最後一份留念,“死者為大”的觀點讓他們的始終相信自己的親人會給自己帶來好的祝福,這也就是祭奠文化一個很重要的來源。

中國人的土葬觀

在為什麼支持土葬上,吳飛教授給出了三個觀點:

  1. 土葬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之一,上下已經沿襲了數千年,如果到我們這裡斷掉,是不是對傳統習俗的一種放棄?
  2. 由於火葬技術不夠成熟,火葬會造成大量的環境汙染,這與我國所提倡的環保格格不入。與此同時,隨著火葬的人越來越多,公墓的面積越建越大,而且公墓通常採用的水泥大理石結構,很難被大自然給降解掉。反而是傳統的土墳在幾十年後會隨著時間漸漸消失,根本不會對土地造成任何傷害。
  3. 人是一種高級情感動物,人被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完全就是當成垃圾處理了。這樣的做法沒有人文內涵,也是對死亡的一種褻瀆。

我們尚可理解現在城市之中因為用地的緊張,沒有足夠多的土地能夠滿足土葬的要求,因此集中化的陵園也就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而這也造成了許多人的負擔,陵園不僅僅是需要購置費,還需要維修費,相當於是給死者買個房子,並且還有使用年限。這確實對於土葬來說,有著太多的不尊重,要知道在農村的不少地區,還有這祖墳的說法,有的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而新時代下的殯葬文化完全是將兩者割裂了。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現在基本上每個城市之中都會有火葬場,這也是城市發展的要求,當然我們都可以對此表示諒解,但是對於其中一些人的執念觀,我們也確實感到不舒服,就像前文所說,流水線的形式沒有了對死者的尊重。可能讓許多人接受不了的還是火

化這一步,也曾經問過不少村裡的老人,他們都表示了對於火葬的排斥,因為他們覺著這種形式完全難以接受。

而且,中國人的信仰與喪葬有著很大的關係。如今我國將清明節劃定為了法定節假日,也足見這一節日對於人們的意義。祭祀先祖,緬懷前人更是中國文化不可忘卻的一部分。

就像我小時候,家裡還是有著土葬的習慣的。每年一定的時間內,會有祭祖的習慣,不僅僅是逢年過節,就是結婚、或者蓋房等大事,都會向先祖彙報,告訴他們近年發生的一些事情,生者與逝者之間,人們始終相信會有一定的關聯。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原始社會時期對於逝去之人的祭奠起源於他們睡夢之中對於他們的再現,其實有著一定的敬畏觀,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寄託,畢竟是曾經朝夕相處的人,人們始終不相信他們的遠去。

而傳統的殯葬文化則是與死者的最後聯繫,給他們最好的牌面,讓他們有個好的善終,這也許是傳統喪葬最大的意義。

走出“喪葬”的困局

吳飛教授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無論哪種下葬方式,都是“出於效率和實用主義的考慮”的極其簡化的喪禮儀式。

現在的人們被各種瑣事牽絆著,工作的人因為繁忙回到老家也只有寥寥數天的假期,也自然很難完成古人的那些儀式。而即使是那些還在堅持土葬的地方,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形式放棄一些傳統的習慣,尤其是人死之後還會有各種各樣的祭奠方式,但是因為繁瑣也被他們而簡化。也許殯葬確實不是形式上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能夠有著一份敬畏之心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火葬也不是不可以,因為這是時代發展下的需求,如果僅僅從形式上來抨擊,就確實有點形式主義了。在祭拜之時,倒不如學習一下南方一些城市的方式,在殯儀館設立符合家庭儀式要求的靈堂、告別廳,用於親友的弔唁,舉行追悼儀式。保持著最大的人情味,這也是才是現代殯葬文化需要解決的東西,就單是人情味來

說,便是很多人看重的。只是,在北方的許多城市之中,喪葬儀式便是缺失了這種。

吳飛教授提倡的恢復土墳的方式,在我國自然是很難實行的。因為大多數城市,因為用地的緊張,不可能會有那麼的地方來供人們安葬。或許火葬也是目前最為無奈的一種最佳選擇。


北大教授: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


只是,火葬之後的市場被一些人過於市場化,高昂的價格也許才是大多數人牴觸的原因。人情味不在,充滿了市場化,自然也會受到了人們的排斥。因此,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讓這些市場化的因素在其中的影響力降低。

結語

“安土重遷”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落葉歸根也是他們永遠的追求,土地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說是最深的執念。

現在的殯葬制度需要在良性發展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堅守在倫理道德之上,而不是被形式所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