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十六章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得道的人见解通常都非常微妙玄通,一般人不能理解。

因为不可识,所以勉强形容一下:

办事沉稳,就像过冬天的冰河;

有警惕心,就像时刻防着邻居;

姿态端正,就像在做客;

为人温和,就像融化的冰川;

性情淳朴,就像天然的木材;

心胸宽广,就像宽阔的山谷;

有包容心,就像能浑浊的河流;

深沉恬淡,就像神秘的大海;

行动灵活,就像风一样。

谁能让浑浊之物慢慢沉静呢?

谁能将静止的事物重新恢复生机呢?

保持此道的人,欲望不会太满,

因为没有太多的欲望,所以能够推出新的事物。

有道之士深不可识,捉摸不透的形象充分体现了“道”的无色、无声、无形。


今日阅读 |《道德经》第十五、十六章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虚无的境界,才能拥有平静的内心。

万物共同生长,我以虚静之心观察他们的往复。

万物都要回复到他们最初的状态。

归根即“静”,“静”即回归本真。

回归本真为自然规律。

知道这种规律则为“明”。

不认识规律,乱作为,就会找来灾祸。

知道这种规律,才能够包容,包容才能够做到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才能够称王,称王遵循自然规律,这种规律即是道,恒久遵循道,则不会有危险。

在这章中,老子认为只有致虚守静才能认识“道”。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认识到并遵循它,才能够指导自己做出正确行动。

今日阅读 |《道德经》第十五、十六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