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於洪:秋家村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

本報記者 張徵 趙潤汐

“現在日子老好了,這路,這村部,都是駐村第一書記來之後修的,沒讓咱村民花一分錢。”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區秋家村62歲的村民李長娟,坐在寬敞潔淨的新房裡,聊到這兩年秋家村的變化,難掩心中的喜悅與激動。

走在平整乾淨的柏油馬路上,看著身邊花草樹木,很難想象,兩年前這裡的環境會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秋家村的第一書記安乃禹,在上任之後,就將“建村部、修村路、領致富”九個大字,寫在了他的駐村日記上。如今兩年過去了,紙上的字逐漸變成了秋家村的新樣貌。

“秋家村現在一共有400多戶,1075人。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30000元,預計用不了兩年就能達到40000元。現在村裡用徵地補償款已經為一部分符合條件的村民繳納了社會養老保險費,未來我們要讓所有村民都有社會養老保障。”村支書張金權滿臉幸福地向中國經濟

時報記者介紹著村裡的情況。

環境好了,老百姓的精氣神才能好

8月14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來到了秋家村,切身感受到了秋家村環境的變化。在採訪中,當問到村子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時,村民們會不約而同地提到“村路、村部和路燈”。村民們介紹,村幹部發現村民們出行不便、沒有組織生活的情況,經過多方溝通努力,2018年6月動工,經過5個月的施工,366㎡的村部終於拔地而起,廣場壓了、圍牆壘上了、大門安上了,一個嶄新的村級活動場所建了起來。在新村部裡,組織生活更加規範,百姓辦事更加方便,秋家村的黨群關係也越來越好。

說到乾淨整潔的街道環境,李長娟打開了話匣子,“我就是在咱村子裡做保潔工作的,負責一條路,可好掃了。這些都要感謝安書記,他來了之後幫咱們修了路,還安了路燈。路兩邊的花花草草也是後來種的,可好看了。”村民們臉上幸福的笑容,是對環境改變最好的讚揚。

為改變村屯面貌,安乃禹擔任第一書記後,充分發揮選派部門優勢,積極協調區交通局、建設局等部門,爭取扶持資金1100多萬元,分別於2018年實施了村內道路修整工程、2019年綠化亮化和農村改廁工程,新修道路8000延長米、安裝路燈101盞、種植灌木4000餘株、改廁141戶,全村19條道路全部實現了硬覆蓋,一多半的村民像城裡人一樣用上了沖水馬桶。路好走了、燈點亮了、環境美了,老百姓心裡也敞亮了不少。如今的秋家村,乾淨整潔、綠樹掩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三方協作,因地制宜帶領老百姓致富

42歲的村民韓鳳波,原來以在外開貨車拉長途為生,後來聽說村裡要集資以合作社的形式開辦種植基地,就回到村裡。他對記者表示,“在外跑長途十天半個月回不了家,回來一次待兩三天就走了。在基地這邊幹活,離家近,能照顧家裡的老人,還能多掙點錢,多好啊。”

像韓鳳波這樣本來在外務工後來回到村裡大棚幹活的村民不在少數,村書記張金權向記者介紹,以前村裡有部分因為身體、家庭等原因不能外出務工,但又達不到困難戶標準的邊緣人群,自從基地建成後,這部分村民不僅可以到基地工作,還可以在村裡的幫助下銷售草莓,增加收入。

李志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因為身體原因不能進行重體力搖動,在村裡沒有基地之前,他每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去年,基地建成後,在村裡的幫助下,李志佳反季賣草莓為家庭創收近5萬元,大大改善了生活。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瀋陽市于洪區在帶領周邊村鎮脫貧奔小康的路上,將區級事業單位中特殊崗位的領導幹部下放到村裡,成立了“于洪區接到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專門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遇到的問題。考慮到秋家村位於毗鄰瀋陽市市區的實際情況,村辦黨辦和服務中心決定要立足第一產業,優先解決村裡不能外出務工的村民的生活問題。

經過村民與村幹部們的多方協商,秋家村成立了瀋陽市豐達綠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總投資500萬元的豐達綠生態園項目落成,共流轉土地132畝,建成了20個高標準鋼架結構草莓大棚。生態園的建成不僅增加了村民的租地收入、承包人的經濟效益,更帶動了村民就業,尤其是在銷售旺季,整個生態園能夠安排100多名村民就業。

未來三年,立足基地發展二三產

當記者問到,當初為何選擇在秋家村建立生態園時,服務中心的陳霖主任認為,秋家村緊鄰蒲河秋家段,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資源豐富,但在農村想要直接發展二三產業很困難。在他看來,想致富還是要緊緊依託於第一產業,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是首選。草莓作為遼寧地區比較受歡迎的水果,種植技術成熟,銷售渠道多,特別是考慮到今後的發展,反季草莓是他們建成大棚後首選的種植作物。

52歲的村民李戰對記者說,“咱農民也不懂啥規劃,就是跟著村裡幹。我以前在外面打工,後來聽說村裡要建設草莓基地,就回來了。以前咱家那點兒地就種點苞米啥的,收成不穩定不說,價格也低。去年種草莓,給基地打工,咱家多收入了一兩萬呢。以後這大棚還得擴建,那掙得就更多了嘛。”

村民切實感受到了收入上的變化,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果蔬基地的建設中來。談到基地未來發展,村民們表示,未來兩三年內,在現有20個大棚的基礎上,至少再擴大3至4倍。同時,也有部分村民已經參與農產品直播帶貨,在疫情期間,嚐到了直播賣貨的甜頭。

村民們表示,非常願意參與到基地的擴建中。談到村裡在規劃的採摘民宿旅遊項目時,韓鳳波說,“我家裡有空的房子,能增加收入多好啊!希望以後來咱們村子玩的人越來越多。”

談到未來,村民們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紛紛表示,相信在村領導的帶領下,生活會越來越好,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