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已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就会觉得自已的名誉受到了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就会淡薄。”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约翰·洛克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英国哲学家、绅士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约翰·洛克


养育和教育孩子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涉猎方方面面,需要教育、文化、历史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综合知识,还需要父母拥有教育的智慧、育儿的经验、宽容的心胸以及放大的格局,这些都是衡量父母教育水准的主要来源和依据。

然而,当代社会,虽然我们的信息与科技飞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思维仍然存在固有的理论层面上,许多父母年轻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在教育孩子的细节工程上,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现象,从而使得父母变得焦躁、急躁和烦躁,非常不利于健康的家庭教育可持续进行。

家庭,是教育的港湾,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就是过去的那个孩子,孩子就是未来的那位家长。

身为父母,必须学习,你的学习,你的进步,你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都会熏陶着孩子,都会左右着孩子。你可能看不到,但是孩子能感觉到。你可能抓不到,孩子能够学习到。一切都是潜在的规律。

下面笔者从: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是检验孩子潜教育的试金石; 对孩子影响最深的“父母潜意识教育行为” ;追溯古人正面鼓励式教育和古人教你批评孩子应该避免的七个坑 ;以史为鉴,寻求批评孩子的教育艺术与方法,如何让孩子心服口服,知错能改,逐一展开论述和探讨。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父母是孩子楷模,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是检验“潜教育”的试金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潜教育这样认知:

“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基本没有多少分辨和选择的能力,被动接受着父母的给予,父母给孩子的一切就是自己内心教育理念的投射。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父母的影子。这个是毋容置疑的现象和规律。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越来越像自己,是因为遗传因素,其实不然,这是由于后天的潜移默化的潜教育造成的:孩子许多方面都在复制着父母的特点,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和榜样,通过孩子的表现和是否进步,检验父母教育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孩子就是父母教育的试金石。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父母的镜子找不到了怎么办?

很多父母喜欢探讨教育,更喜欢怨天尤人,喜欢埋怨客观,认为孩子的不好的习惯和行为来源于学校和老师,来源于孩子的天性,在寻找原因的时候,就是没有找到这面镜子,没有用镜子找一找自己,再照一照自己。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的潜在影响。

这就是把镜子给丢了了,镜子丢了的原因是什么?

父母忽视了“潜教育”,而是看到了“显教育”。

我们看到的孩子字写的好不好。作文写得好不好,数学题做得快不快,英语朗读的时候是否流利。这些都是“显教育”,你看见得见,摸得着。

可是孩子身上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影响出来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熏陶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优秀,或者拙劣,只不过通过的方式是“潜教育”。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孩子除了看见的学习成绩意外,基本都是潜教育的结果,孩子的意志、格局、品行、性格、习惯等,都是通过父母的欠教育形成的,潜教育的作用根深蒂固,直接决定孩子的各方面的进步和后退,

优秀的“潜教育”成功的父母,不是只停留在口头的表达上,更重要的是看家长的行为,不是在于“说教”,而是在于“行动”。

孩子因为你的言行举止的潜移默化影响,自然形成自己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形成孩子自己的初级三观萌芽,这是最佳的家庭教育氛围。

由此可见,父母的镜子丢了怎么办?自己把他找到,只要你用心,镜子还会物归原主,找到自己做的不好的方面,积极改正,对孩子的良好影响就会凸显出来。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负面“潜教育行为”就是这五个坑


①当着别人面前批评孩子

面对犯错的孩子,担心在孩子面前树立不起权威,必须批评,可能批评了却不起作用。

批评教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常常使用的教育手段,对此,许多父母喜欢用疾风暴雨般的批评方式,有的家长说:“训斥或臭骂他一顿,我自己也挺解恨,这孩子太气人了!”诚然,这种所谓的“大发脾气式”批评的运用可能收到暂时效果,但它是表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会痛苦地发现,孩子对家长这种近乎原始的批评方式越来越无所谓,这是家长面临的课题,也是考验,更是挑战。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②父母的争吵喋喋不休,促进孩子的焦虑心理形成。

现在的许多家庭父母在一起,好则好,不好则吵,吵的时候根本不顾及孩子是否接受,孩子是否在身边。情绪化特别严重,而且在争吵的时候往往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导致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学到了这些感觉。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是不一样的,如果成人的世界充满了怨气,充满了怨言,成人的争吵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天长日久,孩子变得焦虑了,这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吗?

所以当你想争吵的时候,想一想孩子。想一想孩子将受到的影响,我们觉得一切都会变成可以解决,父母也就会有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也许当你蹲下身来拥抱一下孩子。当你把微笑带回家的时候,就是你解决负面潜教育行为的最好方式。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③过分“爱”和“保护”。

你在扫地,孩子进来帮你,你赶紧一把将工具夺过来:“不要多管闲事,你能扫明白吗,进屋去,写好作业比啥都强?”把孩子赶出大厅。

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从来不给自己买任何奢侈品,可是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他要什么你给买什么?你认为这就是给她的爱。孩子就会认为爱我就是给我买最贵的东西。爱我就是把最宝贵的东西送给我。所以他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他觉得爱和金钱一定要画等号。他从来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和不容易,因此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④“看看别的孩子,比你强多了!”

总是看别人家的孩子好,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要比你的孩子优秀,而这种平时的潜移默化体现在你的言语举止上,孩子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他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什么都比自己优秀。因此,他的自信心就逐渐的失去了。这个失去的原因就是由于父母的比较,潜意识的暗示带来的。不仅教会了孩子自卑,还教会了孩子嫉妒。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⑤答应孩子的事父母始终做不到,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但父母却做了

有的父母喜欢答应孩子承诺孩子,但到时候那就失去了信任,也就忘了这件事了,因为他是大人,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没有人去给你问t问责,所以说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种家庭教育带来的诚信危机,对孩子影响是持久的。

许多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这样应该做那样不应该做,但是自己能去照样做,孩子就发现父母说的都不对,因父母说的他都不去做,父母说不应该做的,她都去做到了。所以父母就给孩子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就是完全可以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行动可以和语言完全不一致。

孩子永远是家长投下的影子,家长永远是孩子长大的样子。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古人鼓励式潜教育作用巨大。在七种特殊情景下,孩子不应该再被责骂

在教育这件事上,中华民族是得天独厚的,中国历史上对教育孩子是特别重视的,重视方法,而且不会鼓励当众批评,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这种鼓励式教育在古代其实很盛行。还很有效果。古代最受推崇的往往是思想家和教育家,潜教育教子育人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经典,时至今日都可以借鉴。

大宋学子把:黄金屋和颜如玉当做加油。

宋朝之后,每次参加考试的学子都会彼此互相打气,喊着:颜如玉!黄金屋!这样的口号,相当于加油,表达了对读书理想的喜爱的渴望。想一想,如果当代参加高考的同学在考场门口喊上几嗓子这句话,是不是比加油更有意义。

《劝学诗》

宋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成为古代战场上正面教育与励志标准。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

"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北齐以后,历朝士兵们比较喜欢把这句话当做励志语言:要玉碎!!不瓦全!在战场上给自己打气,对战斗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清朝至近代,更多的学子在赶考之前,喜欢说:有志者,事竟成 对自己起到了激励的作用,特点是通俗易懂。

《后汉书·耿弇传》对此有最先表述:

“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后来清朝 蒲松龄撰 自勉联流传世间,为学子竞相学习自勉: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后汉书对学习的激励作用和潜教育有着非常生动的论述,其中的“努力!疾风知劲草”,至今让我们位置敬仰和佩服。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和鼓舞,让听者充满自信和精神动力。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后汉书·王霸传》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直到明朝,大学者吕坤认为,小孩子如果犯错,有七种特殊情景下,不应该再被责骂。对潜移默化的潜教育的论述可谓之详尽细致,达到一定高度。

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曾在他所著的《呻吟录》中提到:

“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明朝学者 吕坤

1. 对众不责

当众责骂,孩子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也有很大影响。等到四下无人或者回家之后再进行严肃批评。

2. 愧悔不责

孩子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已经愧疚后悔,就不要再责骂了。心理压力已经很大,请勿火上浇油。

3. 暮夜不责

在晚上快要休息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睡眠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大发雷霆,会影响第二天正常学习。

4. 正饮食不责

如果正在吃饭,最好不要责骂孩子了,心情差的时候胃口也不好。

如果孩子已经在悲痛当中,就不要再雪上加霜了,可以选择等孩子心情好一些再回头来进行教育,切忌悲上加悲,情绪上容易走极端。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5. 正欢庆不责

不要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责备,孩子高兴的时候激动像一团火,被淋上一盆水,情绪从最高兴直接跌到低谷,对孩子心理和生理都是不太好的。

6. 正悲忧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在悲痛当中,就不要再雪上加霜了,可以选择等孩子心情好一些再回头来进行教育。

7. 疾病不责

孩子如果正处在生病的阶段,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应该是父母的关怀和呵护。

吕坤从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去书写了所谓“七不责”。现代家长其实还可以进行延展,当孩子目前的情况不适合被责备的时候或者责备他反而会有不好结果,就可以暂缓责备。因为你如果不遵守 ,就不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掌握并运用好批评孩子的教育艺术,你就是家庭教育中最牛的父母

历史案例为我们进行潜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尤其是体现在批评孩子的艺术方面,更凸显出宝贵价值。

批评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需要父母亲自总结、学习和修正才对。

面对犯错的孩子,家长难免会有顾虑:一方面怕孩子太脆弱,经不起批评,唯恐自己一不小心说了重话,伤了自尊心;另一方面担心在孩子面前树立不起权威。

批评孩子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让孩子心服口服,知错能改,则是一门教育艺术了!为此,笔者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一 、 当众提醒,背后教育

古代,有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的说法。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出自明朝朱用纯《朱子家训》

其原文为“堂前教子,枕边教妻。”人前教子是比较正式严肃的训戒,也包含替孩子向别人道歉的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需要道歉的,需要学习朱子家训。

不需要马上道歉的,暂时不要责备孩子,在众人面前给孩子尊严。回到家郑重和孩子谈谈行为表现,让孩子自己思考,找出问题点并注意改正,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有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缺点和毛病时,不管身边有没有别人,一顿疾风暴雨式袭击。

对自尊心强和脸皮薄的孩子,不分场合地批评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十分局促,甚至没有自信心,这是令人遗憾的教育方式。

家长一定要回家“一对一批评”,必须告诉孩子家长回家教育孩子,是给孩子留足了面子,这样,孩子会有感激心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二、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自己的镜子,树立好孩子心目中的好形象

古话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批评,首先要让孩子对自己信服。很多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本身做着错误的示范,却要求孩子能够做得正确,难免会遭到孩子的质疑:“你还不是一样不够优秀,凭什么说我?”所以,我们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良好形象

纪伯伦曾说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纪伯伦 "黎巴嫩文坛骄子" 阿拉伯文学代表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是照见你真实模样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而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


杨绛从小就受父母影响,爱读书,看古典文学、小说。找父亲的藏书来读,于是喜欢上了读书。

杨绛的父亲从来不训示她如何做,都是通过行动影响的,通过爸爸的做事行为潜教育方式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意义。

杨绛的父亲在京师高等监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

杨绛对女儿也是从不训示。女儿见杨绛跟钱钟书喜欢读书,也跟着学,拿本书来读,后来逐渐入道。

女儿学习外文时,钱钟书不告诉她,让她自己继续悟道,父亲在一旁关注,及时表扬。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射着自己的形象,行为和人生与道德标准。父母可以从镜子里找到真实的自己,通过不断修正,逐步完成在孩子心目中比较美好的教育形象,带动孩子一同成长。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杨绛

三、就事论事,一事一议。

父母尽量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不要总翻旧账,家长也不要总是用自己小时侯的优秀成绩, 用来和孩子现在的退步成绩做对比,这样没有教育效果。

当孩子做一件事情,因为不熟悉而磨蹭的时候,家长可能随时会强势介入,帮孩子完成这些事情。这些做法无形之中,就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有的父母会贴上很多标签,比如说好动安静,懒惰、愚蠢等。这样的做法容易毁坏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亲密感就会削减。

一位母亲这样批评孩子说:“你除了玩就是玩,到底能干点什么?我看你是不可能出息了!”

这种以偏概全的批评方式,会让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批评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下次做好,可孩子却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的眼里一无是处。所以,批评孩子时,我们就事论事,一事一议非常重要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四、“苦药”包上“糖衣”孩子容易接受。

批评是良药,可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表扬,良药苦口,,这时候考验父母的智慧,那就是给批评的“苦药”包上“糖衣”。让孩子容易接受。

批评孩子时候,告诉孩子,么一个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关键是改正。你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进步现象,然后逐步退出孩子需要修正的地方,一步一步地介入。

世界教育心理学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值得家长为之借鉴。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师。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希望雕像能够成活。上帝感其所诚,使象牙姑娘获得了生命,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情侣。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你想飞,你就要相信自己能飞,可能你的灵感和灵魂就会长出翅膀。

如果家长预言孩子会成为人才,孩子会接受到喜悦的信息,及就会自觉努力;如果预言孩子傻瓜一个,是朽木不可雕也时,孩子可能真的是一个傻瓜的结果。因此“苦药”包上“糖衣”孩子容易接受,就是源于这个哲理。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五、孩子表态改正,父母需要赞赏配合。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的态度非常关键。有的父母喜欢打击:你还可能进步吗?要紧不早就进步了!

父母应该及时勉励,马上赞赏,给孩子以动力和勇气,让孩子懂得赞赏的力量。要在言语中表达出来对孩子的信任,要把批评当作促进孩子进步的强心剂,把批评当作孩子前进的助推器。

家长的鼓励非常重要,会让孩子把批评当做前进的动力,把批评当做努力的原因。父母积极的赞赏态度,让孩子明白,一切通过行动完成,批评只是让自己走得更好,走向成功。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结束语

家长的潜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关键。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到了许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反射着自己的形象、行为和人生轨迹以及道德标准。父母可以从镜子里找到真实的自己,通过不断修正,不断提升,逐步完善在孩子心目中比较美好的教育形象,带动孩子一同成长。

以史为鉴,正面的激励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最佳境界。艺术的批评方式,会让孩子自觉认识到错误,又让孩子的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其实在考验父母的涵养、能力、格局和沟通能力。批评孩子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门教育艺术!

掌握并运用好“潜教育”方式,运用好批评孩子的教育艺术,你一定就是家庭教育中最牛的父母!

笔者观点:家庭教育是什么?就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带领着一个更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

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经典言论结束今天的长文: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追溯被父母忽视的“潜教育”,探讨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方法有多牛

全文结束

长篇图文7300字,花费两天,改了一天,一字一句完成,实属不易。

感谢#今日头条青云计划#

原创#吴刚作文#

资深教育耕耘者与实践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