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為了說服自己,不是為了說服別人

一位讀者朋友來訴苦,他是一位自我僱傭者,或說,自由職業者,富人往往是這種狀態,他就是一個富人。

他的苦惱是,他的老父親,為他的生存無限擔憂,認為他沒有一個穩定的單位,人生將來可能很悽慘。他給老父親算賬,我收入或有起伏,有時候還虧本,但是平均下來,我一年的收入超過你在單位一輩子拿的錢,你有什麼不放心的?但是老父親就是不認這個簡單的算術答案,而他,還是一個數學老師!

用邏輯,用事實,都說服不了一個人,怎麼辦?

同樣這個問題,10多年前,我可能會和這位讀者討論出一個更高明的說服策略,會接受輕微的衝突。那時候,我還認同知識分子有所謂的啟蒙任務,見到腦袋糊塗的人,當然有所謂的啟蒙義務。在那個時間段,我花大量的時間和人爭論、爭吵。急迫地渴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想法運轉。

後來,我的想法改變了。我仍然在寫文章,仍然在發表觀點,甚至寫得比原來還多。但我認為所謂的啟蒙,不過是自大而已,知識分子階層,普遍沒有比別的階層活得更好,常識也沒有更多,剝去層層術語包裝的觀念,很多還是有害的、無力的、違背常識的,獨立生存能力都沒有,啟蒙什麼呢?

放下這個虛榮的擔子後,人得到了平靜,我閱讀寫作,但我不認為自己是什麼知識分子,我也沒什麼拯救任務,我要面對的,只是我自己,閱讀寫作,不過自己擅長的工作,憑這種喜歡的事安身立命而已,你不欠別人一個道理,別人也不欠你一個心悅誠服。

更重要的是,隨著對人性的理解,我知道人不是機器,並非輸入數據與邏輯,就必然得出一個合理的結果。在邏輯與事實之外,是主觀的喜好,是無法言說的氣場。有人什麼也不做,站在你面前,你就一見鍾情,知道他是好戀人、好朋友。有人什麼錯事也沒做,觀念甚至都與你一樣,但你卻不想和他當朋友,多聊幾句就尷尬,寧願永遠不要見面。這些微妙的因素,反而是交流的重要成分。

人與人走到一起,不是因為被說服,而是因為彼此吸引。古聖先賢,他們都死了,無法為自己的文字增減一個字,無法辯論,但你們還可以當朋友,那是你內心和他們心意相通的因素髮揮了作用,你擁抱了他們。

所以,前幾天才會這樣回答一位朋友:

活著是為了說服自己,不是為了說服別人

如果我們活著是為了說明別人,那麼,無法說服的人就會霸佔你的生命。這就像你明明討厭一個人,每一個毛孔都拒絕他,你卻強迫自己給他更多時間,這麼違揹人性,只會帶來痛苦。他人有不被說服的權利,他人有過錯誤生活的權利,他人有讓你討厭的權利,只要他沒有傷害別人。

我們活著是說服自己,你愛的理念,實踐在你愛的自己,在這過程中,吸引彼此相愛的人,在這基礎上的交流與辯論,更值得追求。

回到文章開頭那位讀者的問題,我現在的答案是,你過你的自由生活,並努力過得更好,也不必過多在意父親對你的擔憂,就讓他處於一種不被說服的狀態吧,工資卡上每月固定收到一筆錢,這對於他來說,等於固定的禮拜,就讓他拜吧。一個科學家兒子,如果砸爛老母親供奉的觀音菩薩,再說一堆絕對正確的科普,他是不是很牛逼?不是,他證明他很傻逼。

自己的人生按自己意願進行。做到這點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