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郭金铜:疫情加速了企业数智化转型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吕江涛) 传统的IT技术曾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普遍都绕不开信息化这个词。而在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信息化企业”正在加速向“数智化企业”演进。

今天的数智化,与企业过去的信息化相比,究竟有何区别?数智化转型之后又能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近日,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用友集团副总裁郭金铜。

疫情促进企业数智化转型

“数智化对整个企业的影响,是颠覆式的变革、而不仅仅是优化。对所有的企业来说,数智化变革实际上就是一个重生的过程,相当于在原来企业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业,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重新再做一遍。”郭金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信息化到数智化,本质是客户的诉求发生了变化。郭金铜认为,信息化时代,客户的核心焦点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核心诉求是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管控风险等,本质还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优化。而当前数智化阶段,企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核心痛点不是来自企业内部,而是来自外部的挑战,从业务增长来看,是如何让原有的业务更有市场竞争力,是如何创造出新的产品或业务。客户的核心诉求变成了商业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在郭金铜看来,商业创新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管理创新,一种是业务创新。“很多新技术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是颠覆式的,比如这次疫情,远程办公对管理的要求从线下转为线上,这种转变不再是管理优化,而是跨维度的,这是管理的创新。”郭金铜说。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的主业发展到一定瓶颈,需要创新出第二发展曲线,培育出新的业务,这是商业创新。在新时期,利用新技术去培育新的业务难度要比之前更低。数智化阶段的核心是商业创新,积极推进全新的业务创新,或者推动旧的业务在新技术基础上发展成新的业务,实现“老树开新花”。

在谈到具体哪个行业数智化转型积极性更高时,郭金铜表示,从目前来看,各行各业转型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但因为转型的难度不同,转型的进展也就不同。例如零售行业,因为是轻资产的,而且是销售驱动的,所以转型就会比较快;金融行业则因为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本优势,所以他们的转型进度更是领先的;而制造业因为是重资产型,所以转型的进度就比较慢,但制造业对于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

当前企业数智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

深耕企业服务领域32年,在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用友正在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郭金铜告诉记者,32年来,从最初的财务软件,到ERP企业管理软件,到如今的BIP商业创新平台,用友切身为企业提供持续进化的服务,目前已经服务了600多万家企业。在新时期,用友可以基于600多万家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经验、痛点、优势等,与客户的实际情况结合,为客户做好数智化转型咨询顾问的角色。

在谈及中国企业的数智化水平时,郭金铜表示,中国企业的数智化发展实际上很不均衡,有统计数据显示,按100分满分来计算,中国企业数智化水平平均分数大约在30多分,整体来说仍处在初级阶段。

郭金铜认为,目前一些成长型企业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甚至还没有实现信息化。数智化转型仍然面临着技术挑战强,业务再造难,转化成本高,试错风险大等难题,不少中小企业甚至陷入“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的困境。但同时,很多行业的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数智化水平已经领先全球,比如金融行业数智化水平已经非常高。所以针对各行业的领军企业来说,有机构统计,数智化水平已经达到七八十分。

“新技术对行业是颠覆式的,未来会出现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一个产业或者行业,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未来所有的企业,要么是平台企业,要么是平台上的企业。也就是说,要么就做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要么做这个龙头的生态企业。中国的数字经济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期,数智化带来的增长空间将不可估量。未来,当传统企业进行数智化改造后,会诞生出新的业务模式,这是创新的空间。此外,当中国所有的传统产业万物互联之后,会诞生出无限量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有效利用,将形成商业创新的大蓝海。”郭金铜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