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信教授:疫情之下,科普之路的荊棘與歡歌

據新華社消息,截至4月20日,除中國以外全球確診病例超過215萬例,美國死亡病例超過了4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全球來說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經此一“疫”,公眾對醫學信息、醫學知識的關注程度大大提高,作為眼科醫生,轉變思維、摸索行之有效的科普策略是當務之急。為此,由陳有信教授牽頭,北京協和醫院舉辦了一系列科普活動《疫情期間來直播,協和眼科有話說》引起了熱烈反響!《國際眼科時訊》特約陳有信教授,與大家傾情分享了疫情期間的眼科科普教育心得。

4月1—17日

17場直播,日日相伴

2064427人次觀看

問診人數總計達到105671人次

實時具體問診人數高達10133人次

《疫情期間來直播,協和眼科有話說》

以創新之舉上線,解公眾諸多眼惑

花開疫散勝利歸,科普入心光明留

陳有信教授一敘,疫情之下如何做好科普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科普的意義何在?

眾所周知,科普就是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疾病的科普能夠提高廣大群眾對疾病的認識和管理,實現未病先防。陳教授表示,醫學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是較為深奧的領域,需要長時間的專業學習和探索。然而,醫學知識、疾病知識又是公眾需要有所瞭解的領域。如何把這些知識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傳播到群眾中去,

讓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讓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減少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同時也能夠指導患者正確的就醫方向,是一個有科學素養的社會需要思考和發展的內容。


北京的科普工作開展模式值得借鑑

陳教授指出,北京集中了全國的科技力量,在醫學領域也是如此。科普工作離不開政府和學術機構的支持,離不開線上、線下各類媒體的傳播,更離不開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付出和汗水。作為一名醫生,有責任將專業知識普及百姓。而作為一個行業協會,也具有重要的科普職能。北京的三甲醫院,專家、教授、院士的數量和質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北京醫師協會眼科分會每年都會舉辦幾場大型的科普活動,通過各種形式普及眼科疾病知識,努力使普通百姓都能對眼病有相對全面,哪怕並不深入的瞭解。


陳教授強調,所謂上醫治未病,醫生要做的不僅僅是給患者進行診治,同時也要傳授基本的醫學知識,防重於治。很多疾病診療過程中也需要患者的理解,如果患者對疾病沒有足夠的理解,或者理解出現偏差,對於診療工作的進行是非常不利的。


疫情之下,線上科普發力的意義何在?

陳教授指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既是一場慘痛的教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疫情期間,北京協和醫院眼科為開展科普教育作出了很多努力,也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事實證明,線上教育不但行之有效,更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患者不需要千里迢迢地趕到醫院來參加科普活動。醫生也可以轉變思維,讓患者少“出門”,讓信息多“跑路”,通過互聯網傳遞到千家萬戶,不但提高了效率,更節約了成本,擴大了科普人群的範圍。


從實踐來看,成功的線上科普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的疾病知識,減少群眾的盲目和恐懼心理,減少患者的醫療負擔和經濟負擔,同時也能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緩解緊張的醫患關係,甚至推動眼科學術發展,因此,線上科普的發力是未來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線上科普有哪些原則和注意事項?

國家級的醫院以及醫院的醫生有義務和責任對廣大群眾進行科普,但是,醫學是高速變化發展的領域,作為具有公信力的專家,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終生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拒絕臆測和不負責任的發言。同時,科普不是宣傳產品,在科普過程中宣傳一些產品,大部分情況下難免偏頗。

對於公眾而言,很多科普實際上是披了外衣的廣告。陳教授提醒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原則判別:

首先看信息來源,信息來源於來自國家公認、大型三甲醫院或大型國家公益機構,其公信力相對較強;

其次看個人,個人的聲譽也是科普內容的重要保證;

最後,多聽多看,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同一件事情聽不同的專家進行分析,有辯證地進行吸收、自我學習,逐漸就能獲得分辨能力,也可以學習大量的科普知識。

採訪末,陳教授特別強調,科普就是把專業的知識傳授予普通的大眾,一定要講求客觀、科學、嚴謹,與時俱進。同時,因為大部分受眾都沒有醫學背景,在科普工作中要注意貼近生活,語言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內容深入淺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