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迷信保本保息了

別再迷信保本保息了

文/柒小姐

昨天和閨蜜去銀行改個手機號。

理財經理極力推薦結構性存款,說是年化收益率能達到5%以上。

銀行存款,聽起來就不錯。

那什麼是結構性存款呢?

結構性存款也可稱為收益增值產品,是運用利率、匯率產品與傳統的存款業務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存款。

簡單點說,就是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收益高的投資產品,比如期權期貨等等。

所以我們就可以把結構性存款分成兩部分:基礎存款+金融衍生工具。

僅僅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裡,結構性存款已經吸金將近10億了。

一是銀行業務需求,

資管新規一下子把保本保息從銀行詞典中砍掉,迫不得已,將結構性存款作為保本理財產品的替代品。

二是投資者的需求,定期存款利息太低,淨值型理財產品風險還比較高,迫切需要一款風險低,收益還能高一點的產品,結構性存款正好符合,就更加火爆了。

但是,它和普通定期存款比起來,還是不一樣的。

從收益來看,定期存款利率國家規定,是固定的,而結構性存款收益不固定,可以上下浮動。

從時間來看,定期存款從存進去就開始計息,到期還本付息,結構性存款有固定的計息日,提前存入,是沒有收益的。

從流動性來看,定期存款有固定期限,但是急用錢的時候可以提前支取,損失的只是利息而已。

結構性存款也有固定期限,不可以提前支取。

除了基礎存款呢,為了追求高收益,另一部分錢就投資到了投在了指數、匯率、黃金等這類金融衍生品上。

別不相信,結構性存款也有假的。

首先,因為結構性存款一部分和金融衍生品掛鉤,所以銀行必須擁有金融衍生品交易資質,如果讓別的銀行代理,也是違法的。

此外,收益達成的條件會被銀行做文章。

比如說一款和黃金掛鉤的結構性存款,黃金價格較期初時的價格上下波動在400美元/盎司範圍內,就可以拿到3.3%的收益,超出這一波動範圍只能拿到1.15%的收益。

看起來沒什麼問題。

要知道,即使在過去5年裡,黃金價格的最大波動幅度都沒有400美元,這種條件有沒有都一樣,投資者可輕鬆拿到收益。

但是一旦遇到監管清查,這種產品被清理出局,那可就不是拿多少收益了,到時候很有可能本金都不見了。

那麼,結構性存款收益是怎麼算的呢?

拿某個銀行的產品舉個例子。

別再迷信保本保息了

這兩個,就是和滬深300指數掛鉤的結構性產品,也就是說,除了基礎的存款之外,它的金融衍生品選擇的是滬深300 的指數。

不過呢,一個是看漲,一個是看跌。

就像是下賭注猜大小,如果滬深300漲了,買的正好是看跌的那個結構性產品,只有可憐的2%-3%的保底收益。

別再迷信保本保息了

一共三個階段,圖畫出來就像一個鯊魚鰭,十分形象。

第一個階段,在觀察期內,滬深300指數壓根沒漲,比原來初始價格都低,保底收益拿好,就是2.50%的收益

第二個階段,滬深300指數漲了,不過漲幅在0-4%之間,那麼我們的收益就在2.5%到12.7%之間了。

第三個階段,滬深300指數不僅漲了,而且漲大發了,超過了4%,那麼最終的年化收益率就成了4%。

那如果看漲看跌都買,是不是穩賺呢?

賺是賺,但是不多。

一般來看,結構性存款期限最低也是一個半月起,一年期也是常有的事。

要給這麼長一段行情做出預測,簡直太難了。

再加上結構性存款一般有封閉式的區間,少了多了都不行。

太矛盾了,到底是希望行情好,還是不好啊。

這樣的設計除了考研投資者的語文理解能力,還有想象力。

結果,很多購買過的結構性存款的人,大多都是保底收益,有時候還比餘額寶低。

挑選結構性產品的時候,一定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比如圖上這個產品,是不保障本金的,同時,產品的收益也是浮動的。

別再迷信保本保息了

也就是說,這款結構性產品既不保本也不保息。

而且結構性存款有一段時間的認購期,這段時間是不會產生利息的,這就會進一步稀釋收益。

加上各種銷售費、託管費、服務費,感覺在薅自己的羊毛。

不過,結構性存款一般風險比較低,又有概率追求高收益,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的。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講,因為政策,理財產品不保本是個必然的趨勢。

所以,必須為自己的資產找一個新出路。

現在投資產品五花八門,比如基金定投或者銀行創新型存款依舊是不錯的方式。

錢在自己手裡,理財一定要量力而行,千萬別因為業務員一時忽悠就隨便下手。

守住心裡的底線,過好現在,未來才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