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資失敗,多家產業基金夭折,VC

募資失敗,多家產業基金夭折,VC/PE洗牌加速
募資失敗,多家產業基金夭折,VC/PE洗牌加速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和上市公司共同設立的產業基金終止了。”國內一家投資機構相關負責人張女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上市公司終止這隻基金的原因是“資金沒能按時到位”。

“要在2個月內募集2.5億,太難了,不僅僅是我們自己募資沒成功,其他社會資金也募不到。”張女士告訴記者,這隻產業基金原本是要參與投入一個政府項目的,但募資環境非常不好,很多基金都募不到錢。

受疫情影響,這樣的現象正不斷浮現。據證券時報記者瞭解,今年來,已有數家由上市公司和VC/PE共同設立的產業基金宣佈終止,理由都是一個:募資失敗。

上市公司產業基金的“夭折”,打亂了企業外延式擴張的計劃,也使得部分企業的併購重組活動被迫終止。對VC/PE而言,則少了一個併購退出的通道。達晨財智董事長劉晝此前就預測VC/PE機構洗牌可能會維持2~3年,此次疫情加速了這一洗牌過程。目前機構分化愈發明顯,頭部機構不缺資金和項目,中小基金則因為募資難、退出難等原因而舉步維艱。

多家上市公司終止產業基金

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近年熱情高漲的產業基金像是被澆了一盆冷水。

湖北一家文化產業基金的合夥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我們原計劃3月份和上市公司合作成立一隻併購基金的,但項目方是湖北境內的文化產業類企業,如今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營收不及預期,加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也受到疫情影響一季度大幅下滑超過60%,遭遇很大的現金流危機,所以就終止了。”

3月以來,廣州弘亞數控、華聯控股、華西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也宣佈終止旗下產業基金和併購基金的設立。進入4月,上市公司迪威迅也公告,近日其全資子公司深圳市迪威智成發展有限公司與協議各方簽署了深圳天堂硅谷惠盈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終止協議》,約定該股權投資基金終止。

華軟科技也在4月17日公告,與各合夥人協商決定終止設立產業併購基金。此前公司審議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珠海金陵華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珠海華軟)、蘇州市吳中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指定主體(吳中金控)、橫琴新區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橫琴金投)合作發起設立華軟科技金融科技產業併購基金。

不難發現,基金設立遇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均是募資失敗。張女士告訴記者,事實上,公司賬上還有幾千萬元,在當下的創投機構中算是比較好的了。但如今募資難、投項目也難,好項目也不多,所以公司暫時不打算募資了,老闆的意思也是減少花銷,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投後管理上。

君創基金總裁、管理合夥人楊桓指出,上市公司設立產業基金的邏輯,一是基於公司自身所在的產業鏈地位,完善上下游佈局,使其在產業鏈中更具競爭力;二是公司發展穩健、現金流也不錯,但缺乏很大的增長預期,為了提升公司的內生競爭力,通過跨界的產業基金尋找未來5~10年的增長動力,實現轉型。

基於此,影響上市公司設立產業基金的因素,還不僅是資金問題,是否有優質的投資標的也是需要重點考量的。多位受訪人士均指出,募資失敗只是壓倒產業基金設立的最後一根稻草,更內在的原因是,市場上優質可投的項目不多,而疫情還正在惡化企業的生存環境,產業基金最終的賺錢效應並不明顯。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劉起貴對此也持同樣的觀點。“當下優質項目相對較少,資產荒導致產業基金的投資風險加大,投資收益或將不達預期。此外,募資難成為VC/PE的新常態,短期內預計難以改善。”劉起貴認為,此次疫情會加速企業的經營困難,使上市公司對外投資更加謹慎,因為目前上市公司持有現金的動力更強,而產業基金投資週期長,流動性較低。

併購交易活躍度大幅下降

產業基金設立受阻,也影響了產業併購活動。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併購市場交易活躍度、交易規模大幅度縮水,披露預案929筆併購交易,同比下降25.74%;當中披露金額的有669筆,交易總金額為383.25億美元,同比下降67.09%。

“過去併購重組很好做的時候產業基金就很好搭建,因為退出渠道很明確,也能賺不少錢,各方都受益,最起碼基金能夠成立,比如20億規模的預期,少則有5億可以完成,上市公司、投資機構各拿一點,找個第三方或者政府引導基金就能做起來。”浙江一家PE機構合夥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但現在大家都沒錢了,中間稍微有一個環節出點問題,基金就流產了。”

在楊桓看來,產業基金設立終止的情況變多,其實是一個聯動的效應。首先,由於併購重組的活躍度明顯下降,以該方式實現退出的賺錢效應不是很明顯;其次,資管新規以後,產業基金很難做到結構化,金融機構的錢很難引入,源頭之水有限;第三,當下市場對於長期投資的信心和長期資金的來源受限,民營上市公司和經營狀況都不在上升週期,可用於經營外的投資資金有限。

併購重組對資產的未來預期提出很大的挑戰。併購重組中,真正成功的案例並不多。“疫情下,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加,投資人出手會更加謹慎。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機構,在做併購時都會有很大顧慮。未來半年或者一年,市場究竟會怎麼走?尤其是疫情使得各國政府加大了審批監管和延長審批時間,海外項目能否獲批、交易時間能否確定都是個問題。”港股上市公司聯合能源集團副總裁、總法律顧問張偉華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併購重組不易,海外併購就更難。

在資本邦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夏然看來,併購對企業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上市公司通過自身的產業基金培育出與自身業務協同的項目,並將其併購實現轉型升級,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但實際上,企業非但沒有通過產業基金完成轉型升級,反而有不少產業基金陷入虧損甚至爆雷的案例。

VC/PE機構加

速洗牌

產業基金設立“夭折”,VC/PE機構也迎來新一輪洗牌。

在移動互聯網風口下,VC/PE行業近年發展迅猛。不過,2015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逐步迴歸理性,很多創業項目經營陷入困難或估值大幅下滑,VC/PE機構投資逐步進入退出期,大量投資機構面臨項目退出困難與投資業績不盡如人意的局面。“那些投資能力差、找不到好項目、面臨募資危機的投資機構,最終會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被淘汰。”劉起貴表示。

無論產業基金還是併購基金,除了有錢還得有投資的真本事。“上市公司與投資機構共同設立產業基金,通常出於自身外延式擴張考慮,投出好的項目可獲得併購機會的先發優勢,不太成功的投資項目上市公司一般也不會選擇併購。”夏然說,好的投資項目不論投資機構是否與上市公司合作,都可以通過投資項目單獨IPO上市、被併購、一級市場老股轉讓等諸多方式退出。因此,即使沒有產業基金或者併購基金,有實力的投資機構仍可實現投資退出。

“金融市場上誰掌握競爭權、定價權、整合資源的能力,誰就能在併購市場中發力。”在劉起貴看來,VC/PE機構需要進一步加強內生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市場泡沫被擠掉,就不會集中出現哄搶項目推高成本的現象。“應該由市場聲譽高、整合能力強的機構牽頭,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實體經濟領域。”劉起貴說。

這點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驗證。一季度私募基金已完成併購投資規模最大的,就是高瓴資本旗下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416.62億元收購格力電器15%股權;其次是珠海得怡資本旗下得怡欣華基金、得怡恆佳基金及得怡欣華基金以8.6億元收購東音股份27.70%股份。

來源:創業資本匯(ID:chuangyzb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