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社會零售規模暴降20%,慘不忍睹。


“提振內需,重振消費”的口號,再一次被喊的震天響。


然而,萬眾期待的報復性消費還沒等到,反而是貧富差異下的社會割裂,在放水背景下被加速放大:


一方面,有錢人在搶豪宅。深圳等地的房子開始被瘋搶,全國熱錢開始往所謂的優質資產湧。


3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達到近兩年來的新高,第一次超過8千套,環比大漲3.8倍,10萬+樓盤遍地開花,幾千萬的豪宅排隊哄搶,百萬茶水費火上澆油。


另一方面,更多人不敢消費。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 6.47 萬億元,相當於全國老百姓每天把700億的錢新存入了銀行。


為什麼會出現這兩個完全割裂的現象?


這背後是個殘酷的事實:


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普通人越來越窮。


從14-18年各階段收入人群的增速圖裡可以看出:越有錢,越賺錢;底層人,難翻身。


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決定深圳房價的是少部分正在變的更富的有錢人,一旦錢不值錢時,他們不僅可以把已經有的錢轉為核心地區的房產,甚至敢於抵押借錢去買房。畢竟,利息比房貸低。


而大多數普通人呢?越是沒錢,越要存錢。


有人說,大放水之下,利率下行,把錢存銀行那是傻子。


我反問一句,難道大家真的不知道資產在縮水嗎,真正的原因是,這點錢用完了,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錢存進銀行,對經濟可不是好事,這說明普通人已經不敢消費,準備過冬。


提振普通人的消費意願,迫在眉睫。


(1)

消費不行,經濟要垮


消費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每次經濟遇到危機的時候,都會把它提出來。


經濟要增長,主要靠三大需求的拉動:一是出口,二是投資,三是消費。


在全球疫情結束遙遙無期的背景下,三駕馬車中出口已經難以指望,基建投資是以前的重要手段,但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再繼續做大基建絕非長效之計。


目前,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普遍認同未來中國經濟轉型需要進一步突出內需消費對經濟的作用,而從全球來看主要國家經濟可持續增長基本都是靠消費驅動的。


以美國為例,1953-2018年間,美國GDP年均實際增速為3.0%,個人消費支出的拉動率平均為2.1%。也就是說,過去66年間,美國經濟增長中,70%是由居民消費所貢獻的。


除了直接提振GDP外,消費最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地從需求端出發,完整地讓全產業鏈受益,有很好的乘數效應。


如果政策上什麼都不做,經濟大概率會沿著下面這條邏輯線傳導:

海外疫情沒控制住 → 生產和需求全線下滑 → 外需大幅減弱 → 外需型工廠倒閉 → 居民收入下降 → 國內消費支出大幅下降 → 面向內需的企業收入下滑 → 企業裁員求生 → 失業增多 → 國內消費進一步減弱


上述的關鍵環節在於收入下降到消費下滑這個階段。如果不刺激消費,那後面會繼續受影響的就不再只是外需企業,而是更多更普遍的面向內需的企業。


現在99%的大企業都已經復工,表面看起來一切都在向好,但是目前來看如果需求下滑,沒人消費,那這些復工的產能就會過剩。


一旦進入上述的這個惡性循環,想要再爬起來就不容易了。


(2)

這一次,提振消費很難


與這次情況類似的最近時期是2018年,當時受中美貿易摩擦的衝擊,我國出口明顯承壓。此外,歷史上可比的時段還有2003年非典時期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此次提振消費的難度,相較以往都要難。


03年非典,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消費節奏的改變,只要疫情過去就會恢復。18年貿易衝突和08年金融危機影響到了很多人的當期收入和收入預期,只要信心恢復就可以。


而本次新冠疫情則綜合了這兩類影響。提振信心變得更困難,因為海外疫情完全不可控。即使預期轉好,有了消費的意願,也可能因為懼怕感染而減少消費。


從數據來看,2020年前兩個月旅遊業電影業幾乎顆粒無收,家電汽車類消費也大幅下滑。


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A股最優秀的家電企業格力電器在其一季報中也給出了收入下滑50%的慘淡業績。董明珠在採訪時更是直接透露:二月份沒有任何收入,公司損失超過200億,三月也基本沒有任何收入。


從我國大部分地區來看,生活已經基本恢復正常,各大消費場所基本都已正常營業。


但肉眼可見的是,此前很多人期盼的報復性消費並沒有發生,大部分餐館和商店還是消費者寥寥。


(3)

消費早已不行


很多人注意都注意到了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規模同比下降20.5%,但沒有發現的是社零規模從16年開始已經整體呈現下滑趨勢,

從15年的10%下滑至19年的7%左右:


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從對GDP的拉動來看,前幾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一度也達到了發達地區的70%,但是近幾年正在下滑:


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問了,既然過去幾年整體消費增速在下滑,為什麼A股裡的消費股表現這麼好?


最核心的原因是,雖然總消費增速下滑,但是A股中的消費公司盈利能力在快速提升,尤其是以醬油白酒為代表的日常消費企業:


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總量下滑,個體提升,一是因為供給側大多數消費行業正處於產業集中度提升階段,多數消費龍頭份額在加速提升,小企業在加速的退出。


二是需求側的貧富差距擴大導致了一部分人消費能力的增強,這極大地促進了類似高端白酒的消費。


根據麥肯錫的調研,約30%的消費者在疫情期間減少了護膚品和酒類的使用量,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減少了彩妝類產品的使用量。但另一方面,高線城市較富裕受訪者中,約30%在疫情期間反而增加了護膚品使用量。


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割裂的現實在疫情之前,就已顯現,現在只是看的更加清晰了。


(4)

消費券是好政策,刺激還得再加碼


從本質的角度看,居民的消費能力消費意願是決定消費最核心變量。


前面已經說了,在疫情打擊下,國人的消費意願正在快速下降,存款意願飛速增長。


而許多人的消費能力,也早已不堪重負。


長期的高房價開始發威了。按理說,房價上漲既有“財富效應”,又有“擠出效應”。前者是指房價上漲會提升有房一族的財富,然後會促進這些人的消費意願。後者是指房價的上漲會增加無房一族的購房和租房支出,進而拖累居民的消費能力。


目前中國的高房價產生的擠出效應越來越顯著,高房價已從過去的消費驅動力變成了壓制力。


除此之外,消費貸等新型金融工具正在極大地擠壓年青一代的消費能力。各項消費貸款的不良率都在顯著提升:


社會在割裂,有錢人搶豪宅,更多人不敢消費


要想促消費,必須得讓普通居民有錢,還願意花錢。


2月以來,各地開始發放消費券,浙江、江蘇等多地出臺了消費券政策,累計發放規模已達數十億元。


從海外數據來看,消費券的效果是不錯的。


20世紀末日本為應對金融風暴的衝擊,向全社會發放了總額超過6000億日元(每人2萬日元,約合1500元人民幣)的消費券。消費券的發放對整體居民家庭消費有明顯的提振作用,階段性的扭轉了居民消費持續下行的趨勢。1999日本GDP家庭消費同比增速從98年的-0.8%扭轉至1%。


在2009年,臺灣為緩解島內經濟困局,兩次發放總計857億元新臺幣(人均3600元新臺幣,約合738元人民幣)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對刺激消費作用也非常明顯。


消費券作為社會救濟的工具,經驗也非常成熟。


雖說消費券是一個好手段,但目前明顯還不夠。2010-12期間,僅“家電下鄉”一項,每年的補貼額就達數百億元。


因此,要真正拉動消費,還需要依賴後續出臺的汽車、家電等可選領域的消費刺激,以及更大規模的消費補貼政策。


目前醬油,榨菜,麵包,瓜子零食這類消費數據看起來都很好,但必須消費品表現越好,說明整體消費越差。


過去在收入增速上升的時代,人人都在追求“消費升級”,要拼命買房買車。而現在由於收入增速下滑,低價的消費品迎來的黃金時代。充滿爭議的拼多多今日股價已經創下歷史新高,而榨菜、醬油、麵包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低價消費品今年在低迷的A股市場表現也非常搶眼。


放水刺激只會增加這種割裂的局面,定向發錢才能真正刺激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