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愤青”校长郑强,是不是好校长?

京华时报:“愤青”校长郑强,是不是好校长?

 原标题:京华时报:“愤青”校长郑强,是不是好校长?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校长,励精图治,问心无愧,足矣。如果多一些教育家校长,如果每位大学校长都能少些行政思维,多尊重学术自由,我们的社会就会更有希望。

  这 几年,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他的言论受到不少网友推崇,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争议。他被称为“愤青教授”“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校长”。喜欢他 的人,认为他特立独行,勇于改革;不喜欢他的人,认为他哗众取宠,热衷炒作。他始终不明白,“我为贵大做了那么多贡献,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对我不满?”

  处 于评价两极的郑强,哪一极才真实?其实,这都不是真实的郑强,或者说都只是片面的郑强。那些极端评价者,只看到和放大了一个层面,而忽略了另一个层面,这 显然不够准确,起码不够完整。同时,在公共视野中的郑强与真实的郑强,也不能简单画等号。毕竟,像郑强这样的人,最容易被脸谱化或标签化。

  但是,拼接不同人眼中的郑强形象,便能逐渐接近真实的郑强。比如,他幽默有趣,极其健谈,“没有架子,真实”,他善于与学生打交道;比如,“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校长信箱写信,甚至可以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反映,一般很快就得到回复”。这样的校长自然讨学生喜欢。

  郑 强当然不是完人,也不是众口一词的好校长。但是,从郑强身上,我们应该看到大学校长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有开放精神。有网友感叹非常羡慕贵州大学的 学生,也对郑强佩服得五体投地,原因在于他在大学四年里居然不知道校长是啥样;比如,有开拓精神。如果一个校长混日子,不敢改革,不敢得罪人,也不敢有任 何创新,即便他被师生称道,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从媒体披露的相关事迹看,郑强显然不属于这样的校长。

  什么是好校长?言人人殊。 这几年,被媒体聚焦的好校长并不少,比如敢言校长朱清时,他在中科大时“不跟风,不盲从,按科学规律办事”,在南科大时更是锐意创新,鞠躬尽瘁。再比如, 时任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根叔”。在担任校长期间,他鼓励学子要敢于质疑,有独立精神,在离任演说中还在反思:“在我们的课堂中,在对 学生的潜移默化中,究竟给他们灌输了多少不实事求是的东西?”无论朱清时还是“根叔”,都受到舆论好评,他们渴望做事,也做成了事。

  何 谓好校长,确无标准答案。今天我们一提起蔡元培,就想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提到梅贻琦,就想起“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 也”;一想到南开之父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便浮上心头;一想到竺可桢,就会想到他在艰难岁月里招贤纳才,誓将浙大变成东方剑桥……这些先贤都是 名校长,他们有人格魅力,也精于业务,在主政大学时并没有做到十全十美,多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且能取得丰硕成果,让今天的人赞叹不已。

  从蔡元培、梅贻琦到朱清时、李培根,这些校长有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有教育家的特质,不是汲汲于名利的官僚;他们都有追求有抱负,也都在能力范围内做了事,留下了东西;这就够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校长,励精图治,问心无愧,足矣。

  “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不但大学应由教育家来办,中小学也应由教育家来办。”诚然,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只有懂教育的人才能当好校长。郑强受争 议,客观上也有利于全社会一起探讨何谓好校长,如何当校长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如果多一些教育家校长,如果每位大学校长都能少些行政思维,多尊重学术 自由,多培养出一些人才,我们的社会就会更有希望。

  □王石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