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之志「高志军」

“鸿鹄之志”语出《吕氏春秋》,鸿指大雁,鹄指天鹅,而鸿鹄合起来通指雁、天鹅、鹰、鹤之类飞的高、飞的远的大鸟。《陈涉世家》中也有“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而司马迁的这一声感慨让这句成语众所周知。遗憾的是,今年纪念五四,某大学校长将“鸿鹄hu之志”念成了“鸿浩hao之志”,他的错读借助网络也众所周知,但引发的思考却是深刻而深远的。

康熙字典里收录了4.7万多字,且许多字多形、多音、多意,而我们经常使用和熟悉的也就八九千字,要全部掌握还真不是简单的事,错读也就司空见惯了。有位省级领导或许是近视,把“滇”读成了“镇”,一时间也成为微信里的谈资。甚至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学教授将“洪洞tong”读作“洪洞dong”,让底下面面相觑。人说树大招风、人怕出名,怕就怕很多人心安于忙忙碌碌的燕雀之志,自身有很多不足、短板甚至缺陷而不求上进,就等着看别人的笑话,放大名人的出错,如此似乎抬升了自己,拉近了燕雀和鸿鹄的距离,这种心理本质上是一种嫉妒或狭隘。事实上,汉文化博大精深,领导读错字不算几毛钱的事,能明白意思即可,大家要看他能力如何,看他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怎样的业绩和努力。即使是文学院的教授,如果刻意用几个汉字去考他,恐怕有人一不小心也过不了关,“南不识盩厔,北不识盱眙”,南方人不熟悉“洪洞县”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康乾盛世的GDP约占世界的29.6%,如此的成就毫无疑问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但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之道兴起,历史见证了大清帝国的没落,见证了圆明园的熊熊烈火,见证了洋枪兵舰的横冲直撞,也见证了“三光政策”的烧杀抢掠。有识之士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于是五四运动兴起,历史从人文科学翻到自然科学的一页,这一翻对中国历史和如今影响深远,让年轻一代疏远了文言和传统经典,使的中国文化形成了裂痕和断层。然而,无论导弹如何高超音速和精准,军舰的制造如何像“下饺子”,无论全世界的核弹可以毁灭世界几次,远道前来我们家门口舞枪弄棒的军演从未间断,世界仍在科技的加速之“道”中,我们稍有懈怠或停顿极可能再次铸成历史的大错。

某校长作为大学掌门人读错一个不应该读错的字,虽然让人有所思虑,但他是理学博士,道歉中充满诚恳和谦虚,充满历史的感伤和阅历的苦衷,充满对莘莘学子的期望和爱,这种情怀和襟度正是一个教育者最可贵的品格,正是中国文化在一个学者、长者身上最重要的体现。正如他所言,焦虑和质疑是没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由此去思考,思考文化和教育的现状,思考中国社会的当下,明白我们处在历史的什么位置,纵然一路忙碌奔跑,也该稍息喝一杯水,清醒一下那里是文化的远方。我曾经问师大三年级的女儿,问她什么是中国文化,要求一个简单的概括,她说大学里的学生十有八九难以回答,一个谈文化自信的国度,大学生都答不出什么是文化,不仅让人汗颜,更让人沉思、反思和忧虑。当下少有人读书看报,以致书店和报亭门可罗雀;手机视频充满愉悦、快感和享受,少有人去拂拭典籍上的灰尘;渐行渐远中文化的精髓多有断章取义,而真实的精神要义却蒙冤叫屈;涛声依旧中对古老智慧往往先迕后合,而感同身受时曾经的千思百虑已剩下背影中的似曾相识。一些文人的墨迹充满铜臭,以浅薄招摇撞骗;一些文艺不懂得先贤古人、英雄伟人,以粗糙、滥制、篡改甚至亵渎弯曲文化发展的方向;一些制作不明什么是道德文化,拿取笑弱势和贫困来哗众取宠。而一些年轻人迷惘于手机,晚睡迟起,自私、懒惰、冷漠乃至啃老,不肯学习而乐于享受和时髦;一些大学生、社会精英及公职人员无视道德的滑坡、道义的塌陷,在千年不遇的机遇面前不思作为。这些状况应该是那位校长讲“鸿鹄之志”的原因,而误读一个字,正深刻折射出当代比五四时期肩负的责任双重而重大,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强劲领跑中国的科技,更要振兴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韩非说:“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我们无法同时看到硬币的正反面。打破韩非的论断,既要将中国科技推上世界巅峰,又要使我们的自信文化走向世界,这应该是年轻学子的鸿鹄之志,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鸿鹄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