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连天;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如藏头诗般,将2500多年前先人观天时万物,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深深地根植于华夏民族的心底,悠悠数千载,循环往复地演绎着不改的一脉乡愁。

节气关乎我们的饮食、健康、农事、日子、气候和自然界变化;更关乎我们传统文化的光大,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前,我们游走于中国各地,探寻每一座城市的节气基因,将先贤用几千年智慧讲述的节气变化,融入相应城市中,集结成图文并茂的节气人文旅游专题,给节气注入时代活力,为城市赋予光阴诗意。

“铁若剑脊冰若镜,似履踏剑摩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左足未住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有时故意作欹侧,凌虚自我随纵横。”满族宗室“第一诗人”爱新觉罗·宝廷,在《偶斋诗草》中描绘清代冰上健儿们的高超功力,形象而生动。而珍藏于故宫的清乾隆时期的巨幅画卷《冰嬉图》,更是将满清“冬至嬉冰”盛会的繁华场面,直观而盛大地定格在世人眼前。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前的3月份,在奥林匹克中心鸟巢体育场里,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和姚文翰绘制的《冰嬉图》中,花样滑冰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杂技滑冰有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以及练兵的溜冰射箭等等场景,引发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成员,对中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的大加赞叹。

中国冰上运动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便发明了滑冰的竹马,成为中国人最早的滑冰的方式之一。162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冬至到来便开始在今沈阳浑河上举行盛大的冰上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冰球,然后就是花样滑冰表演。随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些冰上运动也带入了内地。乾隆皇帝每年冬至前夕,从全国各地选拔近千名“善走冰”者入宫,在太液池(今北海和中南海一带)进行训练表演,直至“三九”结束。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作为开启清朝历史画卷、拥有3处世界遗产的古都沈阳市,一年里足有小半年儿都是冰天雪地。丰富的冰雪资源,以及传承不息的、独具满族特色的冬季“冰嬉”,令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北方城市。

江河湖泊上的冰雪欢歌

冰嬉,是中国古代对冰上运动的统称。这一早在隋唐时期东北少数民族间拥有广泛兴趣的运动,曾得到清朝统治者的青睐,并将其定为国俗,每年“冬至”到“三九”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冰嬉活动。而清代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花样滑冰的“黄金时代”,与满人英勇彪悍的民族性格和所处的地域环境、民族风俗等息息相关。满族的先民肃慎、女真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间,漫长的冬季,寒冷的气候,平如镜面似的湖泊,玉带般纵横交错的冰河,为其开展冰雪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滑冰嬉雪成为他们必要的技能。“滑冰高手”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就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组织了一支“皆着乌喇滑子”的滑冰部队,这支特种部队完全靠滑冰前进,一天一夜行军700多里,火炮也架在冰爬犁上运送。相传当年努尔哈赤被困墨根城,城池即将陷落的时候,就是这支部队如从天降,解了墨根城之围。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建立“后金”政权后,努尔哈赤曾多次率领诸王、贝勒等官员及其妻妾,在沈阳浑河举行“冰上运动会”。跑冰、滑冰车、抽冰嘎、打滑挞、雪地走等数十余种比赛,不一而足,甚至将杂技、舞蹈、蹴鞠等文体项目挪到了冰面上。还在冰上举行盛大宴会,杀牛宰羊,直至尽兴。

传承数百年的冰嬉,不仅是古时皇家华丽的“冰上盛宴”,也是如今盛京城百姓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寒风呼啸的一夜过后,气温骤降到冰点,往日波光粼粼的江、河、湖面瞬时光滑如镜。冰面刚刚结实,冰迷们就按捺不住了,各自在“朋友圈”里一吆喝,便成群结队地涌上冰面,迫不及待地上演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冰上狂欢。除了冰纷万象、龙悦冰城、冰舞天地、沈阳星汉体育中心速滑馆等设施先进、层出不穷的专业滑冰场,青年公园、万柳塘公园、劳动公园、北陵公园、万泉公园、浑河、北运河等,被沈阳人亲昵地称为“野冰场”的天然滑冰场,也多为市民青睐。可以说,在拥有众多河、湖的沈阳市的冬天里,随处可看到“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的热闹场面。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位于沈阳市北皇姑区的北陵公园,是每年冬季滑冰爱好者向往的地方。金瓦红墙、古松参天,世界文化遗产庄重肃穆的美景,因湖面上热情玩闹的人群而更加生动起来。白雪皑皑的冰面被清理出不同的娱乐区。最受欢迎的当属一圈圈的速滑冰道,穿着专业速滑装备的冰迷们风驰电掣,似一团团火焰从眼前急速掠过,借着惯性,压低上身,抬高右腿,张开双臂,“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右面冰场上一位少年正在角落里练习冰上旋转,冰刀在光滑的冰面上画出一圈圈美丽的涟漪。他的旁边,一位老者穿着冰鞋,手握长剑,正悠悠地打着冰上太极。一动一静,一快一慢,相得益彰。不远处,凿出的一道冰窟窿是冬泳爱好者们的地盘。刚从水里出来穿着泳衣的冬泳人,身体周围冒着雾气,站在雪中与游客们合着影。远处大片的空地上,打雪仗、堆雪人、滑冰车、赛冰球、掷冰壶的欢笑声和着抽冰尜的清脆鞭子声,飘荡在澄空净宇之上。虽然身处室外,运动燃起的激情,却似乎令人忘却了冰点下的严寒。难怪相传“到沈阳没去过滑冰场(包括旱冰场)看看,你都不好意思说来过沈阳!”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塞外紫禁城

“宫城团围凛严光,白天碎碎坠琼芳。”冬日的沈阳,被纷纷扬扬的大雪换上皎洁晶莹的银装。冬至过后来到沈阳,意境深远的莫过于沈阳故宫门前踏雪。这座“塞外紫禁城”早已落下历史帷幕,在净化的天地里,安然静卧于城市一隅。皑皑的白雪映衬着湛蓝的天空,庄严的红墙点缀以苍翠的青松。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沈阳故宫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两大“皇家建筑组群”之一。它的建筑风格明显地区别于北京故宫,如果说北京故宫是汉族建筑的艺术结晶,那么沈阳故宫就是集多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文化瑰宝,带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点。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位于东路的大政殿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八角重檐攒尖式的建筑风格,酷似满族先民狩猎时所搭的帐篷。满蒙特色的“黄琉璃绿剪边”的瓦饰在阳光下分外醒目,盘绕朱漆红柱上的两条金龙栩栩如生,整座大殿气势非凡,是中国皇家宫苑建筑之中的孤品。相传清太宗时期,每年冬至节、元旦、万寿节等大规模庆典仪式的朝贺和筵宴,便是在这座殿前进行的。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从殿左侧翊门进入,即可看到一座凤凰楼。此楼建在将近4米高的台基之上,拾阶而上,迎首便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紫气东来”牌匾,寓意着大清王朝的盛世是源于盛京。凤凰楼和后宫均建在人工堆砌的高台之上,而崇政殿等则建于平地,“宫高殿低” 的风格和北京故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讲解员说,满族先人是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长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择高而居的生活习惯并代代相传。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皇太极夫妇居住的清宁宫里,“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是整个建筑中满族风格最浓郁的一所。满族人冬天多在室内活动,“万字炕”配以火盆或熏笼是应冬季严寒气候所要取暖驱寒方式。永福宫中的“悠车”(盛载婴儿的摇篮),则使人联想起“东北三大怪”之一的“养个孩子吊起来”。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火炕上剪出“猫冬”的惬意

要深入感受寒冷冬日里的关东文化,就要到沈阳周边的村屯、特别是满族文化传承相对较好的村屯,看看那里的妇女,喜欢盘坐在热炕头,纳鞋底、剪窗花、抽烟袋、歘嘎拉哈各种各样的猫冬活动……

在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如今自己缝制鞋袜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表现满族人日常生活的剪纸艺术,却是遍地开花。每逢冬至、过年等节日,或出嫁、生子、寿辰等佳期,一代又一代满族人都用红纸剪制出各种吉祥喜庆的花样,贴在窗户上、屋檐下,或放在嫁妆、彩礼、祝寿礼物上面,以增加祥瑞吉庆的气氛。满族剪纸传承人关长胜、初春枝等所剪的《九九歌》,便是记录了冬至后进入数九的寒暖变化规律,内容精细,情趣盎然。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至今,年老或一些年轻的满族剪纸艺人,凭借一把剪刀,不描不画、不打底稿,将日常所见皆融入到作品中。《祭祖》、《挂签》、《野祭》、《嬷嬷人儿》、《人参姑娘》、《东北三大怪》、《满族食俗》、《节气系列》等传统作品,造型简练,线条粗犷,技法古朴,载满了满族人对自然神祗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情怀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一些作品先后被美国、瑞士、德国等国的民俗专家及博物馆收藏。在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里,有一座仿古建筑“满族剪纸馆”,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近百幅满族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是满族民间剪纸艺人制作的精品,体现了不同的满族剪纸风格。

冬至嬉冰话盛京,林夕的节气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