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你家孩子在睡前有什麼必備的“儀式感”和“小怪癖”嗎?當我在朋友圈裡問寶媽們這個問題時,得到了五花八門有趣的答案:

孩子睡覺前必須要找一個小被子,哪怕是在車上睡也要找“小被被”,出門都得帶著;

孩子有一個小毛毯,有時候不開心了,他也會哭著要找他的“小毛毛”;

我家娃睡前喜歡抱著我的一件睡衣,每次睡覺必須放在臉旁邊;

很多孩子在睡前,都會習慣性的尋找特定的、溫暖的小物件。這個被賦予特殊意義的物品,有可能是一個小被子、小毛毯、棉柔的睡衣或毛絨玩具。面對孩子的這些“小怪癖”,有的家長會覺得焦慮又無奈,也有的家長會因此而自責,總覺得孩子之所以“戀物”,是自己做的不夠好。關於孩子依戀小毛毯、小被子這件事,究竟還有多少是被我們誤解的呢?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一、孩子依戀柔軟的物品≠缺乏安全感

孩子對柔軟物品的依戀現象,常常被誤認為是不健康的,代表著母親的失職,孩子安全感的缺乏。這個觀點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通過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才有所改觀。

威斯康星大學的兒童心理學者理查德·帕斯曼在1979年一項研究中發現:

約60%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對某樣玩具、毯子或奶嘴具有依戀感。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稱為“軟物依戀”,研究還發現這些依戀柔軟物品的行為,和是否缺乏安全感之間,並不成正比例關係。

朋友林林從懷孕之後就全職待產,做了全職媽媽好幾年,一直陪在孩子身邊溫和的管教,戒奶也是一直堅持自己帶著睡。她的女兒,是性格非常開朗的女孩,不怕生人,喜歡說話和別人交流也很順暢。可是林林的女兒也很喜歡睡覺的時候,抱著她的“小被被”。林林說:“每次看女兒把“小被被”蹭在臉邊,模樣就像小時候吃母乳的那樣幸福滿足。” 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一點也不。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與此同時,有很多被父母嚴厲苛責、強制管教的孩子,甚至是有的才幾個月就被留守的孩子,他們往往很乖很聽話,到點就睡,什麼東西也不找,難過的時候會找個角落躲起來。誰都不依戀、誰都無法信任,迴避與人接觸和互動的“乖孩子”,和那些依戀柔軟物品的孩子相比,往往更缺乏安全感。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所以說如果孩子只是在睡前存在“軟物依戀”的現象,和家人同樣親密互動,活潑開朗,並不能因此評判孩子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二、從軟物依戀的起始時間,看行為背後的意義

嬰兒往往在五到九個月開始對毯子和毛絨玩具產生依賴情緒。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孩子對特定小毛毯的依戀,看似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習慣的,有很多家長會粗略的認為,是從戒母乳之後開始的。其實這種依賴通常是在孩子五到九個月之間產生,這個時間段,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有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1、走向獨立的過渡期

六到八個月,孩子的依戀階段屬於明確依戀期,當媽媽離開時會煩躁不安,要面對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開始意識到父母有時會和自己分開。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是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渡期。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媽媽不可能24小時都能及時回應孩子,為了緩解媽媽不在身邊的分離焦慮,孩子會自主選擇那些能夠提供慰藉和安撫的恆常性的溫暖事物,小被子、小毛毯、毛絨玩具,這些柔軟的物品是孩子們最常見的選擇。他們用這種積極的方法,建立自己可控的“安全基地”,形成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渡空間,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和獨立都具有重要意義。

2、手部敏感期

在孫瑞雪老師的《捕捉敏感期》一書中提及:

八、九個月的幼兒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手的活動,而是有著智能的目標。

孩子從一開始的嘗試把手放在嘴裡,發展到用一把抓的方式抓握東西,到後期熟練運用兩隻手指抓捏細小的線頭。孩子通過手探索世界,對手自由練習和使用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所以對孩子而言,這個階段允許孩子的手部自由探索非常重要。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那些在這個時間段習慣性揪、拽小毛毯的孩子,手部得到了更自由、充分的鍛鍊,他們手指操作往往更靈活,思維方式也更加細膩。


三、如何應對孩子軟物依戀的“小怪癖”?

1、一些極端情況下的依戀,需要重視和干預

瞭解了這些小毛毯、小被子、毛絨玩具對孩子的成長意義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依戀某一件特殊物品是正常、健康的。但是當這種依戀行為,極端到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社交、與親人的交流互動時,就意味著需要重視和干預。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有一次宴席,我見過一個這樣的小女孩,她一直抱著個毛絨小熊24小時不離身。孩子的奶奶說,這小熊,孫女睡覺、走路都抱著不放手。小女孩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和奶奶說話也小心翼翼,只願意和毛絨玩具待在一起,和誰都不親近。後來瞭解到,小女孩的媽媽一直在外地工作,小女孩的奶奶脾氣也比較暴躁,稍有不順心,就會對小女孩惡語相向。小女孩捱罵了也很少哭鬧,只有奶奶要扔掉小熊時,她才會著急的大哭要小熊,回應奶奶“我錯了,我聽話……”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這種情況需要干預的,不是幫助孩子戒除毛絨玩具,而是讓孩子的父母引起重視,修通對孩子愛與關懷。因為錯的不是孩子依戀毛絨玩具這個行為,而是父母對孩子的忽視,不當的教養方式,剝奪了孩子對家人精神和心靈的信任。

2、過渡物品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必為此感到焦慮

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一項研究表明:

孩子和安撫物之間的聯結越親密,在他們面對壓力時,就越能適應壓力。

如果家長出於一些讓孩子更早獨立的考慮,而採用一些強制性的舉措,讓孩子改掉對小被子、小毛毯的依戀,會給孩子產生難以糾正的壓力和恐懼。與此同時,孩子那些還不足以消化的情緒困擾和負面感受,也會因為缺乏穩定的抱持空間,而被隱藏、壓抑、累積。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當孩子擁有一件讓他覺得溫暖、信任,可以給他安撫的過渡性物品,就有了一個可以穩定提供平靜喜樂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我安慰的能力,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

所以這些可以給孩子提供安慰的過渡性物品,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替代來源,這些過渡物品不僅不代表孩子脆弱沒有安全感、還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管理、適應壓力和獨立。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身為家長,面對孩子睡前喜歡抱著小毛毯的“小怪癖”,只要孩子平日和我們的互動良好,就不必為此感到焦心和憂慮,只要定期做好清洗工作,把持孩子心愛的小物品的乾淨衛生就好。相信這個孩子自主選擇的小物品,會成為孩子成年以後,不管他何時想起,都是最溫暖的回憶之一。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阻止孩子擁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存在,不是嗎?

共同記錄育兒所思,做成長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