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发展捕鸟业,替周王捕鸟,春秋被楚国吞并

罗,是中国古文化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符号,罗族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甚广,罗族先民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现在我们知道的诸如罗山、罗川、汩罗等地名以及兜、网、罩等工具、还有成语“天罗地网”、“自投罗网”、“网开一面”等等都跟古罗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早期历史缺载,后世对罗族的起源、迁徙不甚了了。《路史》等古籍记载罗国本姓熊,出自芈姓,与楚同宗,但对“罗”的发源地却存在歧义,有说法认为罗族跟黄帝部落有熊氏有关。翻阅资料,河南罗山县境内有大小罗山,甘肃正宁县境内也有罗山罗水罗川,那么这两个地方到底哪个才是最初的发源地?何光岳《罗国的来源和迁徙》认为罗国最初发源地在河南罗山县。汉淮流域山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开发及各种鸟类生存,以捕鸟为业的罗族在此形成族落符合其气候及环境需要。据说古罗国早在商代就已存在,由于受到商武丁的大肆征伐被迫向西北迁徙,最终落户于甘肃正宁县一带,于是罗族文化也被带到陕甘地区广为播洒。商末大板荡时,罗人投靠附近的周部族,助周灭商,被封到湖北宜城县境,即为西周罗国。罗为子爵,也称罗子国。《周礼·夏官》载:“

罗氏掌罗乌鸟。”罗氏,周代官职,主司罗网捕鸟,用以节令祭祀。这说明罗国归顺周朝后,专替王室掌管捕鸟之事,罗氏也成了捕鸟官的代名词。


罗国,发展捕鸟业,替周王捕鸟,春秋被楚国吞并

甘肃正宁罗川城


“罗”的甲骨文上面是个“网罩”,下面一只“鸟”,意为“网罩住鸟”的象形。“罗”其实就是一种捕鸟的工具,跟“毕”类似,《礼记·月令·季春》中就有“田猎置罘(fú),罗罔(网)毕翳”的说法。《世本》、《说文解字》等古籍都认为“句(gōu)芒作罗”,句芒是伏羲氏的臣子,神话中说他是春神,即芒神,古代天子在春耕这一天要进行春祭,即祭芒神,传说句芒鸟身人面,司掌万物生长,二十四气节之“芒种”就是由此而来。句芒因何发明捕鸟的“罗”?这可能跟他的职位和职责有关,鸟兽是农作物的天敌,即使是现在的农村,农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往往已经成了鸟兽的美食。农耕社会时期,农业是族人生存之本,为了对付成千上万侵犯农作物的鸟兽,句芒创造了这种擅长猎捕鸟兽的“罗”。后被罗人不断改进,成为罗族的一种专业猎捕工具,早罗部族应该是个擅长制作鸟罗和捕鸟的部族,并以此为业。


罗国,发展捕鸟业,替周王捕鸟,春秋被楚国吞并

罗的甲骨文


西周罗国身处汉阳诸姬地理圈,与周朝同姓诸侯为邻,共同戍守南疆。历史进入东周,楚国率先崛起,汉阳诸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罗国虽与楚国同祖,但在弱肉强食的春秋乱世,楚国为了北上争霸,打通东进要道,拳脚已伸向汉水以东诸国,罗国成为首当其冲的侵伐对象。罗国地处汉水之滨的湖北宜城县,其境内有罗川城,由夷水(鄢水)作为南部屏障,楚人伐罗需渡夷水。根据《左传·桓公十二年》的记载,楚师攻打绞国(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一带),分兵渡过彭水,这时位于绞国东南部的罗国听到了风声,想趁楚军渡河疲惫之际偷袭,但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罗国派伯嘉去察探虚实,伯嘉行事谨慎,仔细巡视了三遍才回国复命。这一年是公元前700年,楚武王攻打绞国,逼迫绞国签订“城下之盟”,然后将矛头指向东南方的罗国。从楚国制定的战略来看,这次罗国不管有没有偷袭楚师,罗楚一战已经在所难免。果然,一年后的前699年,楚武王派大将屈瑕进攻罗国。罗国事先已与卢国取得联系,与卢国建立同盟,一起抵抗强楚。等楚军到达鄢水,未加休息便急于渡河。这时楚军疲累而心生埋怨,渡河时出现了混乱,屈瑕由于轻敌未加防范,等楚军到达罗国边境,遭到事先埋伏的罗军和卢军的两头夹击,楚军败溃,屈瑕也落得个自缢而亡。


罗国,发展捕鸟业,替周王捕鸟,春秋被楚国吞并


这恐怕是春秋以来罗国史上最为傲人的成绩了,是罗国执政者出色的外交和精明的决断取得的结果。但是罗国的内政很快又出了问题,根据《国语·郑语》关于富辰论亡国之祸有“罗则季姬”的说法,也就是说,罗国的灭亡归咎于一个叫季姬的女子,季姬很有可能是“汉阳诸姬”中的某国女子,出于政治联姻嫁到罗国,这是罗国抵抗强楚东进的惯用战略。只可惜季姬嫁到罗国后,未能使两国团结,反而“求利于外,不能亲亲”,最终“以亡其国”。可见是罗国内政出了问题,最终被楚国有机可趁。当然,楚武王在兵败后也是吸取了教训,之后苦心经营数年终于一举吞并罗国。据推算,罗国亡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90年前后。楚灭罗后,罗人南迁,《水经注》、《路史》等古籍记载楚人将罗人迁到今湖北枝江市,之后再次南迁湖南汩罗地区,汩罗江分南北两支,南支叫汨水,北支为罗水,罗水即与罗人南迁有关。罗国是后世罗姓的起源。

文/堰风

西周古国——繁国,擅长制作马腹带,商亡后被全体发配为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