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詐騙“新套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市民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猛增。在全國上下為抗擊疫情增產保供之時,一些不法分子卻利用疫情炮製出新型網絡物資詐騙“套路”,販賣劣質口罩、空手套白狼假售額溫槍、高價倒賣一次性手套等違法行為屢見不鮮。不少市民因為對疫情的恐慌,病急亂投醫,深陷圈套交了錢還渾然不知,催發貨時才發現已被對方“拉黑”了。

除了針對疫情物資的詐騙“套路”,利用疫情玩心理戰的電話信息詐騙也不在少數。據悉,近期各地公安局接到的受害人報警電話,反應出來的詐騙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冒充快遞公司或購物平臺客服進行退款詐騙,假冒老師混進家長群詐騙,謊稱親屬好友感染入院詐騙……

據悉,截至2月中旬,全國公安機關偵破利用疫情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涉案金額已超過1.3億。同時,檢察院、法院也提高了訴訟效率,從2月7日全國第一宗涉疫情詐騙案件宣判以來,多地法院都對涉疫情類的案件進行了審理。據不完全統計,從2月18日至20日僅3天時間,就有13起口罩詐騙案宣判。

防疫物資倒賣、詐騙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詐騙“新套路”

河南省長垣市丁欒鎮是我國衛生材料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該鎮衛材在全國市場佔有額達50%,早在2003年就被評為中國“衛材之鄉”。疫情發生後,口罩等衛材成了稀缺品,大家把目光投向丁欒鎮,在這裡,很多人見證了一個倒賣市場的興起。

2月初,江蘇的服裝商劉楓受人委託,開著麵包車到長垣拉已談好的3萬隻醫用口罩。因為封路耽誤了7個小時,他到地方的時候,3萬隻口罩已經被其他企業搶走了。“再跟口罩廠談,就買不到了。”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段物流公司收運口罩的視頻,“這裡口罩真多,可以看卻不能買。廠家拿不到貨,只能找‘倒爺’,買被轉手一兩次的高價口罩。”

短短10天,這些“倒爺”手上的醫用外科口罩從單價3.5元漲到了6元,普通醫用口罩從1.8元升至4.8元。而長垣某衛材企業的出庫單顯示,2月10日,醫用外科口罩價格為1.3元,普通口罩僅0.6元。直至2月17日,醫用外科口罩的出廠價也未超過2元一隻。

長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張偉表示,根據現有的投訴情況來看,基本是個人通過網絡和微信朋友圈售賣哄抬物價。“最大的可能是,生產企業銷售給需求單位(醫院、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等)提供的這一部分口罩流出,多次轉手流入市場,導致口罩價格增高。”

張偉介紹稱,按照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規定,醫用口罩經營者在購進成本基礎上大幅提高價格對外銷售,經市場監管部門告誡仍不立即改正的,可認定構成“哄抬價格”的違法行為。除了哄抬價格倒賣口罩,更有不法分子謊稱可以代購或者囤有醫用口罩等防疫物資,當消費者付費購買後,賣家找各種理由拒不發貨或將受害人“拉黑”,騙取錢財。

浙江省嘉興市的徐先生經營一家集成吊頂廠,因公司復工需要,急需一批口罩。2月10日,他在微信群裡看到有人發佈售賣口罩的信息,以1.5元每隻的價格通過微信掃碼的方式分5次向對方支付9600元,用於購買一次性口罩。兩天過去遲遲不見對方發貨,徐先生通過微信催促對方卻發現已被“拉黑”,隨即報案。

更有商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向消費者出售假冒偽劣的口罩及其他防護用品。據知情者反映,假口罩材質薄得直接可以透光,沒有中間的過濾層,起不到任何保護作用。


“給退款”“求捐款”,冒充平臺誘導詐騙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詐騙“新套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市民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猛增。


疫情期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市民車票機票退改簽、部分快遞滯留等情況,冒充航空公司、快遞公司或購物平臺客服,以退款為名誘導消費者按照指示操作“退款”,實則是在引誘消費者輸入驗證碼、套取個人信息,騙取賬戶資金。

“不法分子在作案之前,可謂‘做足了功課’。”某辦案民警說。據悉,疫情期間物流會遇到各種問題導致貨物延遲到達或者無法到達,不法分子利用提前獲得的信息,先以快遞小哥的身份,打電話告知買家貨物運輸出現問題,再通過向受害人核對購買物品信息,獲取更多信息。最後,以賣家身份打電話告知可以退還貨款或者雙倍補償,吸引受害人退貨。如果受害人稱嫌麻煩,不想退貨,不法分子就以會嚴重影響顧客賬號信譽度、今後購物會產生影響等為由,讓受害人必須退貨以保全自身利益,從而實施詐騙。

3月初,浙江省杭州市市民楊志報案稱:“我接到一個自稱是淘寶客服的電話,對方稱,我在網上購買的毛衣因疫情耽擱無法送達要給我退款。因對方描述的毛衣與我購買的毛衣樣式一致,我便信以為真,按對方指示添加其為好友,之後對方以不能給我直接退款,要求我購買鏈接產品才能退款為由,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騙走了我4000元錢。”

不僅是改簽退貨有圈套,更有不法分子冒用慈善機構名義,向消費者發送防控疫情“獻愛心”的虛假信息,或搭建虛假官方網站、小程序等,利用群眾的同情心進行詐騙。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第一批10個依法懲處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孫某、蔣某詐騙案是一起假冒慈善機構騙取疫情募捐的典型案例。

據悉,今年1月27日,孫某、蔣某經預謀打印虛假宣傳材料3000份,在北京市西城區多地張貼、散發,假借“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市志願者協會”之名,以“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募捐”為由,謊稱已聯繫到口罩等物資的購買渠道,欲欺騙他人向孫某微信賬戶轉募捐款。截至案發,尚無錢款轉入孫某微信賬戶。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孫某、蔣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假冒慈善機構名義,以賑災募捐為由,欲騙取公私財物,情節嚴重,其行為均構成詐騙罪。據此,法院於2020年2月28日以詐騙罪分別判處被告人孫某、蔣某有期徒刑十個月。


冒充師友騙取培訓費、治療費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詐騙“新套路”

因疫情影響,全國範圍各所學校皆推遲開學時間,進行網上教學,圖為某學生在上網課。而不法分子利用這一特殊時期冒充老師,聯繫家長實施詐騙。

因疫情影響,全國範圍各所學校皆推遲開學時間,進行網上教學。不法分子藉此時機假冒老師混進家長微信、QQ群,聯繫學生家長,謊稱因疫情影響需線上交納資料費、培訓費等,實施詐騙,不少不明就裡的家長紛紛轉賬匯款。

今年2月份,合肥市公安局廬陽分局接到轄區某中學家長何女士報警稱,有人冒充老師在班級QQ群內發佈信息,要求家長交納資料費。據悉,該校共有21名家長被騙,被騙總金額8988元。

市民何女士在孩子學校組建的家長QQ群裡看到,一個自稱語文老師的人發佈信息稱:“@全體人員:本學期的語文資料費一共157元(94元資料費,63元複印費)請各位家長支付寶轉賬給我,並把支付成功截圖發給我,謝謝各位家長的配合!”信息下方還附上了收款二維碼。

此消息一出,何女士也沒有過多懷疑,隨即通過支付寶掃碼支付了157元的“資料費”。直到騙子在收取了14個家長的費用後退群,家長們這才意識到被騙了。何女士告訴民警,那個自稱是語文老師的人進群后就將頭像換成了和語文老師一樣的頭像,根本辨認不出來,而且沒想過群裡竟然會有人進來冒充老師收費。

辦案民警兵分兩路,趕赴廣東和廣西,抓獲黎某、楊某等4 名犯罪嫌疑人。讓民警吃驚的是,抓獲的4名嫌疑人中竟有2人尚未成年,“他們是在校學生,很熟悉家長群的情況。”民警表示,他們通過搜索潛入多個家長群中,一人將網名、頭像改成與老師一樣後,發佈收款信息,另幾人則扮成學生家長進行配合。經初審,警方發現,除了合肥的案件外,該團伙還涉及其他省份的數起案件。

謊稱親屬好友感染入院詐騙同樣也是疫情期間偶有發生的詐騙方式,不法分子冒充受害者的親戚、朋友、同學等,來電稱患上新冠肺炎已被隔離,並以救治、交納住院費等為由要求轉賬,騙取受害人錢財。

如何保護好“錢袋子”?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詐騙“新套路”

假口罩材質差,沒有中間的熔噴層,起不到任何保護作用。

當前,各地警方正針對這些違法犯罪活動加大打擊力度。支付機構是防範詐騙的一道重要關口。為此,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中國銀聯以及各支付機構正在積極行動,加大針對電信詐騙等欺詐活動的監測力度。

網聯提示收單機構,警惕疫情期間交易異常的商戶,及時排查風險交易,認真識別商戶身份及經營資質,保護消費者資金安全。同時,呼籲成員單位向網聯提供涉及電信詐騙等非法交易線索,多方聯動,共同防範打擊電信詐騙、網絡賭博、非法經營等違法違規活動,保障支付業務合規穩健發展。

那麼,消費者自身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專家建議,購買防疫用品應通過正規渠道,儘量核實商家銷售資質和產品質檢證明等材料,切勿輕信個人的兜售行為。在無法確信能夠收到所購物品前,切勿將貨款直接轉入賣方個人賬戶;商家長期無法發貨的,及時申請退款。商家存在售假欺詐等行為的,可撥打12315投訴;同時可保留髮票、收據等憑證,將假冒偽劣產品作為證據,交給市場監管部門。

醫療、交通等機構的工作人員不會通過電話或短信要求消費者提供銀行卡號、支付賬戶、付款碼等信息,更不會索要錢款,不要將這些信息告訴不認識的人。愛心捐助要認準正規捐贈渠道,不參加將資金轉入個人賬戶或要求提供卡號、支付賬號及密碼的募捐活動。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詐騙“新套路”

文章選自《鳳凰品城市》2020年3-4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