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诈骗“新套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市民对口罩等防疫物资需求猛增。在全国上下为抗击疫情增产保供之时,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疫情炮制出新型网络物资诈骗“套路”,贩卖劣质口罩、空手套白狼假售额温枪、高价倒卖一次性手套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少市民因为对疫情的恐慌,病急乱投医,深陷圈套交了钱还浑然不知,催发货时才发现已被对方“拉黑”了。

除了针对疫情物资的诈骗“套路”,利用疫情玩心理战的电话信息诈骗也不在少数。据悉,近期各地公安局接到的受害人报警电话,反应出来的诈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冒充快递公司或购物平台客服进行退款诈骗,假冒老师混进家长群诈骗,谎称亲属好友感染入院诈骗……

据悉,截至2月中旬,全国公安机关侦破利用疫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涉案金额已超过1.3亿。同时,检察院、法院也提高了诉讼效率,从2月7日全国第一宗涉疫情诈骗案件宣判以来,多地法院都对涉疫情类的案件进行了审理。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18日至20日仅3天时间,就有13起口罩诈骗案宣判。

防疫物资倒卖、诈骗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诈骗“新套路”

河南省长垣市丁栾镇是我国卫生材料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该镇卫材在全国市场占有额达50%,早在2003年就被评为中国“卫材之乡”。疫情发生后,口罩等卫材成了稀缺品,大家把目光投向丁栾镇,在这里,很多人见证了一个倒卖市场的兴起。

2月初,江苏的服装商刘枫受人委托,开着面包车到长垣拉已谈好的3万只医用口罩。因为封路耽误了7个小时,他到地方的时候,3万只口罩已经被其他企业抢走了。“再跟口罩厂谈,就买不到了。”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段物流公司收运口罩的视频,“这里口罩真多,可以看却不能买。厂家拿不到货,只能找‘倒爷’,买被转手一两次的高价口罩。”

短短10天,这些“倒爷”手上的医用外科口罩从单价3.5元涨到了6元,普通医用口罩从1.8元升至4.8元。而长垣某卫材企业的出库单显示,2月10日,医用外科口罩价格为1.3元,普通口罩仅0.6元。直至2月17日,医用外科口罩的出厂价也未超过2元一只。

长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伟表示,根据现有的投诉情况来看,基本是个人通过网络和微信朋友圈售卖哄抬物价。“最大的可能是,生产企业销售给需求单位(医院、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提供的这一部分口罩流出,多次转手流入市场,导致口罩价格增高。”

张伟介绍称,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规定,医用口罩经营者在购进成本基础上大幅提高价格对外销售,经市场监管部门告诫仍不立即改正的,可认定构成“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除了哄抬价格倒卖口罩,更有不法分子谎称可以代购或者囤有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当消费者付费购买后,卖家找各种理由拒不发货或将受害人“拉黑”,骗取钱财。

浙江省嘉兴市的徐先生经营一家集成吊顶厂,因公司复工需要,急需一批口罩。2月10日,他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发布售卖口罩的信息,以1.5元每只的价格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分5次向对方支付9600元,用于购买一次性口罩。两天过去迟迟不见对方发货,徐先生通过微信催促对方却发现已被“拉黑”,随即报案。

更有商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向消费者出售假冒伪劣的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据知情者反映,假口罩材质薄得直接可以透光,没有中间的过滤层,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


“给退款”“求捐款”,冒充平台诱导诈骗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诈骗“新套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市民对口罩等防疫物资需求猛增。


疫情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市民车票机票退改签、部分快递滞留等情况,冒充航空公司、快递公司或购物平台客服,以退款为名诱导消费者按照指示操作“退款”,实则是在引诱消费者输入验证码、套取个人信息,骗取账户资金。

“不法分子在作案之前,可谓‘做足了功课’。”某办案民警说。据悉,疫情期间物流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货物延迟到达或者无法到达,不法分子利用提前获得的信息,先以快递小哥的身份,打电话告知买家货物运输出现问题,再通过向受害人核对购买物品信息,获取更多信息。最后,以卖家身份打电话告知可以退还货款或者双倍补偿,吸引受害人退货。如果受害人称嫌麻烦,不想退货,不法分子就以会严重影响顾客账号信誉度、今后购物会产生影响等为由,让受害人必须退货以保全自身利益,从而实施诈骗。

3月初,浙江省杭州市市民杨志报案称:“我接到一个自称是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称,我在网上购买的毛衣因疫情耽搁无法送达要给我退款。因对方描述的毛衣与我购买的毛衣样式一致,我便信以为真,按对方指示添加其为好友,之后对方以不能给我直接退款,要求我购买链接产品才能退款为由,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骗走了我4000元钱。”

不仅是改签退货有圈套,更有不法分子冒用慈善机构名义,向消费者发送防控疫情“献爱心”的虚假信息,或搭建虚假官方网站、小程序等,利用群众的同情心进行诈骗。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10个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孙某、蒋某诈骗案是一起假冒慈善机构骗取疫情募捐的典型案例。

据悉,今年1月27日,孙某、蒋某经预谋打印虚假宣传材料3000份,在北京市西城区多地张贴、散发,假借“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市志愿者协会”之名,以“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募捐”为由,谎称已联系到口罩等物资的购买渠道,欲欺骗他人向孙某微信账户转募捐款。截至案发,尚无钱款转入孙某微信账户。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孙某、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假冒慈善机构名义,以赈灾募捐为由,欲骗取公私财物,情节严重,其行为均构成诈骗罪。据此,法院于2020年2月28日以诈骗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孙某、蒋某有期徒刑十个月。


冒充师友骗取培训费、治疗费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诈骗“新套路”

因疫情影响,全国范围各所学校皆推迟开学时间,进行网上教学,图为某学生在上网课。而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特殊时期冒充老师,联系家长实施诈骗。

因疫情影响,全国范围各所学校皆推迟开学时间,进行网上教学。不法分子借此时机假冒老师混进家长微信、QQ群,联系学生家长,谎称因疫情影响需线上交纳资料费、培训费等,实施诈骗,不少不明就里的家长纷纷转账汇款。

今年2月份,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接到辖区某中学家长何女士报警称,有人冒充老师在班级QQ群内发布信息,要求家长交纳资料费。据悉,该校共有21名家长被骗,被骗总金额8988元。

市民何女士在孩子学校组建的家长QQ群里看到,一个自称语文老师的人发布信息称:“@全体人员: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费一共157元(94元资料费,63元复印费)请各位家长支付宝转账给我,并把支付成功截图发给我,谢谢各位家长的配合!”信息下方还附上了收款二维码。

此消息一出,何女士也没有过多怀疑,随即通过支付宝扫码支付了157元的“资料费”。直到骗子在收取了14个家长的费用后退群,家长们这才意识到被骗了。何女士告诉民警,那个自称是语文老师的人进群后就将头像换成了和语文老师一样的头像,根本辨认不出来,而且没想过群里竟然会有人进来冒充老师收费。

办案民警兵分两路,赶赴广东和广西,抓获黎某、杨某等4 名犯罪嫌疑人。让民警吃惊的是,抓获的4名嫌疑人中竟有2人尚未成年,“他们是在校学生,很熟悉家长群的情况。”民警表示,他们通过搜索潜入多个家长群中,一人将网名、头像改成与老师一样后,发布收款信息,另几人则扮成学生家长进行配合。经初审,警方发现,除了合肥的案件外,该团伙还涉及其他省份的数起案件。

谎称亲属好友感染入院诈骗同样也是疫情期间偶有发生的诈骗方式,不法分子冒充受害者的亲戚、朋友、同学等,来电称患上新冠肺炎已被隔离,并以救治、交纳住院费等为由要求转账,骗取受害人钱财。

如何保护好“钱袋子”?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诈骗“新套路”

假口罩材质差,没有中间的熔喷层,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

当前,各地警方正针对这些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打击力度。支付机构是防范诈骗的一道重要关口。为此,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中国银联以及各支付机构正在积极行动,加大针对电信诈骗等欺诈活动的监测力度。

网联提示收单机构,警惕疫情期间交易异常的商户,及时排查风险交易,认真识别商户身份及经营资质,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同时,呼吁成员单位向网联提供涉及电信诈骗等非法交易线索,多方联动,共同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网络赌博、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活动,保障支付业务合规稳健发展。

那么,消费者自身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专家建议,购买防疫用品应通过正规渠道,尽量核实商家销售资质和产品质检证明等材料,切勿轻信个人的兜售行为。在无法确信能够收到所购物品前,切勿将货款直接转入卖方个人账户;商家长期无法发货的,及时申请退款。商家存在售假欺诈等行为的,可拨打12315投诉;同时可保留发票、收据等凭证,将假冒伪劣产品作为证据,交给市场监管部门。

医疗、交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消费者提供银行卡号、支付账户、付款码等信息,更不会索要钱款,不要将这些信息告诉不认识的人。爱心捐助要认准正规捐赠渠道,不参加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或要求提供卡号、支付账号及密码的募捐活动。


防疫也要防陷阱: 警惕疫情催生诈骗“新套路”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20年3-4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