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随笔: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周显王三十三年,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资治通鉴》)

邹人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能给魏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说:“您何必言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国君说怎样为国谋利益,大夫说怎样为家族谋利益,百姓说怎样为自己谋利益,上下相互争利,则国家就危险了。有仁爱的人是不会抛弃亲人的,讲忠义的人是不会背弃他的国君的。”

当初孟子拜子思为师,曾经向老师请教治国之要。子思说:“首先要关注民生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您为什么要首先关注民生利益?”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国君不仁,则庶民无法安居乐业;国君不义,则庶民也会尔虞我诈,社会无法平稳运行,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只有保障了民生,道德才能得到弘扬。’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司马光:子思和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益,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关于利益这个问题,孔子也曾经谈到过。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中“惠”直接与民生有关。看来孔子并不避讳谈利益,只是这利益要合于仁义。孔子也曾经对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其中“养民也惠”和“使民也义”都关系到民生利益。所以说,孔子之仁德,并不回避利益,离开利益的仁德是空中楼阁,对社会没有实际意义。

在谈到教育的时候,孔子也曾经有过如下的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魏惠王已经提出了问题,想要知道儒家的仁义对治理国家的作用如何。而孟子只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就让惠王撞在了南墙上。

根据以上分析看来,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能为诸侯所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所求的是攻城掠地之能,一方面因为儒家思想没有争战杀伐之力。还有一个方面是因为,孟子等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过于清高,且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弄得如魏惠王一样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自然不能收到推行的实际效果。再者,如前所说,儒家思想是守成之学,而无开山之力。在战国时期推广,也是勉为其难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